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和平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1: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分数:100分
一、语言文字题(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B.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C.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D.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
D.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近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二、知识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4.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英国诗人雪莱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B.小说《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红烛》作者是郭沫若,诗中赞美了“红烛”点亮世界的追求与奉献,彰显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D.《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趋向、接近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彼童子之师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 B.取之于蓝
C.不拘于时 D.圣人无常师
8.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栗深林兮惊层巅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0.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1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三、文本阅读(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仓”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祭统》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热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2.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我们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B.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在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存在“差序”,这个“差序”也称为“伦”。
C.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亲亲,尊尊,长长”这种社会结构的架格,一般是稳定而不易发生变动的。
D.作者认为,在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并不存在“团体”的观念。
13.下列对“差序格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B.差序格局下人与人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
C.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D.差序格局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某些观念联系紧密,甚至某些传统道德的基本观念是在这种格局上建立起来的。
14.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社会理想,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B.“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的主张,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话,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D.耶稣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恕。这种悲悯的情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征。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①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记》①曰:“民主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益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②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经师授受,章句训诂②;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无所爱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又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③巫医百工之师,圆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④嗟夫!师道夫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身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可冁③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投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注释】①《记》:这里指《国语》。②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③冁(chǎn):笑。
15.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
B.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
C.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
D.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
1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B.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C.经传,儒家典籍统称“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D.斧正,属于敬词,表示对修改者尊敬和赞扬。
17.翻译句子。(8分)
(1)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鼠,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
(2)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宋】张昇②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桂枝香·金陵怀古》约写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张昇,北宋大臣、诗人。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1077年)卒,年八十六。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这首《离亭燕》他是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昇经历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正是北宋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18.对这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是一首怀古词,词上片写景,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六朝旧事随流水”一句与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同样的意趣。
B.《桂枝香》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感慨深沉。下阕“念往昔”一句是过片语,一个“念”字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结句又转入当下,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C.《离亭燕》上片写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萧疏明丽而又脱尘绝俗的特色。“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浸”字用得形象而准确。
D.“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一句,从自然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多少六朝兴废事”的感慨作了铺垫。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以景结情,从低沉的调子里表现出作者的隐忧,耐人寻味。
19.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伤今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六、默写(每空1分,共5分)
2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以譬喻说理,强调君子在学习上如果不用心专,会出现像螃蟹样“____________”的结果,自身优势将消解。
(3)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学类阅读(10分)
雪野里的精灵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好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葬葬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客,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邈远(miǎo) 拜谒(yè) 璀璨(càn) 锲而不舍(qì)
B.隽永(jùn) 蓦地(mò) 倔强(jué) 木直中绳(zhōng)
C.孱弱(chán) 私载(zài) 桂棹(zhào) 蓊蓊郁郁(wěng)
D.蹩脚(biè) 熨帖(yùn) 恐吓(hè) 量体裁衣(liàng)
22.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4分)
23.请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八、材料作文(4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天津海河上的一句话火遍全国——“生存一分钟,快乐60秒”。什么是快乐,我们又如何获得快乐,这些问题简单又深奥。一心向学的颜回是快乐的,泛舟赤壁的苏轼是快乐的;有的在人间烟火中找寻快乐,有的将快乐与家国天下联系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快乐,如何收获快乐?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