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A D B C A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A C C B C A
1. C
解析:比较后两个图片,光照条件下和黑暗条件下,胚芽鞘尖端产生和向下运输的生长素含量几乎一样,A、B、D错误;比较前两个图片,两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总含量大体相同,但没有玻璃隔板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含量比背光侧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2.A
解析:该过程受到物理信息日照时长的调控,体现了信息的传递,A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成花素从韧皮部细胞运输到茎顶端细胞的方式,有可能为主动运输或易化扩散,B错误;CO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在长日照条件下,植物体本内相关基因表达,植物才会开花,D错误。
3. D
解析:A、图1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与单侧光无关,A错误;
B、当幼苗茎顶端的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h时,对茎来说,即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即正常生长,B错误;
C、植物各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当生长素浓度为g时,只对于茎来说是最适生长素浓度,但不是根、叶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C错误;
D、图中植物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的生长素浓度,并且b侧的促进效果大于a侧,若图1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f时,则b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f、小于2f,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侧芽细胞合成IAA不需要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因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IAA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从合成部位向作用部位转运的,即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B正确;实验Ⅰ说明侧芽生长受抑制不只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有关,因为Ⅰ组和Ⅲ组结果有差异,C错误;由柱形图可知,0 h~8 h生长约0.3 mm,9 h~24 h生长约0.4 mm,25 h~32 h生长约0.5 mm,去顶的侧芽在第25 h~32 h时生长速度最快,D错误。
5.C
解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也受到环境的影响,A正确;初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增多,促进果实的发育,后期脱落酸增多,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根向下生属于重力因素的影响,花向上开属于光照因素的影响,C错误;光敏色素是指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质),植物的分生组织的细胞内光敏色素丰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后光敏色素发生结构变化,经过信息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D正确。
6.A
解析:A、根据上述各种激素的作用和题干信息判断,甲是细胞分裂素,乙是赤霉素,当生长素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所以丙是生长素。甲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效果更好,所以其叶绿素的合成速度比野生型的快,A错误;
B、植物的芽尖细胞用适宜浓度的乙(赤霉素)处理后,细胞周期会缩短,B正确;
C、用适宜浓度的丙(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得到无子番茄,原因是没有受粉,但是涂抹的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C正确;
D、乙(赤霉素)和丙(生长素)在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上均表现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A。
7.D
解析:乙烯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即对照组未使用乙烯利处理,其叶片细胞内也含有乙烯,A错误;乙烯利对叶片气孔开度有影响,且30 min后洗脱乙烯利,气孔开度变大,说明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B错误;处理组使用乙烯利处理叶片,洗脱乙烯利后气孔逐渐打开恢复正常,验证了乙烯利促进气孔关闭而非促进气孔打开,C错误;在实验的前30 min内,气孔开度逐渐减小,说明乙烯利的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D正确。
8.C
解析:信息中提到,这种生化信号可以长距离运输,故叶片上经光周期诱导的这种生化信号,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发挥作用,A正确;科学家进行了嫁接实验证实了这种刺激物的存在,说明将光周期诱导后的叶片移植到未经过诱导的植株上,可以使后者开花,B正确;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还有感受蓝光的受体,C错误;对叶组织提取物中的小分子进行生物分析,未成功提取的原因可能是开花素是一种大分子物质,D正确。
9.D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初期,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无K值,A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天敌有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物种,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B项错误;“J”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C项错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项正确。
10.A
解析: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无需标记,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但不能减少样方数量,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C错误;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但不能缩小样方面积,因为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
11.A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12.C
解析:沙棘是落叶灌木,根系发达且根上生有根瘤,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水,根瘤能进行固氮,因此沙棘能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A正确;退化荒山存在土壤条件以及种子繁殖体,故退化荒山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人工种植的沙棘通常呈均匀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性,C错误;若时间允许,以及气候条件适宜,退化的荒山可能会演替为相对稳定的针阔林,D正确。
13.C
解析:种群在K/2时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恢复,因此对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A 正确;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B正确;养殖业中一般不捕捞年幼个体,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并不能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D正确。
14.B
解析: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有利于沙蝗的繁殖,A 错误;B.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D.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十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故选B。
15.C
