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审美情趣高分点拨
审美情趣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引起了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丑化中国人,“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也有人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有些太过敏感,后《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要充分尊重受众,也要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全球顶尖科学家大会上,钟南山院士做主题发言并特别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相信青年人会以很多科学家,包括这次参会的科学家为偶像。但是我们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
青年媒体人黄帅说:“在面对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人民日报》曾对偶像这样解读:他应该不只是满足你片刻审美的愉悦,还应看他能不能寄托你对美好的追求,拥有激发你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
《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材料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材料三:《后浪》中提到:科技繁荣,文化繁荣,城市繁荣,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你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的文化审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32届奥运会上,胖胖的巩立姣呈现了执着之美与力量之美,飒爽的孙一文有敢想敢做的绝决之美,大身材小可爱的李雯雯有着反差之萌……
赛场外,更多的人在银幕前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种美。就像有网友所表达的,“有瑕疵的皮肤,健壮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挠的眼神,狠狠地修正了我的审美,那是肉体与灵魂的淬炼精进”。
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看到它的美,也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不仅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质和独特价值。
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受商业炒作等影响,近期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材料二:有人说,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关于提倡美育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倡议人:小明
××××年×月×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育”的理解,交代了“美育”对个人及集体的重要性;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的思考:“美育”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学却不理解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据此可以得出材料的主旨:提倡美育,重视美育。
作文的任务是“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倡议的内容应紧扣“提倡美育”,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责备、讽刺或埋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出具体的观点和事例,倡议同学们理解美育,重视美育。写作时,文章可以首先引用名言,反观现实,提出观点;然后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再现美育的重要性,照应文章开头。
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携美育同行,当追梦新人。
3.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明。
4.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
2.例文:
享盛世之安,展时代之美
三只松鼠因“眯眯眼事件”发文道歉,据称不少网友评论却非常的委屈,难道小眼睛厚嘴唇的长相就是辱华了吗?其实这些网友大可不必委屈,小眼睛也是美,每个人可以各美其美,但是“眯眯眼”却是可恶,它和“东亚病夫”的称呼一样,是对中国人的羞辱表述,两个概念只要不故意搞混,哪里还有什么委屈呢?
上海消保委发文称,消费圈的审美也要与时俱进。诚哉斯言,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中国终于屹立在了世界东方,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富起来的中国人自然想吃出健康“美”味,作为立足本土的食品品牌企业,莫忘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要让人民享盛世的口福,还要让人民能感受到自信自强的精神美味。
享盛世之安,展时代之美。古往今来,时代不同,人们对审美的诉求也是姹紫嫣红,各擅一时,鉴古知今,审美却始终与时俱进。社会混乱,动荡不止,南朝士子以“魏晋风骨”为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唐文人更偏好于健康丰满的“环肥”之美。环肥燕瘦虽各美其美,与时俱进但美不容“丑”,沉睡百年,东方睡狮一声吼,世界也要抖三抖,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中国却不再是昔日之中国。
杜班加纳的辱华,是它低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最终只能在中国关门凉凉;HM抵制新疆棉,“别指望又吃中国饭,还砸中国锅”获最高点赞,最终只能灰溜溜离开中国。当然这样的事例最近是越来越少,因为整个世界都已经感受到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强,作为本土的领军品牌,作为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千万不要再犯事后道歉的不应之错误,“社会在发展,消费在迭代,商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契合消费者新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者建立文化与情感的共鸣。”
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这次事件再次证明:
自尊者,人亦尊之,尊人者,人恒尊之。我们享盛世之安,自应该护国家之安。
应时者,时亦兴之,悖时者,时自弃之。人皆展时代之美,民族复兴,就在眼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模特的“眯眯眼”引网友的争议的事件。关于这个事件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而有人认为这样太敏感。《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要充分尊重受众,也要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这是一个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对于这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认为这样的海报不能被我们接受,无论从审美还是从政治方面,都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尤其是“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更不能让人接受,可以从民族尊严、审美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有些敏感,不必过分纠结。
