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历史解析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在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进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间断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他的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和目标。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达到了鼎盛。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国防工业
2.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②限制副业的发展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④扩大垦荒,提高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改革的领域是( )
A.意识形态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二)能力提高
1.自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苏共二十大的积极推动
C.下层群众的积极要求
D.美苏争霸战略的需要
2.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 )
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
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改革中阻力重重
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
D.改革效果不佳
4.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延伸拓展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相同点是(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下列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当时苏联社会正陷入危机边缘
B.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C.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D.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回升
3.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方面
B.赫鲁晓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方面
D.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4.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种植玉米”,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上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违背了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
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
(四)模拟练习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
C.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D.急躁冒进,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盛行
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
C.政治生活僵化
D.对外扩张
3.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
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加盟共和国的分离
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作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根据材料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改革的失误有哪些?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为3.2%,1986~1988年为2.8%,1989年为3.2%,1990年为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认为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张伟坦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图线变化或数字表格为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将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因其具有材料精练、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高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图表型材料题的解答步骤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要求;第二步,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第三步,提取有效信息,构建提纲要点;第四步,精练术语文字,准确完整作答。
例:1951~1990年苏联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与前期相比的年均增长率%)
项目 1951~1955年 1961~1965年 1971~1975年 1981~1985年 1986~1990年
投资总额 13.6 7.7 7.2 3.3 5.0
固定生产基金 10.1 9.7 8.7 6.4 3.3
国民收入 11.4 5.7 5.7 3.2 1.3
工业投资 15.0 7.9 7.0 3.6 5.3
工业产值 13.1 8.6 7.4 3.7 2.5
农业投资 18.0 9.6 10.7 1.8 3.3
农业产值 4.0 2.3 2.5 1.0 1.9
根据材料,概括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变化趋势:战后数十年间,苏联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投资的产出量在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变慢。原因: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科技进步没有同生产相结合。
(二)自展才华
通过学习苏联进行的几次改革,你认为我国在进行改革时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相关信息
(一)学术前沿
赫鲁晓夫改革的功与过
不仅在苏联现代史上,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赫鲁晓夫都是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作为社会主义第一次大规模改革的探索者,他的改革也是功过参半。
“功”主要表现在:(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过”表现在:(1)赫鲁晓夫对“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改革缺乏理性思考,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2)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能从制度上究其根源,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这种做法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上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二)历史回响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节录)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人物》杂志20 ( http: / / www.21cnjy.com )06年第五期刊登了《戈尔巴乔夫后悔了》一文。戈尔巴乔夫向本文作者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指出“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这是戈尔巴乔夫首次向中国记者披露自己的肺腑之言。
戈尔巴乔夫说:“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谈到苏共垮台时,他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在这个方面,中国处理得很好。中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相对发展较慢,中国领导人现在号召开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决策完全正确。”
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的处境仍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多大改善。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却至今得不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1996年,他参选俄罗斯总统,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在一次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2006年2月底,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俄罗斯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A 2.C 3.B 4.B
(二)能力提高
1.A 2.D 3.C 4.B
(三)延伸拓展
1.A 2.D 3.B 4.A
(四)模拟练习
1.A 2.B 3.D
4.赫鲁晓夫改革结果:成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失误:冒进、瞎指挥、不深入……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崇拜,等等。
失败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体制。
5.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或没有注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消费需求的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在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但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行的经济体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出现。第三,政治上,苏共的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前学习】
阅读课文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斯大林模式(1936-1991)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运动
工业 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在保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优先发展重工业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计中的计划经济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推进新课】
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材料二: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根据课文及材料一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并结合背景思考这一政策实行的目的。
背景: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结合课文94-95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相关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影响:为国内战争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引起经济和社会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材料三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说明政策调整的原因。
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原因:(1)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4、结合材料三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根据材料四评价新经济政策。
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恢复,利于政治稳定;
(2)探索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局限:未能长期坚持。
探究二:探究斯大林模式实行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探究斯大林模式工农业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思考斯大林模式在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何特点。
1、原因:(1)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迅速增强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
(2)农业集体化: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2、特点: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
2、根据以上材料,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1)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局限:(1)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2)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巩固练习】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
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4.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B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D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
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
【课后反思】你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