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08: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新课导入
什么是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的书;
经典作品是那些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经典常谈》
第3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名著预览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杰出的民主战士。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文集《踪迹》,学术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作者简介
名著预览
本书写于1938至1942年间,作者写作此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作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的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为帮助一般人了解经典,他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用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文字娓娓道来。作者有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写作背景
名著预览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进行了梳理,以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的入门书。
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经典常谈》信息量大、内容驳杂,我们该怎么读?课本上的“读书方法指导”告诉我们,可以用选择性的方式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呢?首先,我们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怎样对一本书有整体的把握呢?
关注书名,关注目录,通过这些来了解全书。
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
关注书名
关注目录
请大家翻看目录,浏览一下本书的篇目数量和大概内容,
绘制思维导图。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
《周易》第二
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三《礼》第五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
四书第七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战国策》第八
“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史记》《汉书》第九
《史》《汉》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诸子第十
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
辞赋第十一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第十二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文第十三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史书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
小 结
作品分类
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
第一部分 经书:《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
第二部分 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第三部分 诸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六个部分
第四部分 辞赋:《楚辞》(主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远游》《招魂》和汉赋)。
第五部分 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诸家诗作。
第六部分 文:先秦和汉代的《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南朝梁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的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
名著预览
1. 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原则撰写。
2.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3. 重视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艺术特色
名著预览
4. 全书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不平铺直叙,也不“板着脸说话”。
5. 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专题探究
专题一:
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探究示例:
通过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有关《论语》的内容,并结合从前自己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我对经典有了新的认识。
经典是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论语》就是这样一部影响十分深远的经典。《论语》,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专题探究
经典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如《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考虑其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论语·颜渊》记载,同是问仁,孔子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体现,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专题探究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专题探究
专题二:
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探究示例:
读懂孔子
——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专题探究
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先河,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的儒家。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他要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
专题探究
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专题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专题探究
专题三:
读经典的意义
探究示例
读经典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有助于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阅
读经典,徜徉在古代文化的海洋之中,我们能更好地汲取养分,丰富自身的文学常识,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从而有助于我们提高表达、写作能力。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所谓“流行文化”腐蚀思想,从而出现文化素养上的营养不良。经典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宝贵传承,如《论语》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承,讲求的是仁、义、礼、智、信。阅读这样的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提升文学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抵御“流行文化”的思想腐蚀。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品格情操。阅读《论语》《春秋三传》等经典著作,不仅能传承中华民族至善的美德,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
想和行为,比如在学校尊重老师、礼让同学,在家里恭敬长辈、孝顺明理。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如此,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诗论》等。
作者简介
自主阅读推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生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收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生,就是收信人,就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中学生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
主要内容
自主阅读推荐
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般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话题不同,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自主阅读推荐
①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情辞恳切。②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
艺术特色
自主阅读推荐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1952 年8 月8 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他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 年出版第一本作品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作者简介
自主阅读推荐
《苏菲的世界》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启蒙书,也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
14 岁的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你是谁?”由此,苏菲迈进了哲学的殿堂。
自主阅读推荐
主要内容
当她试图解开这个疑问时,第二封信又来了,之后离奇的信一封接一封,苏菲在试图揭开谜底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叫艾伯特的老人,两人游历了从古至今的哲学殿堂,从神话、命运讲到启蒙,从苏格拉底讲到康德再讲到马克思,从中世纪讲到文艺复兴再讲到当今时代。书中包罗万象,作者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苏菲在哲学的世界中遨游,见证了人类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自主阅读推荐
《苏菲的世界》是虚构的小说,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自主阅读推荐
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
选择感兴趣的方面
带具体目的去阅读
阅读启示:开拓视野,丰富思想,收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