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06 07:13:55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B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讲述内容】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
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税征”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抑制土地兼并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均田制。
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中的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开始于战国、发展于汉唐、鼎盛于宋明清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2)土地兼并的影响:造成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少量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均田制(一部分土地)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与变动趋势
(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合作探究】2: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A主要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中的典型土地制度是均田制。
B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合作探究】3:阅读P17【学思之窗】,思考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
(1)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合作探究】4: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商业还会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手工业发展……
(2)统治者为了满足豪奢的生活,需要商品经济;
(3)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极端贫困,为了谋生也……
(4)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某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②历代统治者对外实施开放政策(汉、唐、宋、元)
③历代统治者重视水陆交通的修建
④北宋政府对“市”的不限制政策
⑤唐宋以后的赋税制度改革
中国 西方
资本主义的萌芽 以“抑商”“禁海”的政策压制萌芽的发展 以“重商主义”政策推动萌芽的发展。
理论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表现
(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4、评价
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5、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本课小结】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 ( http: / / www.21cnjy.com )”,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变异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这种萌芽初露出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叶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亡。
一、本课测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二、学习延伸: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展开长期的争论。(观点略)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1)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举例说明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如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再例举传统儒家思想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内容;最后说明为什么儒家思想的阻碍作用居上风。
(2)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列举明清封建专制政权的具体政策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可以从在市场、劳动力、资金等方面论证。
(3)如果选择观点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用史实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上和上层建筑上是怎样自我调整和加固的,如明清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达到顶峰;如何在经济上进行调整,发展封建经济。其次,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无力冲破和瓦解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列举封建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没有能发展到冲破封建制度的程度。《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合作探究型教案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②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大量生动视频、拖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②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介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各个领域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横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农业是中国古代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的经济基础,正是稳定发达的小农经济催生了繁华的手工业,而手工业品的交换、分配、消费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本课承上启下。
从纵向的生产力进步角度看,手工业产品制作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的不断进步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才能对今天中国的工业现状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有进一步认识。
3.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半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学习,对于历史事物的基本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其思维活跃,参与性好,这都有助于本节课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
但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也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①识记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②分析比较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
③概括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特征;认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记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和影响。(检测学习目标1)
任务2:概括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特征;认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3: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完成本课课时训练·基础达标,检测学习结果。(检测学习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4分钟
环节二 新知探究 1.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结合配套学案,进行合作探究问题。3.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1.结合教材,积极进行探究讨论; 2.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8分钟(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课知识总结。 5分钟(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四当堂达标 展示当堂达标测试题,师生共同完成试题。 当堂快速当堂达标题 5分钟(检测学习目标1、2、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合作探究型教案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②理解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③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②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难点: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教材分析
《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高一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本课内容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的发展不仅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古代中国乃至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高中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判断思维,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目标
①识记早期农业的起源、发展、基本结构、特点。
②识记精耕细作农业的工具、方式、技术、制度、灌溉、要素。
③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影响。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主预习,识记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农业的起源、发展、基本结构、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的工具、方式、技术、制度、灌溉、要素。(检测学习目标1、2)
任务2:分析探究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影响。(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3: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完成本课课时训练·基础达标,检测学习结果。(检测学习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主题图片,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4分钟
环节二 新知探究 1.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结合配套学案,进行合作探究问题。3.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1.结合教材,积极进行探究讨论; 2.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8分钟(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课知识总结。 5分钟(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四当堂达标 展示当堂达标测试题,师生共同完成试题。 当堂快速当堂达标题 5分钟(检测学习目标1、2、3)《古代商业发展》合作探究型教案1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要概念:坊与市、交子、商帮等。
②了解我国古代商贸发展的表现,市的变迁,城市的发展。
③了解我国古代商贸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④理解我国古代官方主持的对外贸易的特征。
⑤懂的联系显示学习历史,学会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显示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制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表,理解古代商品生产与商业发展的状况。并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对我国古代货币的沿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②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归纳等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学习可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商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教材分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课虽然不直接叙述农业、手工业的内容,但一定要以此前已经讲述过的农业发展及其特点、手工业发展及其特点为基础。商业文明脱胎于农耕文明,同时又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商业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明清时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遗憾的是,没能像西方一样打开工业文明的大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为下一节古代的经济政策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理论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强,有些问题让高一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要想学好本课需要学生花费一些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师生互动方便有所表现。但要学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课前准备,能否准备充分,会不会额外增加负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主要时期的金融、对外贸易、商业政策等发展概况。
2.认识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3.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评价任务
任务1:完成导学案基础梳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预习,了解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史实,正确评价其作用;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检测学习目标1、2)
任务2:分析探究实施“海禁”、“闭关锁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检测学习目标3)
任务3: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完成本课课时训练·基础达标,检测学习结果。(检测学习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课件,播放导入视频,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回答问题,激发兴趣。 4分钟
环节二新知探究 1.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结合配套学案,进行合作探究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1.结合教材,积极进行探究讨论;2.和同学一起探究解决问题,并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8分钟(达成学习 目标1、2、3)
环节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图。 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本课知识总结。 5分钟(夯实学习 目标1、2、3)
环节四当堂达标 展示当堂达标测试题,师生共同完成试题。 当堂快速当堂达标题 5分钟(检测学习目标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