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08: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9 桃花源记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精练朴素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目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ì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创作风格: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主要类型: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豁( )然开朗   俨( )然
阡( )陌( ) 垂髫( )
怡( )然 便要( )还家
间( )隔 语( )云
及郡( )下 诣( )太守
huò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yǎn
qiān

tiáo
·
·
·
·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yāo
jiàn

jùn

·
·
·
字音易错。
·
·
·
便要还家( )
文言知识积累
·
“要”同“邀”,邀请
通假字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不复出焉( )
皆出酒食( )
1.出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2.寻
·
·
·
·
动词,出去
动词,拿出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忘路之远近( )
闻之,欣然规往( )
3.之
·
·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文言知识积累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4.舍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5.为
·
·
·
·
动词,舍掉,文中指离开
名词,房屋
动词,作为
介词,对
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6.乃
·
·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文言知识积累
欲穷其林( )
其中往来种作( )
得其船( )
7.其
·
·
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其中往来种作( )
设酒杀鸡作食( )
8.作
·
·
代词,他的
动词,劳作
动词,制作
·
1. 缘溪行
( )
2. 芳草鲜美
〔 〕
3. 仿佛若有光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
·
·
·
4. 豁然开朗


5. 屋舍俨然
( )
6. 阡陌交通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
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
·
·
·
·
7. 率妻子邑人
(
)
8. 来此绝境
( )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
·
9. 无论魏晋
(
)
10.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
·
·
·
12. 便扶向路


13. 寻向所志
( )
14. 未果( )
文言知识积累
·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古义:先前的。今义:方向。
古义:实现。今义:果实;果然。
·
·
1. 渔人甚异之
( )
2. 复前行( )
3. 处处志之(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惊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
·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省略句
1. 林尽水源( )
2.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 )
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也,表判断。
“尽”后省略了介词“于”
“仿佛”“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小口”“渔人”
“其中”后省略了主语“人们”
4. 见渔人,乃大惊
( )
5. 具答之。便要还家


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文言知识积累
“见”前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
“具”“便”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渔人”“桃花源中人”,“要”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文言知识积累
判断句
问所从来


“所从”是介词结构“从所”的倒装,
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顺着
职业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偏义复词,此处指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两岸,这里指溪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惊异,差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遇到
新鲜美好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就,随即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仅容一人通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空旷,广大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可以互相听到

快乐的样子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这里)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于是,就
从哪里来
详细
同“邀”,邀请
3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中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听到,听说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询问,打听消息

躲避
同邑的人,同乡
译文: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感叹惋惜
对、向
都,全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不必
邀请

停留,暂时住下
说,谈论
告诉
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得到,获得。这里是“找到”的意思

做记号
4
拜访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打算,计划
5
没有实现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进入桃
花源之前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
源中人是如何嘱咐的?
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写人们寻找桃花源
未果有什么作用?
再寻桃花源
预习思考问题
渔人看到了怎样的桃花源?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和谐、安宁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适合朗读训练。一般情况下,长的句子要读得相对舒缓一些,具体情境中的节奏也是缓慢的,而短的句子读起来要急促一些,所表现的人物的内心也会更加好奇或更加急切。如课文第一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是时间、人物和职业的交代,按正常的、舒缓的节奏朗读。从“忽逢桃花林”到“落英缤纷”,是渔人的所见,眼里好奇,心里激动,读起来就要急切一些。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① ):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人民生活
访问桃花源
—优美
—淳朴
—安宁
第二部分( ②③ ):写桃花源优美的生活环境、淳朴的社会风尚、安宁的人民生活。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发现桃花源
课文初读感知
渔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再寻桃花源
虚幻
第三部分( ④⑤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花源不可复得以及南阳刘子骥寻求未果的情形。
课文细读品味
1. 文章为什么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开头?
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的主人公及其职业,似真实虚,以实写虚。
课文细读品味
2.第①段中关于桃花林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这表明了什么?
“林尽→得一山→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初→复行”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表明了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人发现,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课文细读品味
4.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这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和平的向往,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荡的社会的不满。
课文细读品味
5.如何理解桃花源中人的“叹惋”?
桃花源中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外界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他们的“叹惋”,衬托了外界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课文细读品味
6.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明了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心理。
课文细读品味
7.第④段结尾已经说了渔人“不复得路”,第⑤段再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是他的一种政治理想。
1.[难点]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理想社会?说说你的想法。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
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战乱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但需注意: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本文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几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况。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课文全篇探究
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帘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桃花源中人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三、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课文全篇探究
1.线索明确,层次清晰。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构思巧妙,层层设疑。
本文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的特色。作者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层层设疑,又逐层解开,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归纳总结
3.言简意丰,意味深长。
本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叹惋”,如此简单的三个字,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外界社会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一边是战乱纷争,一边是和平安宁;一边是痛苦不堪,一边是怡然自乐 种种对比,蕴含其间,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归纳总结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主旨概括
积累拓展
成语积累
豁然开朗:形容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桃源之梦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王昌龄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梅尧臣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教材课后习题
讲述故事示例:晋代有个渔人,沿着河捕鱼,忘记走了多远,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林子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渔人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很吃惊,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这里,之后世代都在这里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渔人详细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他们的款待。渔人住了些日子后,告辞回家。他在回来的路上做了标记。回到家,他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同渔人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南阳高尚士刘子骥也计划寻找,没有实现,之后再没有人探求了。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岸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一条僻静的小路两旁,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向行人热情地点头招手。往前走,那平坦开阔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田间农人挥锄劳作。远处,茅草屋前的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和鸡鸣狗吠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四、解释下列加红的词。
读wéi,动词,当作,作为
读wèi,介词,对,向
读shě,动词,舍掉,离开
读shè,名词,房屋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阵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味道好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休息。
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遮蔽。
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逗,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第一问: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第二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