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4: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分析《论语》的语言风格。
3.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解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春秋》。
01
晓常识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01
晓常识
愠( )  罔( ) 殆( )  
笃( ) 箪( ) 曾子( )
三省( ) 好之者( ) 传不习乎( )
lún语( )  yú矩( ) 曲gōng( )
02
夯基础

yùn
zēng
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hào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语录的意思。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自主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03
识文本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03
识文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语录的意思。
03
识文本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的行为)吗?”
按时
温习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竭尽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曾子曰:“吾 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3
识文本
人称代词,我
每天
自我检查,反省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03
识文本
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身,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
子曰:“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03
识文本
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迷惑
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房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03
识文本
能忍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03
识文本
学问与事业
……的人
喜好,爱好
以……为快乐
吃粗粮
冷水
胳膊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 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03
识文本
于此,在其中
优点
河边
往、离去
代词,指河水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啊。”
03
识文本
军队
改变
平民百姓
坚定志向
恳切
仁德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古今异义
03
识文本
可以为师矣
今:表示许可或能够
古:可以凭借
不亦君子乎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吾日三省吾身
今:数词,三
今:无学识、智谋的人
古:多次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
03
识文本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词多义
03
识文本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动词,了解
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代词,代指学到的东西
代词,它,文中代指学问和事业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03
识文本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译作“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
03
识文本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3.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特殊句式
03
识文本
其不善者而改之:
(1)省略句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1.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学习态度: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2.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2.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以贤为贤,并能践行忠、孝、信等德性,虽说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本质的学习。非常典型地表达了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一个人处理好与妻子、父母、君主和朋友的关系,已经很有“德”,类似我们今天谈到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