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2 11:31:44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视频导入
解放南京纪实录像,蒋介石办公桌没来得及收拾
第23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篇: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二篇: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第三篇: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第四篇: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90%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10%
20-30%
70-80%
地主
农民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有什么问题?
农村土地情况: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组成,但是土地占有只有少之又少;而地主人口只是农民的十分之一,占有土地确实绝大部分。(土地占有不合理)
问题:土地制度不合理,地主对农民存在残酷的剥削。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晋察冀根据地农民游行,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政策
①“耕者有其地”政策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 全国土地会议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1947年7月颁布《土地法大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概况: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③制定土地改革总线路
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2.概况: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材料: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这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农民支援前线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思考:为什么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不一样的?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打倒地主
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千里出奇兵
——挺进大别山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1.背景: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材料1: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946.6
1947.6
战略进攻
1948.9
战略防御
解放战争
材料2: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的土地梦。……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骄傲地声称他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人们常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被用绳子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押到兵营。——谭奇伦《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2.概况:
武汉
南京
蒋重点进攻
蒋重点进攻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时间
人物
部队
标志/影响
1947年夏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三战定天下
——三大战役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1.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兵力对比: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
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
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
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
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正确战略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
辽沈战役形势图
关门打狗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2.淮海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3.平津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基本解放了整个华北
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解放战争的最终归宿。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傅作义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4.影响: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乘勇追穷寇
——渡江战役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1.背景:
1949年3月,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乡村——城市
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党的政治、经济、外交各项政策。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进京赶考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1.背景: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发出了“求和”声明,商讨和平建国。
不行…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2.过程:
长江
西路军
中路军
东路军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那蒋介石他们去哪里了呢?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送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2.过程: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两岸历史——“三分两回”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③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3.胜利原因: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南京解放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概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得民心
国共北平和谈:和谈破裂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败退台湾
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
和衣物
背景:抗战胜利后土地政策的转变
概况: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意义: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背景:国共实力对比发生显著的变化
概况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随堂训练
1.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
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
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2.右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B
D
随堂训练
3.1947年夏,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团大战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解放南京
4.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但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有(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们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表达的是淮海战役(  )
A.战役的原因 B.战役的进程 C.战役的影响 D.胜利的原因
A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