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向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化
核 心 价 值 引 领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潮头,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社会治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必 备 知 识 贯 通
主干整合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形成: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地位: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重难突破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2)影响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阶段和内涵
3.20世纪以来重大理论成果
(1)理论成果
①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中华民国建立后,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并未解除,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③新时期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2)特点
①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态度。
②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③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④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三大转变 (1)指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3)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
五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典 题 实 达 素 养
(2023·山东卷)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D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联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对联反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发出党的声音,用老形式反映新思想,落实群众路线,D项正确;材料中宣传民族文化的方式是剧团演出,不属于“创新”,排除A项;联系材料时间“1938年7月”可知该剧团的演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团结抗战”而非“边区政权”的建设,排除B项;抗日战争属于民族革命但不属于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点向三 近现代科技与文化传承
核 心 价 值 引 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养分,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在新时代新起点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必 备 知 识 贯 通
主干整合
1.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教育: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文艺与科技: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 (1)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2)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生物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三大系列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文艺科技: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通过并实施,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航空航天、海洋技术发展
2.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
(1)文化传承的载体
学校教育 近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提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改革开放后,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各类教育不断发展
印刷书籍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图书馆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博物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当代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①清政府(开始):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于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④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⑤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重难突破
1.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典 题 实 达 素 养
1. (2023·浙江1月)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D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表2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江右两仪堂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
(2)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解析】 (1)时代:据材料“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可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时代;据材料表1“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可知,西学东渐的时代;结合所学从传统与现代并行的时代来分析。(2)帮助:据表2“抄本,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可知,从1861年到1883年,该作品的抄本在士大夫中流传,可以反映士大夫重视作品的主张,但从侧面认识清政府没有正式接纳该思想,受到顽固派的阻扰;据表2“津河广仁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潘氏敏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可知,从1883年到1892年,该作品不断地被民间刊刻,有助于认识到洋务运动开展后社会的变化;据表2“丰城余氏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可知,从1897年到1898年,该作品民间刊刻更加频繁可以反映甲午战败后国人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3. (2023·北京卷)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答案】 (1)原因: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说明: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说明:根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根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根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4. (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 (1)条件: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影响: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1)条件:根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得出,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得出,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材料“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得出,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2)影响:根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根据材料“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根据材料“《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第八讲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与科教文化
真题考点定位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热考角度 近代史 ①山东·T6·少年社会②山东·T7·民众剧团③山东·T17·书与时代④北京·T19·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⑤北京·T20·柑橘与《橘录》 ①广东·T6·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②山东·T6·洋务运动的求富强国 ①福建·T7·维新运动局限性②湖南·T9·新文化运动意义③广东·T19·抗战时《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④天津·T17·体育运动
现代史 ①浙江1月·T10·青蒿素②北京·T10·“大数据” 浙江·T14·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福建·T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
命题分析 1.从命题形式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呈现新的史料,考查学生探究能力。2.从命题内容上看,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当代建国理论是重点。3.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与时俱进的社会思潮,引导核心价值在其中的呈现。
基础体系构建
综合线索梳理
线索一 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其间,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民主与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线索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历经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先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一脉相承,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线索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与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共识。
点向一 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核 心 价 值 引 领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并非一个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照搬的过程,而是在保存优秀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对近代西方文明进行创造性融合与改造、去糟粕吸精华并主动选择发展模式的过程。康、梁等维新派在宣传变法运动时,便采取了“援西入儒”的策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根据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的基础上,加上考试和监察两权,形成五权宪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必 备 知 识 贯 通
主干整合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及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以挽救民族危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文化的根基未有任何触动
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自由平等、民权、民主共和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虽然此时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前期否定了封建传统思想,清算了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已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重难突破
1.“西学东渐”格局的形成
(1)概念: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皇帝及一些士大夫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第三次高潮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变革
(3)特点
2.多角度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策略考虑 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思想根源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阶级局限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经济根源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4.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5.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6.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观念之争(是否学)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内容之争(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政体之争(学哪种)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模式之争(向谁学)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典 题 实 达 素 养
(2023·山东卷)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D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少年社会》的内容主要是鼓吹教育救国,介绍宣传杜威的哲学观点,对旧的封建礼教进行激烈抨击,因此根据材料“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可知,该刊编者认识到进步的少年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突出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D项正确;互助协作是该刊物提出的方法,并没有提到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该刊物编者认识到少年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说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排除B项;材料与宣传社会主义无关,强调的是理性的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