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作文——审题与构思(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作文——审题与构思(考点串讲)-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09: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专题12:作文指导
——审题与构思
目 录
01 考点透视
02 命题解读
03 技巧总结
04 考场练兵
新课标中对写作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仔细比对近几年作文题型并分析,我们发现一些规律:作文命题形式多样,考区统一,稳中趋变,与教材对接,切合学生的生活等。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写作教学多样化、丰富化,夯实母语教学的根基;注重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宗旨等特点。总体趋势是:命题形式稳中有变,保持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还有新的特点。
1.全命题作文独占鳌头,话题作文生命力强。
全命题作文,作为传统四大命题形式之一,在近年迎来高潮,从统计数据来看,命题作文占比最大。
2.半命题作文基本稳定,材料作文常中见新。
半命题作文所占比重与往年基本持平,保持在合理稳定水平。半命题作文补题形式多样,有前补式命题,也有后补式命题,如“你还欠 ”、“行走间,我发现了 ”“留住 的味道”。从整体来看,后补式命题和中补式命题较多一些,可能是为了项是写作的中心词。与前两年相比,材料作文占比提升相当明显。
作文备考建议
(一)增强写作信心。
增强其写作信心,努力让写作困难学生将作文写足600字。同时,文章叙事清楚、内容充实是作文的重要要求,字数接近700字更容易拿高分。
(二)避免套路作文。
作文命题时,命题人会挖空心思地让师生“猜不着”,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套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弃“急功近利”的套作思想,夯实基础,关注生活, 深入思考, 避免套作, 写活属于自己的文章, 这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三)加强单一作文。
作文不再钟情于二选一的命题模式,单一作文有利于评卷公平,更受作文命题者的青睐。建议将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作为作文备考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依然能充分发挥自身写作水平。
(四)抓住重点类型。
近年来,作文都以命题作文为主,加强命题作文训练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能写命题作文,就不担心考场出现半命题作文;能写话题作文,也不担心考场出现材料作文。将命题作文作为作文备考训练的重点,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五)书写规范工整。
需要指出的是,作文书写水平会影响老师的作文评分,规范工整、漂亮整洁的书写永远是作文的重要得分点,尤其是采用电脑阅卷的中考更是如此。对于平时书写习惯较差的学生,尽量做到“字小不超格,笔画不潦草,清爽少涂抹”,也是书写“走捷径”的好方法。
(六)慎用字母代替。
一般情况下,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可以用A、B、C等大写字母代替,但大写字母在作文中突然出现有损整篇文章的美感。建议学生宁可用假的姓名、校名、地名来代替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也不要用大写字母或“××”之类的符号代替学生真实信息。
作文指导——审题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彩等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些方面出错。立意,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立文章主题的过程。
那么要如何审题呢?
1.审题的要点
(1)锁定“中心词”
怎样才能锁定“中心词”呢?“中心词”就是形容写作对象怎样的词。因此确定了写作对象后,就可以确定中心词了。
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所以中心词多数是表修饰的形容词,一般不会是名词或代词。如果是写事的题目,要求写“怎样的事、事情怎样、有什么作用”的词就是中心词。
(2)锁定“限制词”
作文的题目中常有一些词语对写作有限制,从而规定我们写什么。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数量词:(指多少:几个、几件、几种等);
②时间词:(指什么时候:哪时哪天、过去、现在、未来、周末等);
③地点词:(指什么地方:如家庭、校园、公园等);
④方位词:(指方向位置:如前、后、中间、左、右等);
⑤范围词:(指界限、限制:如“在中”“在上”“初中生活”等);
⑥人称词:(指称呼: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等);
⑦条件词:(指充分和必要情况:只有、只要、除非、如果等)。
(3)锁定“提示语” 提示语就是写在题目前面或后面提示考生的话。一般有引出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提示选材范围和角度、提示写作重心等方面的功能。 其设计的初衷,一是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二是直接有效地启发考生打开写作思路。故抓住提示语至关重要,尤其提示语中可能已经给出了写作对象和写作要求。
例如:作文“爱,盛开在春日”,其提示语为:“爱是阳光雨露,让人轻松、愉悦、快乐、幸福。同学之爱,师长之爱,陌生人之爱……恰似盛开在春日的一朵朵鲜花,娇艳无比,馨香四溢。”这个提示语就直接点明了“爱”的几种类型,为考生提供了几个写作的中心点。
2.审题的方法(1)以问引领法 一般可针对题目提出“是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例:作文“探得一片新天地”:是谁让探得一片新天地?探得了怎样的片新天地?为什么要探得一片新天地?探得的这片新天地里有怎样的故事?
