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属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金属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2 15: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金属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
B 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蔗糖和食盐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溶液颜色
D 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烧杯,加入水,测量温度
A.A B.B C.C D.D
2.工人常用 这一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铝被还原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3.下列有关媒体的报道与化学知识不相违背的是(  )
A.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某品牌饮品为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特殊催化剂,可以将水变为汽油
D.有关部门利用明矾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杀菌,从而解决灾民饮水难的问题
4.将一定量的铁粉投入到 Zn(NO3)2、Cu(NO3)2、AgNO3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①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铁;②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可能有亚铁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③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滤渣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银和铜;④若滤渣中只有两种单质,则滤液中可能含硝酸铜;⑤若滤渣中有三种金属单质,则滤液中的溶质只有硝酸锌;⑥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反应前加入铁粉的质量。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②③⑥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有关物质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属于化合物
B.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其性质相同
C.合金都是由不同种金属混合而成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6.有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共重20g,投入到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1g氢气,混合物可能的组成是(  )
A.Zn和Fe B.Cu和Zn C.Mg和Cu D.Fe和Cu
7.将15g镁、铝、锌的混合物放入2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14g,则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可得固体的质量为
A.14g B.63g C.49g D.29g
8.下列做法可实现预期目标的是
A.寻找新的催化剂使水变成汽油 B.常用自来水冲洗自行车可防止生锈
C.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向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得到纯水
9.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B.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得到炭黑
C.用相互刻画区分纯铜与黄铜
D.除去H2中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
10.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分别加入足量且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中已完全变质的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11.如图是普通干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干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干电池用碳棒作电极利用了其不易导电的性质
C.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铜帽和锌筒
D.将图中的混合物利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即可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
12.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回收废旧金属,可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开灯检查
D.煤、石油、天然气、沼气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二、填空题
13.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锌和硝酸铜溶液反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已知氟、氯、溴、碘属于同族元素,从氟到碘非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且;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写出溴单质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人类对材料的发现和使用经历了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铝的大规模使用等漫长的征程。请回答:
(1)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是 。
(2)我国是最早采用湿法治铜的国家。文献记载“胆铜法”:用铁与“胆水”(含CuSO4)反应获得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
(1)2021年3月,三星堆考古发掘出一张独特的黄金面具,埋在地下数千年依然金光闪闪,无锈蚀迹象,体现了金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祭祀坑中发现的青铜大口尊,整体雄浑大气。青铜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腐蚀物有Cu2O等,Cu2O与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其中发生了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
(3)黄铜(铜锌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取少量黄铜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能证明锌比铜的金属活泼性强的现象是 。
16.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某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绘得形状相同的不同金属与等浓度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气压的变化曲线如图。
(1)根据曲线①判断:镁与稀盐酸反应属于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铝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先慢后快,原因是 。
(3)曲线⑤中气压不变的原因是 。
17.“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1)该化学反应中,共涉及 种分子;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通过该反应可知,若镁发生火灾,不能用 灭火。
18.用元素符号完成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
Na Sn Pb (H) Pt Au。
三、实验题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用装置 A 制备 O2,则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如图中 t1对应的温度为 40℃,则 t2对应的温度 (填字母)。
A.大于 40℃ B.小于 40℃ C.无法确定
(2)①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用装置C作发生装置,关闭弹簧夹,反应停止后,液面应位于 。(填“1”、“2”或“3”)处。用装置 C 制取 CO2时,如改用隔离铁丝网做,那么产生的后是 。
20.为了研究炼铁原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实验室的通风橱内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其他实验用品略),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请你一起参与。
(1)一氧化碳样品中常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欲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上述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制得的CO→ (填装置序号,装置不得重复使用)
(2)请写出:装置D的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该实验产生的尾气会造成环境污染,请你提出处理尾气的方法。
四、计算题
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是我国现代“湿法炼铜”的先驱。某大型工厂利用此原理处理含硫酸铜的废液回收金属铜时,向100kg的废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得到金属铜6.4kg。
(1)计算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______
(2)金属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其它有效途径还有_______(写一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除杂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木炭粉中含有少量氧化铜,在空气中高温灼烧,木炭粉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把原物质除去了,不符合除杂的原则,不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把原物质除去了,不符合除杂的原则,不正确;
C、蔗糖和食盐均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无法鉴别,不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铝得到氧,属于还原剂,被氧化,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D、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0,故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A. 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资源又可减少金属对环境污染,选项正确;
B. 饮品中的各成分均属于化学物质,选项错误;
C. 水中只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不含石油的组成成分碳元素,且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化学变化中的元素种类,选项错误;
D.明矾溶于水形成胶体状物质,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的难溶性杂质促进其沉降,没有消毒杀菌的作用,选项错误,故选A。
4.B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铁>氢>铜>银,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可以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所以加入铁后,铁要先置换出硝酸银中银,再去置换硝酸铜的铜。
【详解】①没有确定加入铁的质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铁,故①正确;
②铁不能置换出锌,加入铁的质量较少时,没有与硝酸银完全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亚铁离子,可能有铜离子和银离子,故②错误;
③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铁已过量,将银和铜已完全置换出来,滤渣中一定有铁、银和铜,故③错误;
④若滤渣中只有两种单质,当加入的铁没有与硝酸铜完全反应时,滤液中可能含硝酸铜,故④正确;
⑤若滤渣中有三种金属单质,说明铁已过量,将银和铜已完全置换出来,则滤液中的溶质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故⑤错误;