从产品本身来说,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不管这家企业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这样的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必须周全考虑主流文化、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很容易“翻车”。因此,更多注重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才能更好赢得市场,也赢得认同与尊重。
从审美角度来看,培养健康审美趣叶,涵养强大审美自信。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人的长相也各有特点,“眯眯眼”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样貎特征。不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尚,这是一种大众审美或者说社会审美,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
从传播角度来看,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可以不同意类似的审美,可以讨论艺术创作的方向,但没必要上纲上线。审美是客观的,可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社会现实没有变化之前,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
立意:
1.充分尊重受众,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2.不仅文化自信,也要文化自觉。
3.请投喂健康“美”味。
4.擦亮包容的眼睛,打造自信的文明。
3.例文:
时代偶像展华光,理性追求共成长
纵观古今,历史上有雷锋、黄继光、焦裕禄等英雄模范,我们追而学之;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我们追而求之;而今的抗疫中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保国守家,我们追而赞之。同学们,追求偶像本无错,但关键在于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去追?吾辈应以理性头脑辨别偶像之高下,追寻真正的时代偶像。
时代偶像展华光,偶像应传播正能量,树立好榜样。
偶像是时代的风向标,是时代精神文明的缩影,更是我们追随的身影。但反观当下,多少“流量主播”“人气明星”以自身的人气向粉丝宣传甚至传播一些负能量的事物。这不仅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会带坏很多未成年人。可见,偶像应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以自身为模范影响教育他人。如不分昼夜挖掘油田,献身祖国发展事业的王进喜;舍生忘死,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动中国人物中平凡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每一位英雄,他们都是真正的时代偶像,是中国的“领头羊”。因此,时代偶像应以榜样之态,引领社会。
时代偶像展华光,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追随偶像。
近年来,未成年的学生为“打赏”自己喜欢的主播花光家中全部积蓄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究其根本,是他们没有用理性的思维去追寻偶像。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去追随偶像的脚步,发现其优点,学习其长处,发扬其精神。如我们尊敬钟南山院士,就应学习他投身医疗事业,不辞辛劳的精神,而不是因他的儿子有一块名牌腰带就讽刺他奢侈浪费。亦如在证实李文亮医生所说为实时,我们应以挽惜、惭愧之意对逝者表达敬意,而非对之前诋毁他的人群起而攻之。凡此种种,皆是我们正确、理性对待偶像的态度。健康社会,理性对待偶像不可少。
时代偶像展华光,国家应礼赞偶像,使良好精神在社会蔚然成风。
正如某省为迎接支援武汉的抗疫战士,以“水门”之礼赞赏他们;亦如习近平主席亲自为钟南山院士颁发荣誉勋章,国家应给予时代偶像充分赞赏,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献身祖国、报效中华精神之氛围。吾辈青年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吾辈青年之力量,助力中华复兴,助力中华腾飞!
时代偶像是社会精神之向导,亦是我们追随之身影,吾辈应以理性之态度,跟随时代之楷模偶像,续写中华民族之精神,鼎助中国之腾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偶像和对待偶像的问题。第一段引述钟南山院士的讲话,告诉青年,科学家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第二段引述青年媒体人黄帅的说法,指出在面对偶像人物时,我们不应匍匐膜拜,而应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第三段阐述《人民日报》对偶像的解读,偶像要能寄托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拥有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
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偶像的意义,正确对待偶像。对偶像不盲从,不匍匐膜拜,而是用偶像的事迹和精神引导日常生活,激励自己前进,不断追求美好。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的作文必须写出自己对如何理解偶像和对待偶像的正确认识,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若我们在写作中对如何理解偶像和对待偶像的认识不准确的,则不能成为一篇合格文章。
立意:
1.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2.正确理解和对待偶像。
3.对偶像不能盲从。
4.用偶像的精神激励自己。
5.理性追“星”。
4.例文:
心中存美,时代有美
编辑老师:
您好!
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垂读我对于“低美感社会”的看法。
作家王小波曾言:“人仅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而拥有诗意的世界,首先要有美好的心灵。然而在现实中,有人为物欲横流所蒙蔽,失去了美丽的双眼,有些则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
对此,我想说:一个人内心的美很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个人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凝成一个时代的美好。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虽然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同时,有些人的审美病症却在不断暴露。从“凤姐”以丑为美,在网络大红大紫,到“抖音”上各种低俗的哗众取宠,从鲁迅先生笔下的以观看杀人为乐的围观群众,到网络丑闻后跟随的几万“吃瓜”,究其根本,这些“低美感”现象的背后,是一个人内心美的缺失,也是时代美的缺失!
