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06 07:11:25

文档简介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播放《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探究问题: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自主学习: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探究问题: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板书)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伏尔泰曾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出报刊业发展的线索。
(板书)形成(19世纪中前期至19世纪末)→发展(19世纪末至改革开放前)→繁荣(改革开放以后)
问题情境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自主学习:(1)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的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尽管外国报纸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问题情境2:报刊业对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情境3: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哪些?
自主学习: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
报纸 刊物
1978年 186 930
2000年 2007 8725
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
请完成:
(1)当前我国报刊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2)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3)报刊媒介的局限性是什么?
自主学习,过程总结:
(1)特点:种类增多;数量增大;集团化;市场化。
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人们对科技文化更加重视等。
(2)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3)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
过渡:是的,报纸有其自身的缺陷,有时很片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大的问题是你必须识字,有一定文化水平才能看报纸,这样普及面就不广了,而且直观感染力也不强,在这方面就不如影视了。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结: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19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板书)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题情境4: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o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影发展线索。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果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
问题情境5: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自主学习: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结: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问题情境6:简述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概况o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整理电视发展的线索。
填空:
1958年, ______电视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_____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最初只有______、______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 ______以来,电视逐渐普及。______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答案:北京 中央 上海 哈尔滨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程评价: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得多。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而且节目也比较单调。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
(板书)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情境7:简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实。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被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三大媒介。20世纪__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__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______”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____媒介”。
互联网诞生于______世纪______年代末,______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答案:报纸 广播 电影 60 个人电脑 互联网 四 20 60 90 1994
问题情境8: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对近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何启示?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启示: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问题情境9: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媒介?它们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四大媒介指报纸、广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电视、互联网。影响: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有质量。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而“传媒的变迁的过程”这条线索又分纵横两条线索,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大媒介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线索;而报刊——影视——网络这种媒介技术的进步是横向的线索,与此相对应,“传媒发展的影响”这条线索也要分为纵横两条,纵向线索是中国报刊、影视、网络的发展分别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横向线索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
形成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互联网的特点
繁荣
概况
互联网的兴起
影视媒介的特点
概况
影视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19世纪末至改革开放前)
发展
报刊业走向繁荣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主要介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以后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3)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机械牵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在1924年,北京迟至1935年才开始有公共汽车上路。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成铁路组、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组、水运组、航空组四个交通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四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成果:
铁路组: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 淞沪铁路(外国商人建)
19世纪80年代 唐山—胥各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20世纪90年代 加快铁路建设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取得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六次大提速
公路组:
时期 概况
20世纪初 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民国时期 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水运组:
时期 概况
19世纪70年代 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 萎缩
航空组:
时期 概况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 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 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问题情境3: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师生互动后,教师小结)
(1)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牵引的新式简易工具取代。
(2)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
(3)城市较乡村显著,这一切与城市乡村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4)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的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
(板书)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问题情境4:请概述通讯工具的变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成电报组、电话组两个通讯小组,然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汇总出这两种通讯方式的发展脉络,最后请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成果
电报组
时期 概况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报组:
时期 概况
1875年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49年 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课堂小结
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板书设计
铁路
电报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通讯工具
交通工具
公路
水运
电话
航空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设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导入设计
小结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情境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视频导入
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程评价:的确如此。如果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年前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板书)一、服饰方面
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自主学习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参见备课资料)
过程评价:20世纪上半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袍马褂仍然流行。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自主学习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图1 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 图2 缎光片袄裙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自主学习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
自主学习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评价: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自主学习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多媒体课件展示: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
(板书)二、饮食方面
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
自主学习1:中餐——四大菜系
师生互动: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四大菜系 口味特点 特色招牌菜
鲁菜 清香、鲜嫩、味纯 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等
粤菜 鲜、嫩、爽、滑 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八宝鲜莲八宝盅、耗油鲜菇、瓦掌山瑞、脆皮乳猪等
川菜 味浓、重辣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干烧岩鲤等
淮扬菜 清淡、味甜 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等。
自主学习2:西餐
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人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问题情境5: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口袋里除了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问题情境6: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i
自主学习1: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当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自主学习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板书)三、居室建筑
问题情境7: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自主学习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
自主学习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多媒体课件展示: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生互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
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宅,其命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
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特征:中西合璧)
过程评价: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多媒体课件展示:
198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住房。
(板书)四、习俗风尚
问题情境8:列举中国旧社会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低下。
问题情境9: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自主学习:(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人社会。
问题情境10: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自主学习:(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人中国。
课堂小结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人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板书设计
北方四合院
江南民居
香港中银大厦
上海南站
水乡中的现代建筑
香港中银大厦
习俗风尚
居室建筑
饮食方面
服饰方面
物质生活和与习俗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