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珍珠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珍珠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8: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蔓、幽”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
2.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3. 能梳理珍珠鸟与作者之间情感变化的线索。
重难点:
1. 重点: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2. 难点:能梳理珍珠鸟与作者之间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过宠物呢?你们和自己的宠物之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作者和他的珍珠鸟之间的故事。
2.珍珠鸟,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们的羽毛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他和一只珍珠鸟从相识到相互信任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多么美好。
那么,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1. 珍(zhēn):珍宝、珍惜。造句:她珍惜每一次和家人相聚的时光。
2. 珠(zhū):珠宝、明珠。造句:这颗明珠价值连城。
12.3. 鸟(niǎo):鸟类、小鸟。造句: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着歌。
13.三、生字学习,我会写:
14.1. 蔓(màn):笔画顺序为横、竖、竖、竖、横折、横、横、竖、横折钩、横、横、横。组词:蔓延、蔓生、蔓草。
15.2. 幽(yōu):笔画顺序为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弯、竖。组词:幽静、幽雅、幽灵。
16.3. 悉(xī):笔画顺序为撇、横折钩、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组词:熟悉、知悉、获悉。
17.4. 雏(chú):笔画顺序为撇、横撇/横钩、点、横折钩、竖、横折、横、撇、横折钩、横、横。组词:雏鸟、雏形、雏鸡。
18.5. 哟(yō):笔画顺序为竖、横折、横、撇折、撇折、点、撇、横折钩、点。组词:哎哟、嗨哟、啊哟。
19.6. 柜(guì):笔画顺序为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组词:书柜、柜台、衣柜。
20.7. 享(xiǎng):笔画顺序为点、横、竖、横折、横、横撇/横钩、竖钩、横。组词:享受、享用、享年。
21.8. 陪(péi):笔画顺序为横、竖钩、提、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组词:陪伴、陪同、陪衬。
22.9. 待(dài):笔画顺序为撇、横、竖钩、点、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横、竖钩。组词:等待、待遇、待人接物。
23.10. 趴(pā):笔画顺序为竖、横折、横、竖、横、竖、提、撇、横折弯钩/横斜钩。组词:趴下、趴窝、趴伏。
24.11. 脸(liǎn):笔画顺序为撇、横折钩、横、横、撇、横折钩、横、横、竖、横折、撇、点、横。组词:脸谱、洗脸、丢脸。
25.眸(móu):笔画顺序为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折钩、横、横、竖、横折、横、横、横。组词:眼眸、眸子、回眸。
三、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年 2 月 9 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
四、深入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真的很好!我的朋友送给我一对珍珠鸟,它们被放在一个用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收到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的情景。
珍珠鸟被放在一个用简易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这是小鸟的巢。
通过“舒适又温暖”这个形容词,可以感受到这个巢为小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者对朋友送的礼物感到非常高兴,用“真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2自然段讲解】
有人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这句话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或传说,指出珍珠鸟是一种比较胆小、容易受惊的鸟类。
怕人的特性可能与珍珠鸟的天性和生活环境有关。
它们可能对人类的接近和干扰比较敏感,倾向于保持距离或躲避人类。
这种说法提醒人们在与珍珠鸟接触时要小心谨慎,尊重它们的天性,以避免惊扰或伤害它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鸟类的行为和性格会因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而有所不同。
并不是所有的珍珠鸟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怕人行为,有些可能会更加亲近人类或者适应人类的存在。
因此,对于珍珠鸟的行为和性格,最好通过观察和了解个体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3自然段讲解】
我把珍珠鸟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让它们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
珍珠鸟在这个环境中感到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小鸟的影子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由于被吊兰的叶子遮挡,看不完整,有时甚至连笼子也看不出来。
但是,可以看到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为珍珠鸟创造的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者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让珍珠鸟仿佛置身于幽深的丛林中,感到安全和自在。
珍珠鸟的叫声也因此变得轻松自在,它们的影子在绿叶中隐约可见,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显得格外可爱。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4自然段讲解】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尊重和爱护。
作者很少打扰珍珠鸟,让它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珍珠鸟感受到了作者的善意,逐渐敢于伸出小脑袋瞅瞅作者。
这展示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建立起的信任关系。
通过尊重珍珠鸟的隐私,作者赢得了它们的信任,使它们愿意与作者亲近。
【第5自然段讲解】
珍珠鸟逐渐敢于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和珍珠鸟之间逐渐建立起的亲密关系。
珍珠鸟开始敢于伸出小脑袋瞅瞅作者,这表明它们对作者的存在感到好奇,并且愿意与作者进行互动。
通过这种逐渐的接触,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熟悉程度不断增加。
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陌生逐渐发展为一种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状态。
这种熟悉的过程是通过彼此的观察、互动和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
它展示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建立起的特殊联系,以及他们在彼此身边逐渐适应和相互依赖的过程。
【第6自然段讲解】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观察和与它们的互动。
