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一组课文。《七律·长征》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同时《七律长征》这篇文章也是点面合的写法的代表,既有宏大场面,又有典型事例,诗中景物与“万水千山”相照应的有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引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能正确认读“五岭、逶迤、磅礴、走泥丸、云崖、岷山”等词语,重点理解“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在画图、欣赏图片、电影片断的辅助下,通过反复朗读、自主品味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4.通过研读诗句,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诗句,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体会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乐观心态和大无畏精神;通过研读诗句,引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初知大意
师:同学们,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七周年。板书:长征
1.解题:你了解长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艰苦岁月——
2.是啊,斗争并没有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刚刚开始。那是一段惊险悲壮的历史,那是一份激昂澎湃的情感。
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在望,毛主席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板书:七律——读。(与学生互动介绍律诗的特点)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拼读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1)正音读:五岭 泥丸(这里有个词要特别注意,“五”和“岭”都是第三声,合在一起第一个“五”要变调,读作——五岭)
(2)给律诗的知识:同学们发现律诗押韵的规律了吗?它的第二、四、六、八句押了an韵,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范读、朗读指导)
二、二次解读,把握首联(体会面的宏大)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这其中有一句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找找看。这是律诗的一大特点,也就是首联往往统领整首诗的内容。
1、解释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说首联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看,哪个词写出了红军长征困难重重?(万水千山)
(3)千山万水,诗中具体指哪些山?哪些水?你们能找到吗?请你圈出来。五岭:越城岭、都庞岭、大庾岭、骑田岭和萌渚岭 乌蒙 金沙水 大渡河 岷山
(4)可这叫“万水千山”吗?(不是,还有大别山、玉龙雪山、夹金山,乌江、赤水河、嘉陵江......)(相机补充:红军共淌过24条河,翻越18座高山,经过11个省份,诗中的这山这水只是其中困难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他们每天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敌机在头顶盘旋,有几十万敌军在围追堵截,有多少饥寒、多少险阻!(板书:难)可是既然难,为什么是“只等闲”呢?(板书:只等闲)来,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
三、三次解读,品味三联(体会点的典型)
过渡:同学们,我们继续读下去,看看红军怎样不怕远征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儿?先来看第三、四行。齐读。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板画五岭、乌蒙、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像这样连绵起伏、弯弯曲曲,我们就说:五岭逶迤(跨越四省,绵长1300多公里)。
师:那这就是乌蒙山,它最高处达4200多米,书上怎么形容?(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雄伟,高耸入云。)师:这么高的山,这么长的岭,红军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你们猜,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2)朗读指导: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既然会遇到那么多困难,腾细浪你又怎么理解?
师:指板书,那逶迤的五岭成了什么?在红军眼里只是——(细小的波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在红军眼里成了——泥丸(因为红军很勇敢!因为红军无所畏惧!因为红军乐观向上!体现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渡:五岭,乌蒙,这大自然的天险被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红军给征服了。我们再来看那金沙江、大渡河吧!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读读,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组反义词——一暖一寒)
(1)师:(出示金沙江图)你看,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暖”是什么意思?感觉怎样?(天堑)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红军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先后找到七条船。然后,悄悄渡到北岸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攻克皎平渡两岸渡口。在接下来的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等敌人发现时,红军早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他们只好望江兴叹了。
师:知道这个故事,你对“暖”的意思又有什么理解?暖的意思是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胜利的喜悦。这里的暖是心暖,就是心情很愉快,暖洋洋的。你来读读看——金沙水拍云崖暖。
评价:我们顺利地度过了险要重重的金沙江,多么高兴!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何等的畅快!同学们,巧渡金沙江,让我们振奋不已,我们再来看泸定桥上发生了什么。
(2)(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
A师:看着它,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寒气逼人、心惊胆寒、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这就是“寒”的意思。国民党认为,就算在大白天,就算风雨无阻,就算木板齐全,一般人站上这桥都会晕眩,何况当时的条件那么恶劣,红军不可能过得来。
B是啊,光光这冰冷的铁索,这滔滔的江水,足以让我们心惊胆寒、望而生畏,可事实真像国民党预料的那样吗?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吧!(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惊险悲壮、心惊肉跳面对枪林弹雨,面对熊熊烈火,面对整个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C师: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这是怎样的困难险阻呀!读这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渡:对,我们都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带着我们的感受读读这两行诗。(开火车,男女对读,全体同学齐读)毛主席这“一暖一寒”带给我们的更是格律诗的精炼美。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同学们,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豪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悲壮,那么翻越千里雪山,带给红军的是什么呢?大声读读最后两句。
(1)谁来说说?“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
A(师生共说:战胜困难之喜,度过难关之喜,胜利会师之喜,摆脱敌人之喜,历尽艰辛之喜……)其实大雪山吞噬了红军无数将士的生命,它最高海拔5000米,空气稀薄,冻死的、饿死的、累死的,不计其数。
B你再来看——出示课件(红军路线图):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摆脱敌人,胜利会师,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读出红军的喜悦。“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3)师小结:同学们,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乐观)这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总评,提升精神
1.曾经有一位外国记者这样说过: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
2.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连毛主席都慷慨陈词:请问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你看——(出示课件)冰天雪地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身影化作了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草地上,老班长那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金色的、不可磨灭的光芒;一块牛膝骨留下了小红军的牙印,却没有留下他年仅十二岁的生命。还有那充满生命嘱托的七根火柴,一袋干粮……一个个红军倒下了,更多的红军站起来了,汇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洪流,走向胜利的明天!
3.配乐诗朗诵:来,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尽情地赞颂这伟大的长征吧——
4.欣赏歌曲《长征》,升华情感(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长征,长征精神,都融在毛主席这大气的56个字里。让我们随着音乐尽情地歌颂它吧——教师小结:《七律·长征》这首诗,既有宏大场面,又有典型事例,是点面合的写法的代表。今天,当我们聆听这首令人豪情满怀、荡气回肠的长征歌曲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但历史越久远,也就越清晰,因为老师相信长征精神一定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每位同学谨记毛主席的词,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怕困难,千辛万苦只等闲!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