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苏 武
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一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家庭:
父亲:班彪(史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班昭
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
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汉书》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编年体:按时间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史书体例
《史记》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汉书》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
体例:纪、表、志、传
两书合称为:“史汉”
《汉书》《史记》对比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时代背景
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灵,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
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后用计逃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时代背景
公元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课文第一段有交代)
时代背景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第一段: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传记笔法:交代姓名字号、官职履历。
直入主题:说明苏武出使的背景和直接原因。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为什么出使?
出使背景:汉连年征伐匈奴,“数通使相窥观”,并各自扣留对方使者。
出使原因:一出于外交礼仪,表现大汉的宽宏,“答其善意”;一也是借此“窥观”匈奴。
从“单于益骄”中看出了什么?
表现了匈奴单于的倨傲,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等人被扣留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第三段: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汉与匈奴斗争的复杂性
因虞常与苏武的副使张胜过去相熟,以射杀汉天子所恨得卫律为由,私下请求帮忙,张胜许之。后事发,叛变未成,虞常被生擒。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知道自己必受牵连,与其“见犯乃死,重负国”,不如自己先行了断。其后,虞常果然牵连出张胜,单于大怒,“欲杀汉使者”,在臣下劝说后,改为劝降。
第四段: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读3、4两段,从中找出苏武自杀之原因(原文)。
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第四段: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卫律惊,
惠等哭,
单于壮其节。
侧面烘托出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卫 律
《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卫律的父亲,是居住在长水附近的胡人,后归顺西汉。卫律汉化颇深,与协律都尉李延年交好,因此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举荐卫律出使匈奴。
等到使团返回的时候却恰逢汉朝诛灭李延年家族。卫律害怕受到牵连一并伏诛,便逃出汉朝投降了匈奴。匈奴喜爱他,常在单于左右。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单于认为李陵壮勇,把女儿嫁给李陵为妻,立李陵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都受到尊崇而重用。但李陵居于外庭,有大事,才入内议事。
第五段: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了苏武对汉朝忠贞不渝,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国家利益至上的品格。
卫律是怎样一步步招降的?苏武是怎样应对的?
第五段: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卫
律
招
降
①恐吓:斩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②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③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④劝降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正面劝)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反面逼)
苏
武
应
对
“武不动”: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视死如归,严词辩驳,留得清白)
“武不应”(忠贞不二)
“骂律”:
一、本是汉臣,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单于让你审理此案,你却“不平心持正”,难道想借此挑拨汉与匈奴关系,从中获利?
三、明知我不会投降,想从我身上下手,让两国相攻,如果杀了我,匈汉之祸开始,最终受害得将是匈奴。(有理有据)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骄奢无耻、卖国求荣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第六段: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李陵
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长孙。他擅长骑射,爱护士卒。初以祖勋,授予侍中、建章宫监,迁骑都尉。
天汉二年夏,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矢尽粮绝,不幸被俘,被迫投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投了降,愤怒万分,文武百官都骂李陵。
李陵
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说:“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今天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攻。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李陵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腐刑。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腐刑。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第七段: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思考:
朗读第7段,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呢?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谈处境,晓之以理: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那么身在北海不得归汉的苏武,对汉朝的效忠无人得知。
第二层至“存亡不可知”。谈家庭,断其思亲之念:如果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第三层至“何以过陵”。谈心情,将心比心。以自己来作对比,陈述自己当初投降的心情,以此拉近与苏武的关系,瓦解苏武的心理防线。
第四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谈汉主,断其忠君之想: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
第八段:李陵再劝,忠贞如一
思考: 对于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是怎样的?
全然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 后称李陵为“王”以绝交,以“效死于前”相迫,请其不再提及劝降话题。坚决态度、至诚之心,让李陵心生敬佩,叹其为“义士”,同时也惭愧不已。
第八段:李陵再劝,忠贞如一
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的氛围有何不同?
卫律劝降:剑拔弩张,场面激烈
李陵劝降:把酒言欢,绵里藏刀
为何不同?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由此可知,作者对卫律、李陵的态度和评价如何?为什么?
借苏武之辞表现对卫律不齿的态度:
(1)行文多用贬抑之语,如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等
(2)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原因: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
作者对李陵寄予了同情,并未将其视为十恶不赦的叛臣
(1)李陵话语中,内心的酸涩忧愤,对汉虽有不满怨艾,却也时时感到惭愧。
(2)苏武的措辞不像对卫律那样金刚怒目,相对委婉柔和。
原因:李陵当年率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最后力竭被俘,投降实属不得已;投降之后,也并不为匈奴真心出力,始终对故国心怀眷恋;后因武帝误听传言,杀其全家,才断了李陵的归汉之路。
于序事中寓论断
第九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第十段:历尽磨难,发白归汉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①表现了作者的叹惋和敬佩之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
②表现了作者的敬佩和欣慰之情。能为信念坚执如此,幸而虽历尽磨难,苏武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
第九段: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第十段:历尽磨难,发白归汉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①表现了作者的叹惋和敬佩之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
②表现了作者的敬佩和欣慰之情。能为信念坚执如此,幸而虽历尽磨难,苏武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1)
虞常谋反,祸及汉使(2)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5)
幽置大窖,苦守北海(6)
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李陵再劝,忠贞如一 (7-8)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磨难,发白归汉(9-10)
出使背景
匈奴生活
苏武回国
谋反未果,欲杀汉使(3)
舍生取义,匈奴急医(4)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张胜
苏武
利欲熏心,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一旦败露,立即叛变
手段凶狠,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忠,誓死不屈,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对比反衬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以死息祸,面对劝降,保持气节
李陵
苏武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计较个人)
坚忍、忠贞、心系祖国、无怨无悔(忠君爱国)
卫律
苏武
总结:苏武的品性
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
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