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投入水中,搅拌后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CaCl2、KOH、Na2CO3 B.K2SO4、H2SO4、NaOH
C.CuSO4、H2SO4、NaCl D.K2CO3、BaCl2、AgNO3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向大理石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固体减少至消失,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
B.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看到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产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
D.硫在氧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先熔化后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10g a物质放入2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吃岩石的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将不溶性的CuS转化成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
A.硫酸铜 B.硝酸铜 C.氢氧化铜 D.氧化铜
5.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食有千般味,盐是第一位”这里的“盐”是指各种盐类
B.“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
D.“刀耕火耨”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草木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酸性
6.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酸雨的pH小于5.6:、化合反应
B.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
C.工业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分解反应
D.用纯碱制烧碱:、复分解反应
7.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溶解度
A.时,硫酸镁和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的硫酸镁溶液
B.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硫酸镁饱和溶液
D.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降温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下降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
D.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 B.
C. D.
10.为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先将固体溶解,然后依次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依次加入溶液的顺序也可以是、NaOH、
B.过滤后的滤渣中含有、、和
C.所加试剂中的可用代替
D.该方案并不完整,需要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11.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12.氯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下列关于氯化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离子可以促进生成胃酸 B.积雪中撒入氯化钠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C.海洋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D.用氯化钠制取氢氧化钠是化学变化
13.某K2CO3样品,一定含Na2CO3、NaCl和BaCl2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将13.8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NaCl B.一定没有BaCl2,可能有NaCl
C.肯定有NaCl,还可能有Na2CO3 D.肯定没有Na2CO3和BaCl2
二、填空题
14.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水的密度约为1g/cm3)。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的是 (填“甲”或“乙”)。
(2)20℃时,乙的溶解度为 。
(3)下列实验中:10mL水XYZ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X”或“Y”或“Z”);若三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或“=”表示出来)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2℃时,将2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4)t3℃时,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16.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除第(2)题外,其余各小题均用序号填空)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物质 醋酸 水 熟石灰 纯碱
化学式 CH3COOH H2O Ca(OH)2 Na2CO3
(1)表中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盐的是 。
(2)利用表中的物质作为反应物,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电解水 。
②熟石灰和纯碱反应 。
(3)若要测定纯碱溶液的酸碱度,可选用下列选项中的 。
①无色酚酞试液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pH试纸
(4)槟榔芋皮上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皂角素,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选用下列 来涂抹止痒。
①食醋(含醋酸) ②熟石灰 ③纯碱
17.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x 138 169
(1)由表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30℃,20 gNa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60℃,取KNO3溶液100g,先蒸发10g水,剩余溶液质量为85g,继续蒸发10g水,剩余溶液质量为64g,计算上表中x为 。
(4)从84.5gKNO3和18 g NaCl的混合物中提纯KN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上述提纯KNO3的方法称为降温结晶
B.固体M是68.7g的KNO3
C.若将溶液1直接降温至20℃,析出KNO3固体的质量仍为68.7g
D.溶液3既是KNO3的饱和溶液,也是NaCl的饱和溶液
18.如图所示为a、b、c三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其含义是 ;
(2)t3℃时,将a物质2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各10g,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9.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欲除去混在甲中的少量乙物质将可采用的方法是 ;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三、实验题
20.下列是初中重要的基础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进行A操作时,通常在蒸发皿内出现 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2)图A~C的装置和操作中,没有错误的是 (填序号)。请选择其中一个有错误的图示,写出改正方法: 。
(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控制该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选用D作发生装置达不到目的,原因是 。
(4)图2为制备CO并还原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已知甲酸的分解反应:。
①CO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请把图中虚线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 。
21.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在设计实验时常常会利用转换法,将现象变得直观。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 1 中,当观察到实验 1 烧杯内液体的颜色刚好由 色变成无色时,说明 NaOH 与 HCl 发生了反应。
(2)实验2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下列试剂不能验证该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填序号,后同)。
A.稀盐酸 B.无色酚酞溶液 C.BaCl2溶液 D.Ba(OH)2 溶液
(3)实验 3 为了证明 CO2能与水反应,可向右侧烧杯内装入 。
A.水 B.稀盐酸 C.紫色石蕊溶液
四、计算题
22.某化肥厂生产的一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其纯度,做了以下实验(杂质溶于水,且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过滤后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g。
