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展开,《七律·长征》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笔力雄健,对仗工整,用词精当,仅用56个字,就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适合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气势。课文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描绘出了红军战士相互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于诗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能通过想象、朗读、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等方式感悟诗歌大意,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借助图片、视频、口述故事等方式,为学生理解诗歌搭建支架,进一步感受红军长征的不易和红军战士们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根据学段特点,本课主要侧重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课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以我设计了课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完成预习单内容的环节,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本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词语的意思。通过图片、笔画、想象等方式,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中思考、读中悟情,本诗气势磅礴非常适合朗读,所以我设置了多种方式阅读,比如自读、指名读、小组练读、师生配合读、配乐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中体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红军的革命精神是永久流传、值得学习的,古诗文就是其中一种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背诵积累古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气概、高尚品质、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能理解“逶迤”“磅礴”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补充、展开想象等学习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预习单、课件、视频、板贴。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说长征
1.出示毛泽东的图片,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古诗,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七律是诗歌的体裁,长征是诗歌的题目,中间小圆点隔开,朗读时需注意停顿。
3.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设计意图】利用课题解读建立“七律”知识结构;利用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对时代背景建立初步感知;利用汇报资料,说说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对长征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到学习中去,并为后面的研读奠定基础。
二、读诗歌,说感受
1.自由朗读本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按二二三的方式划分节奏,分小组练读。
3.思考:哪句话能概括整首诗的大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字形容你对长征的感受。(难)
5.难体现在哪里?(万水千山)
6.面对万水千山之难,红军的态度是?(只等闲)感受乐观、无所畏惧的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说出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把握诗歌主旨:“难”;通过明确红军对“难”的态度,整体感知诗歌的情绪基调,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后文学生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三、引思考,悟诗情
(一)再读诗歌,找出红军途中经历的万水千山之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1.对比朗读,体会“乐”(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⑴学生齐读诗句。
⑵找出偏旁有特点的两个词。(逶迤、磅礴)
⑶师讲解词义,生练读,读出画面感。
⑷找出“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对比和反差(五岭和细浪)课件出示对比图,感受红军的藐视困难。再读感悟。
⑸找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对比和反差(乌蒙和泥丸)课件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读出对比反差和情感上的转折。
⑹引导思考:1600多公里的五岭,4000多米的乌蒙,在红军的眼中如“腾细浪”“走泥丸”一般,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勇无畏、乐观积极)
2.创设情境,体会“暖”
(金沙江)
⑴出示金沙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金沙江水流的特点。(湍急)
思考:如果想过江,需要什么交通工具?(船)
引出金沙江的故事,师口述故事,引导生感受不费一兵一卒,一兵一弹打赢战役的喜悦之情。
⑵用这句诗的一个字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暖)
⑶再读,把喜悦之情融进朗读之中。
3.对比图片,体会“寒”
(大渡河)
⑴出示大渡河上泸定桥有木板和没木板的两张图,对比图片思考:这样的桥你敢不敢过?(观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说出看完视频的感受,把这种感受用这句诗的一个字表现出来?(寒)
⑵再读,理解寒的是什么。
⑶两句连读,读出一暖一寒,背后的温度。
4.观看视频,体会“喜”
(岷山千里雪)
⑴观看红军翻越岷山的视频,学生谈感受(饥寒交迫)
⑵观看红军爬雪山即将胜利时喜悦表现的视频,感受长征即将胜利的喜悦和红军的豪迈。
⑶再读,读出胜利在望的喜悦。
(二)配乐想象朗读,想象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全班起立,读全诗。
(三)配乐试背这首诗。
【设计意图】诗意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学生自读古诗,利用多种方法明确诗意的基础上,需适度点拨;通过补充相关图片、资料、视频、口述金沙江的故事等方式,以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知远征难;在充分体会远征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升华情感,再把自己的理解从朗读中体现出来,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内化。
四、升情感,延拓展
思考:什么是红军精神?
思考:我们能有如今的生活,离不开当时红军战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此时此刻,你想对红军战士们说些什么?
思考:当今社会也有像红军战士这样意志品质的人,他们都是谁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课上通过对比朗读、创设情境、对比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感悟长征的艰难;课后通过创设情境,建立起跨时空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向先烈学习的精神和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再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事例,思考当今社会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再次建立跨空间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锻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观点的的能力,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雄气概,高尚品质,以及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业设计:⑴请把你想对红军战士们说的话写下来。
⑵画一份歌颂红军战士们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时要注意整合听说读写,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鼓励跨学科学习。”基于此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二、画一份歌颂红军战士们的手抄报。两个作业可以选其中一个完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创造,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