⑥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也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所以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反应前加入铁粉的质量,故⑥正确;
说法正确的是①④⑥,故选B。
5.D
【详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其化学性质相同,但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错误;
C、合金都是由不同种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混合而成,错误;
D、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正确。
故选D。
6.C
【详解】设混合物为M,相对原子质量为x,当金属混合物设定为+2价金属时,则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x=40
若两种金属都反应,且本身都是+2价金属,则必须只能有一个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40,而另一个大于40;若有一不反应,则能够反应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必须小于40。
A、铁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40,故错误;
B、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大于40,铜不与盐酸反应,故错误;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小于40,铜不与盐酸反应,故正确;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大于40,铜不与盐酸反应,故错误。
故选:C。
7.B
【分析】根据题意,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5g+200g-214g=1g,则可以计算出硫酸中硫酸根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生成硫酸盐(硫酸根和金属元素的质量之和)的质量。
【详解】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5g+200g-214g=1g,生成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则硫酸中硫酸根的质量为1g÷( ×100%)× ×100%=48g。
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可得固体的质量为15g+48g=63g。
故选:B。
8.C
【详解】A、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而汽油中含有碳元素,水不可能变成汽油,故A错误;
B、铁生锈是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常用自来水冲洗自行车会加速铁生锈,故B错误;
C、因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作为保护气,故C正确;
D、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能除去不溶性杂质,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故不是纯水,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可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产生泡沫少的为硬水,可以区分,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蜡烛会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故B不符合题意;
C、黄铜属于合金,合金的硬度大,而纯铜的硬度小,所以用相互刻画区分纯铜与黄铜,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属于可燃性的气体,混有氧气,氢气不纯时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不能用通过灼热的铜网的方法除去H2中少量O2,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氢气,氢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稀盐酸反应完,氢气的质量不会再变,与图像不符,故A错误;
B、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剩余固体质量不能减小到0,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
C、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铝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至过量时,随着稀硫酸的加入,不断产生氢气,产生氢气质量决定于稀硫酸,因此加入稀硫酸质量相等时产生氢气质量也相等,完全反应时,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铁大,与图像相符,故C正确;
D、久置空气中已完全变质的石灰水中有碳酸钙和水,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一开始就有氯化钙生成,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1.C
【详解】A、使用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电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干电池用碳棒作电极,利用了碳棒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铜帽和锌筒,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锰、炭粉均难溶于水,将图中的混合物利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得到的是二氧化锰、炭粉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转化、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常见物质的溶解性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A
【详解】A、金属的冶炼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同时也会产生废气、废渣等污染环境,回收废旧金属,可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B、淡水资源在全球水资源中占比较少,不是取之不尽,应该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若先开灯检查可能引发爆炸,应该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符合题意;
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详解】(1)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且从氟到碘非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氟离子是氟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显-1价,溴与氟属于同族元素,故溴离子也显-1价,故溴单质与硫化钠反应生成溴化钠和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 青铜
【详解】(1)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是由铜、锡形成的青铜。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15. 化学性质稳定 碳 黄铜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留下红色固体
【详解】(1)黄金面具埋在地下数千年依然金光闪闪,无锈蚀迹象,说明金不易与气体物质反应,体现了金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化学性质稳定;
(2)根据,碳夺取了氧化亚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3)取少量黄铜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证明锌比铜的金属活泼性强的现象是黄铜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留下红色固体。
16. 放热 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铜不与稀盐酸反应
【详解】(1)根据曲线①可知,镁与稀盐酸反应时,压强增长速度较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因为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放热,使反应速率加快,同时温度升高,气体的体积膨胀,故压强增长速度较快,故填放热反应;
(2)铝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先慢后快,是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稀盐酸先和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然后稀盐酸才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填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氢之后,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因此曲线⑤中气压不变,故填铜不与稀盐酸反应。
【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7. 2 2Mg+CO22MgO+C 置换 二氧化碳(或CO2)
【详解】(1)分析反应前后分子的结构可知,反应前后一共有2种结构不同的分子出现,所以反应前后涉及的分子种类有2种;故填:2;
(3)依据图示分子的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镁,生成物是碳和氧化镁,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该反应的特征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2Mg+CO22MgO+C;置换;
(3)通过该反应可知,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若镁发生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18. K、Ca Mg、Al、Zn、Fe Cu、Hg、Ag
【详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9. A 3 铁丝会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纯净
【详解】(1)用装置 A 制备O2,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有棉花,所以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压强一定时,温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如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 40℃,则t2对应的温度大于 40℃;故②选A。
(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C作发生装置,关闭弹簧夹后,试管中继续生成CO2,使试管中气体压强变大,会将试管中的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直至固液分离停止反应,故反应停止后,液面位于3处;如果改用隔离铁丝网做,铁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会使二氧化碳气体中混入氢气,导致制备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故④⑤分别填:3;铁丝会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纯净。
20. B、A、D、C 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集气瓶收集尾气
【详解】(1)根据实验装置可以判断除去一氧化碳中的杂质的方法;(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将尾气点燃或收集尾气循环使用解答。(1) 应该先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除去水蒸气 ,故上述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制得的CO→B、A、D、C ;(2)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3) 处理尾气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或用气球、集气瓶收集尾气。
点睛:明确题中的要求为先除杂,后干燥,再验证性质,最后检验生成气体,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装置的连接。
21.(1)设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x



废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16%。
(2)防止金属锈蚀(或寻找金属替代品;有计划合理开采)(答案合理即得分)
【分析】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详解】(1)见答案。
(2)金属资源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其它有效途径还有防止金属锈蚀(或寻找金属替代品;有计划合理开采)。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