(2)添枝加叶法 有时作文题只给我们一个词或是词组、短句,可以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来降低难度。 例:作文“爱,盛开在春日”,可以在前面添加修饰词,如“妈妈的爱,盛开在春日”“老师的爱,盛开在春日”“陌生人的爱,盛开在春日”等;也可以在后面添加相关元素,如“爱,盛开在春日的池塘里”“爱,盛开在春日的郊游时”“爱,盛开在春日的骄阳下”等。
作文指导——构思
构思就是根据文题或材料,结合要求,对本次作文进行全面的考虑。 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精巧的构思。构思犹如盖房子的蓝图,是作文的关键,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1、片断组合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片断组合的构思,可以给作者留有广阔自由创造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但片断组合,绝不是大拼盘,应做到所选择的片断符合文章中心的需要,所写片断应始终围绕中心展开。同时,各个片断应各具情态,各有侧重,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
2、虚实相映法 要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需要对描写对象作直接的正面描写,有时则需要对描写对象作间接的侧面描写。前者称为“实”,后者则称为“虚”。“实”和“虚”是相对的,写“实”显得厚重,写“虚”显得空灵,“虚”“实”相衬则形神兼备,既可使人感到具体实在,可触可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的效果。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面,因之带有强烈的抒彩,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此法最适于抒情文体。
3、信息提取法 行文中,有时会碰到思路阻塞现象,这时候,就要迅速唤醒记忆中的各种有关信息。初中生活,缤纷多彩,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难忘的记忆。选取其中给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例铺展开来,一定会迅速打开思维的闸门,使思维流程快速运行。张开感觉之网,入微就有辉煌。
4、对比反衬法 对比反衬,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一起,通过它们的差异来说明问题的一种写作构思技法。它与烘云托月法很相似,不同的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属于正衬;而对比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属反衬。运用对比反衬法构思,目的是使对比中的立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它从相反相逆的角度将两种物体进行对照比较,以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烘托,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用冷清萧条的景物,反衬欢乐喜悦的感情;以外界喧闹的气氛,反衬内心寂寞的心理。这是一种最常用创造性的构思方法,广泛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中。
5、彩线串珠法 彩线串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作为“串珠”的“彩线”,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
有位同学以《生命的季节》为题,以生命为彩线,用“懂事之春”、 “灼热之夏”、“硕果之秋”、“沉思之冬”四个小标题,描绘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文中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四个小标题由一线相连,恰似一串珍珠,熠熠生辉;每一个小标题又各侧重一个方面,环环相扣,使得文章结构十分紧凑。 运用彩线串珠法,一要有珠,材料要一个比一个棒,像珍珠一样光艳夺目;二要有美丽的彩线,必须选用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又能贯穿全篇的联缀物;三要贵藏忌露,有虚有实,或明或暗,形成文章起伏变化,既不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又要让读者有迹可寻。
6、尺水兴波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如果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那么行文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彩。因为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让人感到呆板、单调、乏味。行文时,采用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文势,这种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说得引人入胜、起伏曲折的谋篇技巧,就叫做“尺水兴波”法。
通常“尺水兴波”法在文章中可表现为“巧设悬念、巧设误会,巧用抑扬、疏密相间、铺垫渲染”等形式,形成起伏的波澜。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其情节曲折有很大联系。诚想刘备请孔明如果一次便成功,必定索然无味,故事就不能吸引人了。
看山水,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看见人情的冷暖;看过去,看见成长的足迹;看未来,看见无限的希望……看见,需要眼睛;看见,更需要头脑和心灵。
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审题立意:
题目为“看见”是一个动词。“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心灵。“看见”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可见的事物,也可以抽象的无形的事物,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写作过程中,让人物自己在具体场景、具体事件中,一一活动或登台亮相,亮明题旨,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巧用议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认识或看法。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
选材构思:
本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可以按照下面思路写作:谁“看见”,“看见“什么,感想如何。例如,当我们“葵花向日倾”的景象,就会想到生活应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但我们看见小草在风雨中摇摆的姿态,我们就应该从小草身上学到顽强乐观的精神;当我们可以看见谷爱凌“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夺冠”,看见她的励志成长,可以看见总书记给苏翊鸣的回信,对青年的殷殷嘱托,就知道她使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看见师长、家校、社会为我们所做的辛苦付出,就知道感恩无处不在……。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描写的运用,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悟。
看见
桂花氤氲
外婆家的院子旁有一棵桂花树,很高,很大,至少仰望看不到头。每逢桂花盛开之际,我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了。不出意外,我都会和外婆拿着小板凳坐在桂花树下享受午间的安逸。外婆在左,我在右。她总是用她那双结着老茧,永远不会闲着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小手。
自然而然地,我就会把头轻轻依偎在她的怀里。她的嘴里总是唱着“金桂树,开金花;银桂树,开银花,开金花,开银花,秋风一吹香万家”。兴奋起来的我偶尔也会随着她的歌声拍起小手。
那时,两个背影,老人与小孩,两张凳,一棵桂花树,享受着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范文
桂花落尽
随着我不断成长,我便与爸妈搬到城里生活。远离了农村的安宁,习惯了城市的喧嚣,渐渐地喜欢上了现在的生活。每次爸妈说带我去看望外公,外婆,我总是没来由的内心烦躁。即便到了外婆家,即便外婆把她认为最好吃的菜都烧好端到我面前,我还是有些不屑一顾。我其实不过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我没有读懂外婆的痛心,或许只是看到她苍老脸上的慈爱。
桂花盛开
每天清晨,我都会沿着一条小路去学校。然有一天,我看见了一棵桂花树,上面含苞待放的桂花十分惹人喜爱,我便驻足观赏。记忆突然像打开了一道缺口,我想到了外婆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清晨的阳光并不明媚,但是我的内心充盈而快乐。
再次回想,两个背影,两张凳,一棵树,十分美好。初中的生活紧张了不少,可以去外婆家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很多次会想起那份单纯的美好,便觉得格外暖心。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棵高大的桂花树,树下,我又看见了两个背影,老人与小孩,两张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