作者听到绿蔓里发出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猜测是珍珠鸟有了雏儿。
为了不打扰它们,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小心翼翼,不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确认是雏鸟,并用亲切的口吻称呼它为“小家伙”。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第7自然段讲解】
它很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段话描述了珍珠鸟的雏鸟的外貌和特点。
雏鸟很小,能够轻松地从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
它的外貌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但后背还没有生出像珍珠一样圆圆的白点。
雏鸟很肥,整个身子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形象地展示了它的圆润和可爱。
这段描写通过对雏鸟外貌和特点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细心观察和喜爱之情。
【第8自然段讲解】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逃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这段话描述了珍珠鸟的雏鸟在屋里的活动情况。
起初,它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后来开始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的大文豪的名字,还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然后又逃到画框上去了。
当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时,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这段描写展示了雏鸟的活泼和好奇心,它在屋里自由自在地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
同时,它对大鸟的叫声非常敏感,一听到大鸟的叫声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这段描写通过对雏鸟活动的描述,展示了它的活泼和与大鸟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9自然段讲解】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态度和珍珠鸟的行为。
作者表示不管珍珠鸟,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打开窗子,珍珠鸟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这表明珍珠鸟已经逐渐适应了在室内的生活环境,并且对作者产生了一定的信任。
它知道自己可以在室内自由活动,但不会主动飞出去。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关系,以及珍珠鸟对室内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10自然段讲解】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这段话描述了珍珠鸟逐渐与作者亲近的过程。
珍珠鸟起初落在书桌上时,离作者较远,但它发现作者并没有伤害它的意图,于是一点点靠近,甚至蹦到了作者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还偏过脸观察作者的反应。
作者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写东西,这种温和的反应让珍珠鸟更加放心,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发出“嚓嚓”的响声。
这段描写展示了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建立起的信任关系,以及珍珠鸟的活泼和好奇。它开始主动与作者互动,并且在作者的身边感到自在和安全。
【第11自然段讲解】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亲密互动。
作者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珍珠鸟亲近的情意。
珍珠鸟完全放心了,索性用小红嘴啄着作者颤动的笔尖。
作者用手抚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害怕,反而友好地啄了两下作者的手指。
这段描写展示了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和亲近,它已经完全放心地与作者进行互动,甚至用嘴啄作者的笔尖和手指。
这种亲密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段描写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建立起的特殊关系,以及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和喜爱。
【第12自然段讲解】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这段话描述了珍珠鸟在白天和傍晚的不同行为。
在白天,珍珠鸟淘气地陪伴着作者,与作者互动玩耍。
而当天色入暮时,它听到父母的再三呼唤声,就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这段描写展示了珍珠鸟对家和父母的依赖,以及它对夜晚归宿的本能反应。
它在白天与作者玩耍,但在傍晚时,它知道该回到笼子里,与父母在一起。
这段描写展示了珍珠鸟的天性和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珍珠鸟的观察和尊重。
【第13自然段讲解】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令人惊喜和温馨的时刻。
当作者伏案写作时,珍珠鸟居然落到了他的肩上,这让作者感到非常惊讶和高兴。
作者手中的笔不觉停了下来,生怕惊跑它。
过了一会儿,作者扭头看,发现这小家伙竟然趴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
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看起来非常可爱和安详。
作者轻轻抬了抬肩,发现它没有醒,睡得很熟,还咂咂嘴,似乎在做梦。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和呵护,以及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和亲近。
这个小家伙在作者的肩上找到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地方,放心地入睡,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段描写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让人感受到了动物与人之间的特殊情感纽带。
【第14自然段讲解】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是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对信赖的深刻感悟。
作者通过笔尖一动,将内心的感受流泻下来,表示信赖是一种能够创造美好境界的力量。
在与珍珠鸟的互动中,作者体会到了珍珠鸟对他的信赖,以及他对珍珠鸟的关爱和保护。
这种信赖使得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信赖关系的思考和珍视。
它提醒人们,只有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五、总结: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全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珍珠鸟的活动范围由笼子到屋里,再到“我”的身边,一步步地亲近“我”,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作者通过和珍珠鸟的相处,感受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只要有信任和关爱,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和谐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