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当你读懂这句话时,也许你会产生韶华逝去,青春不再的焦虑。但,伟大的毛主席告诉我们,过往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过往是他无尽的勇气。一无所有的少年又如何,依旧可以凭借一腔热血,用言语描摹理想的江山,用文字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感受那份少年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二、朗读
1.请同学自由大声朗读
2.指名个别读
三、文体知识___词
1.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
2.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一般与内容无关。
3.与词的内容相关的是词的题目。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片数分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分:婉约派;豪放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用了三分钟朗读这首词,又学习了词的基本知识,老师想问问你们,
《沁园春.长沙》,
按字数分,是一首( )词
按片数分是,一首( )词
按风格分是,一首( )词
明确:长调;双调;豪放派
四、时间和空间构成了每一个过去现在未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打开时空之门,跟随一代伟人毛主席去《沁园春.长沙》词作中的时空悠游一番。
【身之所容】
1.请同学们快速地找一找这首词中的【此时此刻】是什么时间,诗人在哪,他做什么?
明确:此时此刻是寒秋
诗人在橘子洲头
诗人看湘江北去
师:同学们找的真准确呀,按照我们习惯的语言表达顺序,我们会说,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去北。可为什么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呢?有哪位同学尝试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小疑问?
生:诗词中的创作和平常语言表达不一样,他可以颠倒词序。
师:同学你的回答关注到了诗词创作表达,非常好! 那么,为什么要把“独立”一词放在句首?我们都知道重要的内容在一般放在前面,起到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
生:突出强调……
师:没事,我们再结合前面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三句话的内容,思考一下
生:突出强调诗人寒秋在橘子洲头独自站立。
师:我们把独自站立换一个词,卓然而立。一个卓然而立的诗人形象就这么破空而来。所以是突出诗人卓然而立的诗人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三句。
【目之所瞩】
2.同学们,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看到了哪些景?(眼中景)
(1)齐读
(2)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各有什么特点?
少年人应 观上下,察四方。练就一双慧眼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天空:鹰击长空
水底:鱼翔浅底
你看呐,湘江往北流,湘江两岸的山层峦叠嶂,红得彻底的壮美,湘江的水那么清澈,江中还有很多船只在争先恐后行驶,抬头看看广阔的天空,那雄鹰展翅高飞,低头看看江水,细看还有很多鱼儿在游。
(3)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原句回答)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用自己的话回答)
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意之所游】
师:面对如此广阔的天地,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诗人心中所思,他思考,旷远迷茫的大地,谁在主宰它的盛衰?
而是他回忆过去曾经和自己在橘子洲头的岁月。请问他有没有得到答案?
生:有
师:过去的岁月是什么样的?
生:不平凡。
师:1925年之前的年青人不平凡的岁月,应该和什么有关?让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形势日益高涨。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了橘子洲头。结合背景,所以过去不平凡的岁月是?
生:革命
生:斗争
生:战斗
师:革命的青年,斗争的青年,战斗的青年。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朝气 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视军阀如粪土,蔑视军阀。
同学们带着朝气意气理想抱负,激昂慷慨把词的下片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希望我们都能实现理想。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后三句如何理解,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 ,激起的浪花把疾驶的船 都阻住了,这是什么手法?
生:防溺水,不能去深水区游泳
师:防溺水教育深入人心。
生:夸张
师:运用夸张的手法表明这是一群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青年人。
【小结】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有理想,有抱负是分不开的,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是有理的青年,希望你们也能胸怀祖国!
【展开想象】
1.从时代背景出发,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
提示:时间,地点,作者所见,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
【巩固延伸】
1.练习背诵
2.查找资料【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