(2)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化肥是否合格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CaCl2与Na2CO3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项错误。
B、H2SO4与NaOH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既无沉淀生成,又无气体放出,且不存在有色离子,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故选项正确。
C、三者之间不反应,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D、K2CO3和BaCl2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BaCl2和AgNO3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向大理石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因为碳酸钙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白色固体会减少但会有难溶于水的杂质剩余,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选项错误;
B.硫酸铜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看到有蓝色的沉淀产生,氢氧化铜属于实验结论,选项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只会发红光,与氧气燃烧,发白光,放热,选项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先熔化后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由图可知,t2℃时,a、b、c三条曲线的纵坐标大小为:a>b>c,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由此可得,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加入50ga刚好达到饱和,由此得出,20g水中加入10ga刚好达到饱和,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a=c,根据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关系可得,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不符合题意。
4.A
【详解】硫酸铜、硝酸铜、 氢氧化铜、氧化铜四种物质中氢氧化铜、氧化铜不溶于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uS不能转化为硝酸铜,四种物质中只有硫酸铜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A、“食有千般味,盐是第一位”,这里的“盐”是指食盐,不是指各种盐类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它们的含碳量不同,生铁经锤炼后其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含碳量降低,因此百炼成钢属于化学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指的是只要下功夫,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此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不是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D、草木灰的成分为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降低土壤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酸雨的pH小于5.6是因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都与水反应形成对应的酸,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故A错误;
B、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化学反应为汞和氧气反应,不是磷燃烧,故B错误;
C、工业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是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2中,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用纯碱制烧碱,是利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 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该温度下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水中溶解的硫酸镁的质量小于,不能配制成质量分数为的硫酸镁溶液,A错误;
B. 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硫酸镁的溶解度减小,硫酸镁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错误;
C. 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C错误;
D. 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降温至,有硫酸镁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下降,D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 t1℃时甲乙两条溶解度曲线相交,溶解度相等。正确。
B. 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关系无法确定。错误。
C.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5g,则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D. 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故选:B。
9.C
【详解】A、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错误;
B、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FeCl3)和水,不生成氯化亚铁,错误;
C、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不和氢氧化钠反应,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依次加入溶液的顺序也可以是先除去硫酸钠(硫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NaOH除去氯化镁(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除去氯化钙以及过量的氯化钡(碳酸钠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正确;
B.过滤后的滤渣中含有、、和,正确;
C.所加试剂中的不可用代替,因为会引入新杂质钾离子,错误;
D.该方案并不完整,需要在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前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后不变,图像正确;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有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图像正确;
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图像正确;
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稀盐酸、氯化钠和硝酸银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一开始就有白色沉淀生成,图像起点错误,不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2.C
【详解】A、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含有氯元素,故氯化钠中氯离子可以促进生成胃酸,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可以用于消除公路积雪,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海洋中最多的物质应该是水不是氯化钠,故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用氯化钠制取氢氧化钠,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由于氯化钡会由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可知样品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钡;另取样品13.8g,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得到9g沉淀,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因为纯净的碳酸钾13.8g与氯化钙反应生成10g沉淀,由于杂质是碳酸钠也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且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钾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钠比碳酸钾生成的碳酸钙沉淀要多,故杂质中不能全部是碳酸钠,故还一定含有氯化钠,且杂质可以全部是氯化钠,也可以是氯化钠和碳酸钠两者都有,所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钠,故选C。
14. 甲 36g Y a<b<c
【详解】(1)根据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2)根据图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在20℃时,乙的溶解度为36g;