解析: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草地植株虽矮小,其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淡水池塘中“青、草、鲑”的垂直分层与其食物的分层关系密切,C正确;森林中的植物呈分层分布,影响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D错误
16.A
解析: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就是其生态位,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个体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动物的垂直分层与其栖息地有关,C错误;
D、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就属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13分,除标明外,每空2分)
(1)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2)(负)反馈
生长素 乙烯激活WEI2和WEI7基因表达,合成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促进色氨酸的合成,而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为生长素(3分)
(3)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
18.(14分,出标明外,每空2分)
(1) S(1分) 增长型(1分)
(2) 标记重捕(1分) 100
(3) t3(1分) 空间和资源是一定的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会加剧 图中t3时种群数量最多
(4) 影响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9.(12分)(1)趋光(1分) (2)高(1分) 食物和栖息空间(2分)
(3)低(1分)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3分)
(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4分)
20(13分)(1)迁入率和迁出率(2分) 水平(2分) 季节性(2分)
(2)不能(1分) 湿地的生态环境没有改变,能容纳的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最大值不变(3分)
(3)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云动物减少(3分)民勤县 23-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16 题,共 48 分)
1. 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
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2.CONSTANS(缩写为 CO)基因是监测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长日照条件下,
植物韧皮部细胞中的 CO 蛋白会结合在成花素基因 FT 靠近转录起始的部位,从而激发基因
FT 表达出成花素,并可逆浓度梯度运输到茎顶端,促进植物开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过程体现了信息的传递
B. 成花素从韧皮部细胞运输到茎顶端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
C. CO 蛋白的加工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 短日照处理可以提高植物 CO 基因的表达量并诱导其开花
3.下图 1 表示将一株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
2 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与对图 1 植株茎作用效应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图 1 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分别是由重力和单侧光引起的
B.若图 1 幼苗茎顶端的生长素浓度为图 2 的 h 时,顶端不能生长
C.图 1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均为图 2 的 g
D.若图 1 幼苗 a 侧生长素浓度为图 2 的 f 时,则 b 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f、小于 2f
4.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
了以下实验: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 IAA 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
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侧芽细胞合成 IAA 需要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直接参与
B.顶芽合成的 IAA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
C.实验Ⅰ说明侧芽生长受抑制仅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有关
D.去顶的侧芽在第 9 h~24 h 时生长速度最快
5. 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也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
B.猕猴桃开花初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增多,果实发育后期脱落酸增多
C.根向下生、花向上开、春种秋收,分别属于光、重力、温度为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
D.植物的分生组织的细胞内光敏色素丰富,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后光敏色素发生结构变化
6.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由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的。在促进细胞分裂过
程中,甲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在促进黄瓜花的性别分化时,脱落酸与乙的比值较高,有
1 / 4
{#{QQABZQQQggCgABAAABgCAQ0YCAEQkAECAAoGRFAEIAAAgRFABAA=}#}
利于分化形成雌花;当丙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叶绿素的合成速度比野生型的慢
B.植物的芽尖细胞用适宜浓度的乙处理后,其细胞周期会缩短
C.用适宜浓度的丙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得到无子番茄
D.乙和丙在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上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7. 研究人员使用乙烯利处理拟南芥植株叶片,30 min 后洗脱乙烯利,连续测量叶片的气孔
开度(气孔的大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组未使用乙烯利处理,因而叶片细胞内不含有乙烯
B.乙烯利对叶片气孔开度有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C.乙烯利能促进气孔逐渐关闭,之后促进气孔逐渐打开
D.在 0~30 min,乙烯利的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8. 在研究植物开花的科学发展史上,人们发现经过光周期诱
导的叶片上可以产生一种生化信号,能够长距离运输,具有刺激开花的效果。20 世纪 30 年
代苏联科学家曾提出在植物中存在一种通用的开花刺激物质,将其命名为开花素。并通过嫁
接实验证实了这种刺激物的存在。在后期的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对分离出的经过诱导和没
有经过诱导的叶组织提取物中的小分子进行生物分析,最终并未成功提取出开花素这种物质。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片上经光周期诱导的这种生化信号,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发挥作用
B.将光周期诱导后的叶片移植到未经过诱导的植株上,可以使后者开花
C.植物能够接受光周期诱导的原因是细胞内含有可以吸收红光和蓝光的光敏色素
D.开花素最终未被成功提取的原因可能是这种刺激物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
9. 入侵物种可能最终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迁人地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导致其快速增长,增长
曲线常常呈现“J”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的增长率不变且 K 值逐渐增大
B.可通过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外来物种天敌来防治其入侵
