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目 录
01 考点透视
02 命题解读
03 技巧总结
04 知识梳理
05 考场练兵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1.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有以下题型:
(1)词语的理解:直接填空解释、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辨析、实词解释的正误选择。
(2)句子的翻译:考查课文篇目的句子,采分点主要是句中重要实词和句意。
(3)重点语句的默写填空。
(4)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考查写作技巧、理解概括、主旨情感。还出现了文意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
(5)结合文章内容迁移运用:文言文的考查注重文本思想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如字词解释迁移到其他篇目,迁移到成语,文意理解题用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等。
2.命题趋势
近年来,从各省市中考语文卷子的古诗文测评中发现,试题命制趋势是从单篇文本测评到多文本组合测评,从纯粹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总体上题型基本稳定,考查的能力点主要集中在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研读上。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技巧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1. 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
“调”是调整语序;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
“删”是删去不译的。
一、《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重点字词句理解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
“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四、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二、《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解释划线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三、《诫子书》
一、原文及译文: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二、解释下列句子词的意思。(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三、文本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四、《狼》
一、原文及译文: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本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7.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五、《穿井得一人》
一、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二、创作背景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三、主题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四、课文内容梳理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答: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答: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4、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答:因为事件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加之流传很广泛。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5、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和传之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答: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答: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15分)(2023上·安徽淮北·七年级淮北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⑥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1.(4分)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①俄而雪骤 俄而: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③尝与诸小儿游 尝: ④此必苦李 必: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3.(3分)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乙】文还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将“诸儿”与王戎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王戎的 。4.(4分)【甲】文中的谢道韫与【乙】中的王戎有何区别?
【答案】
1.①不久 ②比 ③曾经 ④一定 2.①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②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3. 语言 动作 聪明、沉着 4.谢道韫更有才气,王戎善于推理和思考。(意思对即可)
(14分)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邓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周怡《勉谕儿辈》)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指饥饿的意思。
1.(5分)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诫子书 书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
(3)年与时驰 驰: (4)可办粗饭几日 办:
(5)何必图好吃好着 着:
2.(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2分)【甲】文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句子是: , 。
4.(3分)“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甲】【乙】两文中都以此劝勉后辈,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1)书信 (2)修养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购置,备办 (5)穿 2.(1)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2)由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 3.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4.【甲】文侧重阐述“俭”的价值,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修养德行。而【乙】文侧重阐述“俭”的养成,主张克制奢侈欲念,居安思危。
聆
谢
谢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