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摸底考试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清朝沈德潜评价本诗“下半首英气勃发”,请结合本诗谈谈“英气勃发”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豪迈、乐观
间接抒发豪情
语言文字体现豪气
借景(意象意境)
借物(马、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歌鉴赏之观点评价
【复习目标】
1、了解高考设题类型,解读类型题答题方法
2、了解答案要点,规范组织答案,为答案查漏补缺
【题型分析】
评价观点类题型是指题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为主(主客观题结合)。
(2)古诗鉴赏题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型。考试中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即命题角度的不确定性,学生思维的多面性,答案表述的自由性。但“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 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
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突破练二十六)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哺。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
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腥。
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
南宋张磁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分)
比对考试题与例题的问法
(1)清朝沈德潜评价本诗“下半首英气勃发”,请结合本诗谈谈“英气勃发”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南宋张磁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分)
问法归纳:
评价观点题第一类:评语无任何解释
评价观点题第二类:评语有解释
理解诗歌方法:“四看一品”
一看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诗歌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看注释隐含意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看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五品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评价观点题第一类:评语无任何解释
文 本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首先明确王国维的诗歌理论的内涵。“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含义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属于“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其次明确答题指向。“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根据原诗找依据,这其中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用了哪些景物写,表达什么情感。
最后确定答题要求。“简要分析”,有观点,有分析。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
参考答案
文 本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①“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②诗歌首句“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和恬淡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③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④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⑤颈联用拟人手法,诗人主观地觉得,鸟儿是在躲避人们,香花在热情地欢迎诗人归来,赋予客观景物以诗人的主观色彩,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⑥尾联表现出诗人的恬淡心境,诗人家住“诛茅地”,虽生活清贫,但眼中的“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享受这天人合一的境界。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评价观点题第一类:评语无任何解释
答案展示
答案展示
答案展示
常见的失误主要有:
(1)随意曲解诗意,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
(2)阐明理由不得要领;
(3)答案空泛,蜻蜓点水,不具体分析(如,“写景抒情”就是大话,应该说,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对景物的引述要恰当具体,对情的分析要准确到位);
(4)答案不规范,表述思路不清晰,术语使用不准确,答案没有要点化等。
答题注意点:(有评语有分析)
(1)对前人诗论的判断应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题目问“是否同意此观点”时)
(2)要有自己的具体分析。
(3)分析要建立在对作品本身把握的基础上。
(4)要有一个归纳总结。
感悟一:“评语无任何解释”时
①先解释评语,得出答案要点
②诗句分析和评语互相印证,竭力解读评语。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评价观点题第二类:评语有解释
文 本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时作者谪居惠州时,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日子里,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独自酌酒而醉眠,醒后有感而作此诗。
首先理解解释语的“平淡”指的是所选用的意象组成的意境和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是“强烈”的。
其次明确答题要点:选用什么意象,意境特点以及诗人情感。
最后确定答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有观点,有分析。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主观题
参考答案
评价观点题第二类:评语有解释
文 本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时作者谪居惠州时,在此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日子里,作者住在山中居所,独自酌酒而醉眠,醒后有感而作此诗。
①此诗写环境、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②全诗描绘了山上一片寂静的景象,没有半点声音和人眼,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诗人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③作者将那寒心的“世味”拒之门外,梦中有佳句,醒来“拈笔忘筌”。诗人在悠闲旷达的醉饮之后忽生“世味”之想,说明他难忘世事,仍怀愤慨不平之气。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感悟二:“评语有解释”时
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
方法小结:
感悟一:“评语无任何解释”时,
①先解释评语,得出答案要点
②诗句分析和评语互相印证,竭力解读评语。
感悟二:“评语有解释”时,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真题重做
文 本
使东川·南秦雪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
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
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此时写于元稹被贬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做
首先理解“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意哀”是指作者的情感,“扣人心扉”是指引发读者共鸣。
其次明确答题要点:诗歌语言特点,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
最后确定答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有观点,有分析。
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
参考答案
真题重做
文 本
使东川·南秦雪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
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
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此时写于元稹被贬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做
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
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
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
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解题思路】
真题重做
文 本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
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
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
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
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首先解读评语,得出要点
其次明确答题要点:心以静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
最后确定答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有观点,有分析。
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
参考答案
真题重做
文 本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
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
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
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
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俗务,却能在冬夜里饮茶一洗尘劳,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淡泊超然。
②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③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前人论此诗,认为本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佩佩制作
悲吟:诗人送女婿王适北上赴举,离别之际,依依不舍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希望:
①尾联笔锋一转,作者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
②于“杨柳春风”的美景中凝结美好情感,以景结情,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故而此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
前人论此诗,认为本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佩佩制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6分)
【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