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
22 《礼记》二则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难点)
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重点)
学习目标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走近作品
必备知识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嘉肴( ) 弗( )食
兑( )命 学( )学半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yáo
·
·
fú
yuè
xiào
·
注意字音。
·
1. 学学半( )
文言知识积累
·
学,同“敩”,教导。
通假字
xiào
1. 虽有嘉肴( )
2. 不知其旨也( )
3. 虽有至道( )
4. 教然后知困( )
5. 教学相长也(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
·
·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
·
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 )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知”后面省略“己”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1.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然
味美
所以
美味的肉食
最好的道理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困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与学
说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
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
《虽有嘉肴》写“嘉肴”的目的是什么?
类比论证
教学相长
预习思考问题
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
2
导思
1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教学相长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朗读首句,要注意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当作一顿,“学”“教”后亦当作一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一种振奋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要读得语重心长;第五句,“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
课文细读品味
1.开头句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与“至道”类比,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细读品味
2. “教学相长”点明了教与学的什么关系?
教与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重点] 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处,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课文全篇探究
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开头运用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文章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归纳总结
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虽有佳肴
类比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证作结——学学半
教学相长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
学习目标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选贤与( )能 幼有所长( )
矜( )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jǔ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
·
·
·
zhǎng
guān
fèn
wù
1. 选贤与能
( )
2. 矜、寡、孤、独、废疾者
( )
文言知识积累
·
与,同“举”,推举。
通假字
矜,同“鳏”,老而无妻。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讲信修睦(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修
·
·
动词,培养
形容词,长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
2.为
·
·
·
判断词,是
介词,为了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选贤与能( )
能以径寸之木( )
3.能
·
·
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动词,能够
文言知识积累
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4.亲
·
·
动词,以……为亲
名词,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5.子
·
·
动词,以……为子
名词,指子女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6.闭
·
·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文言知识积累
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 ]
7.独
·
·
副词,仅,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8.其
·
·
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代词,它的
1. 大道之行也(
)
2. 女有归( )
3. 盗窃乱贼而不作( )
4.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古义:作乱害人;今义:乱臣贼子。
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一个;唯独。
·
·
·
·
·
1. 选贤与能( )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
3. 不独子其子( )
4. 使老有所终( )
5. 壮有所用( )
6. 幼有所长( )
7. 是故谋闭而不兴( )
8.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中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
·
·
·
·
·
·
·
·
1.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2. 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天下是公共的
以……为亲
培养和睦气氛
有终老的保障
选拔举荐贤能者
父母
以……孩子
子女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职分
女子出嫁
老而无夫
老而无子
残疾不能做事
厌恶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译文: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作乱害人
这叫作
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上门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大同社会
思想感情
预习思考问题
《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导思
1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大同社会
课文初读感知
层次结构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全文的总结语。
课文细读品味
1.开头是如何分述“大道”的?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才干出众的人担任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诚信、和睦的关系
大
道
课文细读品味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敬爱父母、疼爱子女的心意扩展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是要关注“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并给予他们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的一个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课文细读品味
3.如何理解“有分”“有归”?
“有分”就是有职业, “有归”就是女子出嫁。这是大同社会的另一个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课文细读品味
4.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
课文全篇探究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的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文章运用排比修辞,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归纳总结
3.运用对比,说理透彻。
“是故谋闭 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都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大道之行也
大同
社会纲领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互相关爱
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教材习题讲解
1.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背诵略。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处,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教材习题讲解
2.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背诵略。
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与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教材习题讲解
3.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些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教材习题讲解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 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教材习题讲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不独子其子
教学: 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
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
·
·
子:子女。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教材习题讲解
(3)男有分,女有归
(4)货恶其弃于地也
(5)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归:女子出嫁。现代汉语中意为“返回”“归还”“由”
“属于”等,这些意思均由“出嫁”这个本义引申而来。
货:财物。现代汉语中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贼:伤害。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教材习题讲解
5.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教材习题讲解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指出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四种错误,强调因材施教)
教材习题讲解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