C.“J”形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每年以不同的倍数增长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10.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11. 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 1000
条鱼售卖,第 2 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 950 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
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12. 沙棘是落叶灌木,根系发达且根上生有根瘤,具有耐旱、耐贫瘠和生长快的特性,人工
沙棘林 4~5 年即可郁闭成林。某西北山地针阔林曾因过度开发退化为荒山,现用沙棘为先
锋物种对荒山进行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棘能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含水量
B.退化荒山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C.人工种植的沙棘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D.若时间允许,退化的荒山可能会演替为相对稳定的针阔林
13. 下列关于种群 S 形数量增长曲线中 K 值及 K/2 的说法,错误的是( )
2 / 4
{#{QQABZQQQggCgABAAABgCAQ0YCAEQkAECAAoGRFAEIAAAgRFABAA=}#}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 K/2
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 K 值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 K 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14.沙蝗的活动、迁徒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
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15. 下列对不同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草地植株矮小,其中的动物无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
B.湖泊中深水区与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淡水池塘中“青、草、鲑”的垂直分层与其食物的分层关系密切
D.森林中的植物呈分层分布,影响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CO2 浓度
16. 盐城的稻-蟹共生农田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
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蟹的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光能的利用,体现垂直结构
C.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分和栖息地
D.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不属于群落的演替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52 分)
17. (13 分)作为五大类植物激素之一的乙烯虽然结构简单,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的
成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乙烯与其他植物激素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乙烯外,植物体内还有多种激素,其中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它的主
要作用是
(2)研究发现,许多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在其根部还存在着生长素合成和转运的异常。进一步
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某些植物体内有 WEI2 和 WEI7 基因,它们分别能够编码邻氨基苯甲酸合
成酶的 a 和β亚基,该酶催化的反应如图所示。乙烯能够激活这两个基因的表达。
①该酶的活性会受到色氨酸含量的强烈影响,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 调节。
②乙烯激活相关基因表达后,可推测植物体内 (激素)含量上升,理由是
(3)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
等方式实现的。
18. (14 分)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3 / 4
{#{QQABZQQQggCgABAAABgCAQ0YCAEQkAECAAoGRFAEIAAAgRFABAA=}#}
(1) 由上图曲线可知,该鸟的种群数量呈“____”形增长,P 点时该种
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
(2) 可利用____________法对该鸟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t1 时捕捉该
类鸟 20 只,标记后原地放还。t3 时进行第二次捕捉,结果发现 50
只内有 5 只带有标记物。若被标记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死亡,则 t1
时该鸟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
(3) 图中 ____ 时刻该鸟种群的种内竞争最激烈,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该森林曾经经历过一场大火,后来通过人类的植树造林,现在郁郁葱葱。从群落演替的
角度说明,人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2 分) 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 A 采
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
荔枝园 B 与荔枝园 A 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
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 A 相比,荔枝园 B 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
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 B 相比,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
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 A 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
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
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 分)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地综合治理,其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已成为当地-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长时间停栖,甚至发现比大
熊猫还珍稀的鸟儿----震旦鸦雀,这些鸟类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线虫、贝壳类等)。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该湿地的某种候鸟种群密度显著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影响
因素是 ,湿地不同区域常常呈现出种群类型和密度的镶
嵌分布,这是群落 结构的体现。该湿地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每年四季变化发生规律
性改变,体现群落的 变化。
(2)为进一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
地的措施,该措施_ (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理
由是
(3)为了评估该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据此
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研究发现,该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较低,请从种间关系
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4 / 4
{#{QQABZQQQggCgABAAABgCAQ0YCAEQkAECAAoGRFAEIAAAg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