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00:4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 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 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 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 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 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 “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C.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 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4. 根据以下文章标题:《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 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柳侯祠(节选)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子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祠北有衣冠墓。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遮不可辨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消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泪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泪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泪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篮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泪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泪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
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程。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后,依然保持着文人匡世济民的情怀,依据实际情况去做挖井、办学、种树、修庙等事务,并不刻意追求政治利益。
B. 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成就很高,实现了他作为文人的价值;但他当时仍顾虑仕途,希望实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价值。
C. 柳宗元在被贬到柳州前,曾被贬到湖南永州十年,他在此创作的《永州八记》等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
D. 作者认为“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是指后来很多文人重蹈了柳宗元的覆辙,并以柳宗元为榜样重新检点自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作者写夜里梦中的所见以及早上去柳侯祠看到的祠中宴无一人的现状,都暗示了对当今文化人格的呼唤和反思。
B. 文中将柳宗元的被贬地柳州与俄国的西伯利亚比较,这不仅说明了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还强调了对文人和文化的摧残。
C. 文章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内容集中且浑然一体;最后,作者徒劳地空想会有人到此地纪念柳宗元,回应了开头的呼唤,令人怅惘深思。
D. 文中将史实与文化相结合,既叙述了柳宗元被贬过程、文学成就、为官作为等内容,又探究了柳宗元的人格与文化意义。
8. 文章主要的写作对象是柳宗元,却两次提到屈原,请分析二人形象的共同点。
9. 作者说“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其依据何在?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关系的称谓。
B. “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相同。
C. 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 “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
B. 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 《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 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14. 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郑户曹①
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②有田常乏食,广文③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③广文: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杜甫曾赠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15. 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中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僅比作颜回,赞颂他虽身处贫寒却品德高尚。
B. 颈联承上写了郑僅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他一直做小官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C. 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僅虽物质匮乏,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 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16. 本诗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英明的君王应戒骄戒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 。”
(2)《劝学》中,荀子以“ , ”为喻,引出后天学习、反省可以改变人的天性的论断。
(3)人物的身份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体现,如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琮琮”“宸宸”“莲莲”,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由三只灵动的机器人组成。名字由来,自有深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
依照“江南忆”设计团队的构想,“琮琮”的纹理带有汇聚和放射的两种晶体特征,象征着 ① 的博大胸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宸宸”头饰上的三朵浪花涌动着“弄潮儿” ② 、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莲莲”头顶莲叶茎脉,展现了现代化的杭州“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
进入“亚运时刻”的杭州,地铁公交换上“吉祥物限定皮肤”,剪纸、铜雕、竹编等民间版“江南忆” ③ ……这座弥漫着浓浓亚运氛围的焕新古城,正通过被网友昵称为“三小只”的吉祥物,向八方宾朋传递快乐与友爱。
从手持金牌、象征友爱的熊猫“盼盼”,到开心奔跑、诠释“吉祥、和谐、幸福、圆满”的“五羊”,再到“科技范儿”的机器人“江南忆”,中国味儿十足。三届亚运会由中国主办,吉祥物都是“中国风”,这些吉祥物见证着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进脚步,同时它们见证着中国拥抱世界、拥抱未来的发展身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四个短句,请改为一个长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然而,①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②另一类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主打工笔细描为重心,③讲求娓娓道来,④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静美好的慢生活空间,⑤在治愈心灵的同时,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提升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⑧在影视创作领域引领一种新风尚。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观众们看过之后瞬间感觉“被治愈”了。
但随着作品数量增多,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电子榨菜”,这些问题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已经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
20. 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B. 阿Q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C.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D. 都是天公不作美,我们才没法玩得痛快!
21. 引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根”和“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20
A B D D C BDF B A B C
1. B. “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过于绝对,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C. “……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夸大其词,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
D. “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曲解文意,原文只提到“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2. B. “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曲解文意,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 D.“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
4. ①故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违背了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注:背弃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是“付费”行为的错误,非题目的得分点。)。②含有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会诱导人们未能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注:升级危害至“急功近利社会”“错误的三观”也可以。)
5. ①接受知识付费,提升自己的水平。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利用好知识免费与知识服务付费的优势。④精选学习方向,让知识付费为自己服务。
6. D.“是指后来很多文人重蹈了柳宗元的覆辙,并以柳宗元为榜样重新检点自己”错误。由原文“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可知,原文说的是“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是“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
7. C.“徒劳地空想”错误,从原文“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可知,这是作者的期待,并不是空想。
8. ①境遇相似:都被流放,不被世俗官场所容;
②人格相似:都具备中国文人的操守和理想,想要匡世济民,做出政绩;
③文学成就:都有着不俗的文学成就,且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后世影响:都成为后世文人的人格典范。
9. ①柳宗元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尽管仕途艰辛,两次被流放,仍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被贬之地做出了政绩,是一个正直文人;
②柳宗元成为后世的典范。许多文人对他充满崇敬,贬官从他身上得到安慰,柳州的官吏以他反躬自省,文官强化了文人意识,探寻存在的意义。
10. 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
“曰”表示后面是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曰”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
“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过失,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
“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F处。
故在BDF三处断开。
11. A.正确。
B.错误。副词,将;连词,一边……一边。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
C.正确。
D.正确。逃亡;丢失。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
12. 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13. (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
(2)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14. 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5. B. “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错。引杜甫诗是为表现郑户曹居官清寒,是对其清廉品质的赞叹,而非“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激愤”。
16. ①内容上:尾联叮嘱朋友应在春天趁花开时节归来,否则春天的美景将无人能欣赏,失去意义;②情感上:尾联既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表现了对郑僅美德与才学的赞美之情;③结构上:首联与尾联都紧扣赏景之事,都能表现出郑户曹的才学,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17.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8. 示例:①海纳百川 ②乘风破浪 ③层出不穷
19. 示例:由中国主办的三届亚运会上的“中国风”吉祥物,见证着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进脚步和拥抱世界、拥抱未来的发展身姿。
20. 文中加点的“都”表示全包括在内。
A.副词,表示“已经”;
B.副词,表示“甚至”,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C.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多含有责备的意思。
21. ①“被治愈”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强化了温馨的农耕生活场景带给人的内心感受,可以抚慰内心、治愈创伤。
②“电子榨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一些农耕文明影视创作在内容上过滤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过小日子的情节,内容单一,这就如同佐食的榨菜,缺乏(精神)营养,生动贴切。
22. ②删去“为重心”;
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面加“内涵”或“价值”;
⑦将“提升”改为“加强”。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述的是“根”和“魂”的问题。 首先,要准确把握“根”与“魂”的内涵,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
其次,要把握材料的重点。第一则材料表明了什么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此段讲的是培“根”筑“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材料二强调的是不要丢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根”和“魂”,讲的是要守住自己“根”筑“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走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我们要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写作时可侧重其一,亦可两者兼顾。如论述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可从我们党的成立到新中国建设、保卫,论述人民才是我们国家兴起的重要支柱,论述我们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民更加幸福,可以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举例论证“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国家的治国原则。还可以从把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结合起来,论述儒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列举唐太宗善待百姓的做法等,论述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把两个“根”与“魂”结合起来。
立意:
1.培“根”筑“魂”,兴我中华。
2.了解自己的“根”和“魂”,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3.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和“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