一个人缺少了内心的美,只会空有一副皮囊,变为行尸走肉。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然而反观当下中国社会,有多少人抛弃了内心的美好,而对皮囊的“美”趋之若鹜?又有多少人为了物质与自身利益,而将内心的美如随地吐出的痰一样唾弃?在当代中国,你可以随随便便找到十家美“容”院,但即便走遍全城也难以寻得一个“美育院”;你可以看到各种丑恶,搞怪跃上新闻头条,引得万人瞩目,但即便翻遍“抖音”,也难以看到心怀美好,为国家默默付出的科学家的消息;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个“美”女,但他们的心中却丑陋不堪……一个人的内心若是没有美,纵使外表再光鲜亮丽,也只是行尸走肉。心中无美,我们不可能获得幸福,也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充盈。
而保持一个人内心的美,更可以凝成时代的美,让全社会的人感到美的力量!
每一个人内心美好的点点星光,凝集起来便是社会的美丽银河。一位位扶贫村干部内心的美,聚成双手,托起贫困村对生活之美的向往;一位位志愿者内心的美,构成臂膀,扛起武汉对美的期望;一位位白衣天使内心的美,筑成高墙,保护我们的美好生活不受病毒威胁。他们内心的美,一起凝聚成整个时代的美好,给无助者以希望,给受苦的人以抚慰,给全民族以力量!一个人怀着内心的美好,便可激发出一个时代的无限光芒!
心中存美,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时代精神。沈从文先生曾言:“美这一字虽然只有几笔,却很少有人识得。”而我们,想要展现自己的美,就更要先好好接受美的熏陶!
愚见浅薄,请您指教!
XXX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以“审美”为基本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或自身存在的一些审美误区,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做出判断与思考。作文材料借北大哲学教授的观点引出话题,先正面肯定近年来中国社会审美境界的巨大进步,然后列举出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最后交代出具体的论述话题——“低美感社会”。
本题写作时要体现出两大目的:一是对“低美感”现象表达基本的态度,二是对此现象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即这篇书信的写作重心,应该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的议论与思考,对此,可从“是什么(现象与表征)”“为什么(原因与危害)”“怎么样(路径与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考量。就“是什么(现象与表征)”层面来说,作文材料中有一些暗示,写作者可以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进而增强论述的具体性与针对性。就“为什么(原因与危害)”层面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用主义至上、眼球经济效应、崇洋媚外、盲目从众以及个体审美素养的缺乏(或审美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另外,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危害也是多方面、多层级的。就“怎么样(路径与方法)”层面来说,可以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等方面的思考。
立意:
1.身边美丽一直有,心中审美不可丢。
2.放慢生活节奏,审美看待世界。
3.知美、懂美、审美。
4.消除“低美感”,迈向新境界。
5.例文:
拯救我们的审美,打造诗意人生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美是什么?可能一千个读者心中想起的是一千个不同的事物。的确,美的定义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然而,有些人的审美却实在让人不敢苟同。男生妆容之精致赛过女生,而女生则有一系列“标准”,什么“锥子脸”“漫画腰”“直角肩”“精灵耳”……我不仅要问,我们的审美怎么了?该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审美?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诚如此言。
现在就有一种“隐形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有一次,蒋勋和一名500强公司的大老板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终于到了目的地,大老板却一脸吃惊:“我们走了这么久的山路,难道就是来看这几根柱子的?”大老板觉得“走了几小时山路,太不划算了。”因为没有审美的加持,某些人的生活暴露出了最无趣庸俗的一面,越来越讲求实用性、经济性的背后,精神世界却一片空洞。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才华横溢、富可敌国,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他们对生活没有品质的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空虚、荒芜、乏味无趣,生活对他们只是简单的“活着”而已。这些都是金钱和才华都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
而具有审美力的人是快乐的。
在他们眼里,斑驳的墙壁、青涩的苹果、振翼的鸣虫、简单的豆浆油条、孩子的涂鸦、爸妈的家常菜、爱人的汗手……也都有美的存在!于是,生活不再是苟且或重荷,而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体验。
审美力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和层次的体现。不论外在环境多恶劣、人生起落多悲欢,只要心中有信仰,总能随处、随时发现美。
比如刚刚过去的奥运会,就是邂逅力与美的舞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举”夺冠的李雯雯可爱烂漫,看到了一“投”决胜的巩立姣霸气坚韧,看到了篮球场上的杨舒予英姿飒爽,看到了百米赛道上的苏炳添意气风发……镜头下的运动员们,没有摆拍的表情,没有硬拗的造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阳光自信的健美。