(3)2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可知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g甲就达到饱和;50℃时甲的溶解度为85g,可知50℃时10g水溶解8.5g甲就达到饱和;结合图示可知:X、Z为不饱和溶液,Y为饱和溶液;X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g,Y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g,Z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g;X、Y、Z三溶液中溶剂质量相同;故溶质多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就大,a、b、c的大小关系为:a<b<c。
15. 丙>乙>甲 饱和 3:10 丙>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故填:丙>乙>甲。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将2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3)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故填:3:10。
(4)t3℃时,乙、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乙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不会,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丙>乙。故填:丙>乙。
16.(1) ② ③ ④
(2)
(3)③
(4)①
【解析】(1)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符合此条件的为水;
碱是解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符合此条件的为熟石灰;
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符合此条件的为纯碱;
(2)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在常温下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都可以测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的程度,一般用pH值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利用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故选③。
(4)
碱性物质可用酸性物质进行中和;
①食醋含有醋酸,可以与碱性物质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
②熟石灰为碱,不与碱性物质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③纯碱是碳酸钠,其水溶液显碱性,不能与碱性物质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
17.(1)KNO3
(2)饱和
(3)110
(4)C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填:KNO3。
(2)由表中数据可知,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3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6.3g氯化钠,则20gNa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氯化钠有剩余,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3)60℃,取KNO3溶液100g,先蒸发10g水,剩余溶液质量为85g,溶液减少,说明有晶体析出,此时溶液饱和,继续蒸发10g水,剩余溶液质量为64g,溶液减少,析出晶体,则60℃时,100g水中溶解110gKNO3达到饱和状态,即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X=110,故填:110。
(4)A、上述提纯KNO3的方法称为降温结晶,故A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结晶析出,则溶液3还是20℃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其中硝酸钾的质量为,所以固体M是的KNO3,故B不符合题意;
C、溶液1中溶剂是100g,若将溶液1直接降温至20℃,析出KNO3固体的质量小于68.7g,故C符合题意;
D、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50g水中溶解18g氯化钠恰好饱和,所以溶液3既是KNO3的饱和溶液,也是NaCl的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填:C。
18. a、c两物质在t2℃时溶解度相同 65 b>c>a
【分析】由a、b、c三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1)P点是a、c两条曲线的交点,说明同一温度,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其含义是a、c两物质在t2℃时溶解度相同;
(2)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将a物质20g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度的a物质的质量为,则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3)t2℃时,溶解度关系为a=c19. B 甲 降温结晶 B、D
【详解】(1)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B中有固体剩余,故一定是饱和溶液;
(2)由图1可知,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应是曲线甲;
(3)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
(4)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变小;乙的溶解度变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不变;由于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大于t2℃乙的溶解度,故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故叙述正确的是B、D。
20.(1) 铁架台 较多固体
(2) A B中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壁缓慢倒入水中或C中应将试管放在一个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3) 2H2O22H2O+O2↑ 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
(4) 4CO+Fe3O43Fe+4CO2
【详解】(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A操作为蒸发,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蒸干。
(2)图A蒸发食盐水时,边蒸发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操作正确;图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将浓硫酸沿容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C蒸馏时,应将试管放在一个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若要控制该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选用D作发生装置达不到目的,原因是穿孔塑料瓶放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而二氧化锰为粉末状固体。
(4)①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3Fe+4CO2;
②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故虚线框图中左侧导管应伸入溶液中,右侧导管稍露出橡胶塞即可,如图所示 。
21.(1)红
(2) B
(3)C
【解析】(1)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当观察到实验1烧杯内液体的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2)
实验2中,试管内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该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无法验证反应是否发生,符合题意;
C、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反应已经发生,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反应已经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可向右侧烧杯内装入紫色石蕊试液,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倒吸入锥形瓶中,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使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烧杯中加入水和稀盐酸,仅能发生倒吸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故选C。
22.(1)28.7
(2)设:氯化铵的质量为x。
该化肥的纯度为。
因此为合格品。
【详解】(1)氯化铵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铵,过滤后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氯化银,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11.2g+100g+50g-132.5g=28.7g;
(2)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