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学案
【基础掌握】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 ,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 ,人们以乘坐 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 到 的铁路。
②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 的基本格局。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 。
④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 、 、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 ,世界第四位。
⑤新中国在 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 。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外国近代 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 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 ,包括 在内的山区通了汽车。
(3)水运
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 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
①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至 航线开通,中国 拉开了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 。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建国前
(1)电报
① 19世纪70年代, 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 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
③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 ,设立 。
④ 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无线电报则供 。
(2)电话
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 ,开通第一部 。
②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 。
③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 ,开通第一部 。
2、新中国成立后
(1)逐渐形成全国的 。
(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 和 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 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 和 。
【合作探究】
这里是三张不同时期的结婚照片,分组准备回答:
A组:假如你们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应邀去参加这对新人的婚礼。 回答:
(1)远在上海的你们能够通过几种方式收到新人结婚的讯息?
(2)从上海赶到北京参加婚礼,你们有可能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3)原本千里的路程,一天内便能到达,能说说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是什么?
B组:假如你们回到了1949年,有幸参加了毛岸英的婚礼。回答:
(1)如果在1949年,远在上海的你们要到北京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2)坐在旅途中的你们感慨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迅速,请说说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C组:进入21世纪,看刘涛结婚照后回答:
(1)你觉着婚讯最可能的传达方式有哪些?
(2)从民国初年的电报到电话再到互联网,人们的讯息传达越来越快捷,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课堂演练】
1.近代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 (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局 D.日清公司
2.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 ( )
A.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B.1888年建的宫廷专用铁路
C.粤汉铁路 D.1909年京张铁路
3.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 ( )
A.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
C.外国在华的航运业 D.中国的民族工业
4.近代中国无线电报最初用于 ( )
A.通商贸易 B.军舰之间通讯
C.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络 D.官府通话
5.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
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领先国际水平
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1、传统交通工具(1) 水路 (2) 旱路 、 马车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① 唐山 、 胥各庄 ② 铁路网 ③ 进展缓慢
④ 宝成 、 兰新 、亚洲第一 ⑤ 机车制造 、 几次大提速
(2)公路① 上海 、 筑路技术 ② 公路交通 ③ 公路网 、 青藏高原
(3)水运① 轮船招商局 ② 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 冯如 、 航空事业 ②北京 、 天津 、民航 ④ 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建国前(1)电报① 丹麦 、 上海 ② 台湾 、 有线电报线
③无线电台 、 无线电报局 ④军事 、 官商通报
(2)电话 ①电话线 、 电话 ② 电话公司 ③ 电话局、市内电话
2、新中国成立后(1) 电讯网络 (2) 固定电话 、 移动电话
3、 使信息 、 思想观念 、 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A组:
(1) 方式:书信、电报、电话。
(2) 坐火车到北京,然后坐汽车或有轨电车或人力车。或者坐轮船到天津,然后坐火车到北京。
(3)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工业革命的成果随之而来。
B组:
火车、轮船、飞机
推动着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C组:
电话、手机、互联网.
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课堂演练】
1.B 2.D 3.A 4.A 5.C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设计
小结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看中国古
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7。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板书)一、服饰方面
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自主学习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过程评价:20世纪上半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自主学习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过了改革和创新。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1 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 图2 缎光片袄裙穿戴展示图(传世实物)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自主学习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
自主学习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 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自主学习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 ( http: / / www.21cnjy.com )紧密相联,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
(板书)二、饮食方面
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
自主学习1:中餐——四大莱系
师生互动: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
自主学习2:西餐。
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人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问题情境5: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
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莱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问题情境6: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
这些票证呢
自主学习1: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
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自主学习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板书)三、居室建筑
问题情境7: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自主学习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
自主学习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互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
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特征:中西
合璧)
过程评价: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
198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板书)四、习俗风尚
问题情境8: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缔结婚约凭借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低下。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情境9: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自主学习:(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
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
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人社会。
问题情境10: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自主学习:(1)内因:社会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人中国.
课堂小结: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人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基础掌握】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报刊业的形成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 》和《 》。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 自己办的报刊。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宣传 ,后来革命派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 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 》、《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 》、《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较丰富。
3、中国报刊的繁荣
(1)党报党刊继续发挥 作用,各种 、 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 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 。
(3)新中国成立后, 和 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 。
(3)在现代社会中,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
2、发展: 后风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具有迅速 的功能,被称为“ ”。
(2)网络媒介可以集 、 、 于一体,还能模拟
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高度 ,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人民网
材料三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今天在此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例如86%的中国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55%;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对应的比例仅为36%。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网络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抵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堂演练】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申报》
C.《中国丛报》
D.《昭文新报》
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用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3、《中国青年报》是年轻人最喜欢阅读的报纸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时效性最强
B.内容更丰富
C.符合年轻人的特点
D.报道最客观
4、下列关于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定军山》的首映成功
B.《风云儿女》是我国首都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C.《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D.“文革”期间的电影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
5、下列哪些属于电影媒介的特点( )
①时效性不强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③其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④迅速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⑤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关于因特网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 它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② 它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三大媒介的地位
③ 它能更快速地反馈各地信息
④它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因而用户可以更主动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⑤ 用户使用因特网费用最低廉
A.①②③ 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
7、1909年初,《大公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国人、 维新思想、 民主科学、 共产党、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宣传、 专业性 、 新闻价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军山、 成熟、 工农生活、 革命战争、 辉煌、 北京电视台、 逐渐普及、 看电视、 60年代末、 90年代、 后风靡全球、 1994、 传播信息、 第四媒介、 文字、 图像、 声音、三维动态、 互动、 双向传受
【合作探究】
(1)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功能: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 。
(2)消极影响: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现象值警惕;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也值得重视。抵制:①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合理运用网络;②加强立法,加强对网络及网吧的监管;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
【课堂演练】
1—7 B A C B A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