审美力取决于涵养、心境,也会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畸形审美是一种单向度的认知,是一种逐利的娱乐化表达,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构。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理应进一步拓宽审美的标准——腹有诗书是美,顽强拼搏是美,阳光健朗是美……总之,美不该由他人定义,也不能流于肤浅,勇敢做自己,阳光向上,自信健康,这就是“后浪”最美的样子。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身为新一代冲浪后代,在网络裹挟之下,时刻保持一份审美的理性对我们很有必要。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就让我们携一缕理性之光,锤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审美力,去打造一个美丽的诗意人生吧!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之所以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材料二中,吴冠中先生的话引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仍然缺少审美能力这一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些人眼中,美是“无用”的,可有可无。而实际上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有着实实在在的“大用”。
材料三则借助《后浪》,指出当代青年应着力提高自身文化审美,促进国家和社会审美文化发展的时代任务。
由此,材料的核心立意呼之欲出:审美之美育。
考生写作时可围绕“审美”这一话题逐层深入,首先应当指出审美对于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传承之重要性。并由此指出:但是在当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民众“审美”之能力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基于此,提倡美育迫在眉睫。行文最后还可以结合材料三内容,思考我们这些“后浪”自己应当具备怎样的审美能力,又能为社会、为国家、为时代的审美塑造和审美传播发挥怎样的作用。
立意:
1.审美力,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2.培育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
3.用理性对待“美”。
6.例文:
“中国美”,是一种力量
每一次奥运会,都是高手的过招比拼,亦是观众的视觉盛宴——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健康体魄,本来就极富肌肉的质感美、肢体的力量美和形体的流畅美;经年的汗水和无数次对决,又累积、淬炼出运动员果敢坦荡、开阔明亮的精神风貌。
当人们看到这种“身上有劲,脸上有光”的美时,想必更加懂得了“中国美”的内涵:美原本不在婀娜细腰,更在山高海阔。
“中国美”,是从不放弃的心气。
追逐“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艰苦折磨、无数个灰暗绝望的时刻,也意味着一介血肉之躯居然敢向人类极限发起冲击,直至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东京奥运会,作为中国人首次站上男子百米短跑决赛赛道的苏炳添,卫冕乒乓球男单冠军的“六边形战士”马龙,还有在射击、游泳、举重等领域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们,就这样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无限延伸的广阔世界。
更可贵的是,众多运动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熬过低谷期,在竞技体育的“高龄”仍然坚定地选择驰骋赛场。在日本度过37岁生日的“军神”吕小军,依然俾睨天下;32岁的巩立姣,投身铅球比赛21年后终于梦圆东京。“迟暮英雄”不至落魄,濒于绝境的“囚徒”能打破拘束和桎梏,这种内蕴深厚的美更显得光芒万丈。
“中国美”,更是一种气度。
人们常说,这届中国奥运健儿皮肤好、个头高,面对镜头时也端庄大方,完全没有羞涩紧张,让中国人的美、中国人的自信成了热议话题。其实,中国运动员不仅“颜值高”,更是无论高低胖瘦,黑白丑俊,都散发着一种自信和舒展的气息,状态好,精神足,不仅有灵动的人格和气质,也显出新一代中国人民族自信之美和乐观包容的大爱。
东京奥运会上,我们的运动员为国争光,胜不骄败不馁,在和外国选手的交往、互动中,展现出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人格。小将孙颖莎谈起同龄的对手伊藤美诚,语气满是理解和重视;汪顺夺冠后,特地握住匈牙利传奇泳手切赫的双手,向这位泳坛前辈鞠躬致敬……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国界、种族的永恒情谊,也再一次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气象和格局:面对强者不屈服,面对弱者不欺凌,始终专注于接纳、完善、超越自己——这种气度之美,无疑是成熟的文明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闪耀。
所以,充满生命力的美、尽显人性光芒的美,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中国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展示了奥运健儿的不同的美,第二段是人们对这种美的评论和认可,第三段是当代中国社会提倡正确审美的意义。综合三则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立意关键是对美的探讨。“胖胖的”“飒爽的”“大身材”,这是对外在美的认可,肯定了外在美、形式美;“力量”“绝决”“可爱”是个性美、人格美,人性美,是更可贵的美。而“有瑕疵的皮肤,健壮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挠的眼神,狠狠地修正了我的审美,那是肉体与灵魂的淬炼精进”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第三段材料则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对审美认识的意义进行引导、提升。
“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这个写作要求提醒考生在立意时要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可以辩证分析“外貌焦虑”“年龄焦虑”等社会问题,还可以探讨新时代下的审美应有之变化,思考青春美、中国美等内涵。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写作时可以由时下某些畸形审美现象引出何为真正的美的话题;然后以材料中的人物为例,分析为何人们感觉她们是美的;提出正确审美观的问题;接着论述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等。
立意:
1.畸形美当休矣!
2.树立正确审美理念。
3.美是为国争光的精神。
4.精神之美才是真的美。
7.例文:
锻造阳刚之气,彰显青春风采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从古至今,我国人才辈出,盛世中华,一撇一捺皆为脊梁,一俯一仰尽是人才。可最近青少年将“娘炮”“小鲜肉”当偶像的现象频出,不禁让人们开始担忧:青年的阳刚之气何在?阳刚之气缺失,如何彰显青春风采?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吾辈青年若沉溺安逸享乐是万万不行的。吾辈当热血向上,锻造阳刚之气,彰显青春风采!
酌古,他们开创时代风气,热血奋斗。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独秀先生如是说。揆诸历史,若无辛亥革命时期仁人志士求民主,求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封建王朝的终结?若无解放战争时期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子弹不够了,就用身上的志气”,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若无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立志卫国、不怕牺牲的豪气与热血,哪来如今的国泰民安?如此种种,莫不凸显了阳刚青年的重要性。吾辈当成为阳刚之青年,彰显青春风采。
斟今,吾辈当矢志奋斗成阳刚青年。
看一个国家主要看它的年轻人,青年强则民族兴。尽管如今的中国没有战争,国家静好,一派祥和,但我们也不能放纵自我,沉迷享乐。知否?华坪女子高中的学生立志走出大山,献身国家。知否?扶贫干部黄文秀志在深山帮民众脱贫,身为女子却拥有阳刚之气。知否?天才少年曹原不为外国利益所诱惑,用阳刚气概书写青春最绚丽的乐章。吾尝疑乎“娘炮”有何不可,今观之,其真不可扬。吾辈当成为阳刚之青年,彰显青春风采!
未来,吾辈当意气犹在,拼搏向上。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英勇牺牲的戍边战士陈祥榕在日记本中写道,这是阳刚青年最美的模样;昔有邓世昌壮烈殉国彰显男儿阳刚气概,今有这一辈英杰誓死捍卫国土,尽显阳刚男儿本色。“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昭示着我们当拼搏向上,书写时代之青春!
吾辈应锻造阳刚之气,彰显青春风采!愿吾辈青年阳刚之气永存兮,延千古而未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指出社会上有一股不正之气,那就是“阴柔之气”,男孩表现的是没有一丝阳刚之气,进而指出这种风气的负面影响。这种风气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有极大影响,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销蚀。材料二从正面指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是昂扬向上的气概及蓬勃向上的精神。
两则材料属于相对的关系,第一则指出了不正之气,第二则给出了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气概和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男子就应该像个男子的样子,具备昂扬向上的气概,而不是“娘炮”、“小鲜肉”等。为了使文章更为深入,可以分析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阴柔之气盛行的原因:一群乳臭未干、心智不健全、甚至未完成应有国民教育的半大孩子,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媒体的包装下,靠所谓“颜值流量”被粉丝宠着,被流量惯着,小小年纪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突出的才艺,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追求浮夸的外在美,沉溺肤浅的享乐。青少年若把他们作为偶像,容易养成任性、脆弱、敏感的个性,缺乏责任感和勇气,遇到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胸怀和情商去解决,基本上不是撒娇耍浑,就是消极逃避。
阳刚之气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阳刚之气?怎么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应当指向一种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性别特征。阳刚之气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韧顽强的蓬勃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拘泥于固定的表达,也没有所谓的标准“打开方式”,可以是言行大方、笑容明媚的活泼自信,可以是自由奔跑、不为世俗羁绊的锐意进取,也可以是在困厄面前不艾怨、敢于逆流而上的自强担当……而在青少年成长路上,这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需要这样具有这样品质的青少年,青少年有着阳刚之气,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更有阳刚之气。
总之,我们要通过思考将文章上升到价值观、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高度,也要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结合,增加批判意识和文章的针对性。
立意:
1.向“小鲜肉”说再见。
2.青少年应有正确的偶像观。
3.养吾浩然之气,让身心更加阳刚。
4.铁肩担道义,做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