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鲁教版6.2《早寒江上有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鲁教版6.2《早寒江上有怀》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09: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作者生平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文学特色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自然。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背景 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早寒江上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释: ①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
 ②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现在属湖北)。曲,曲折转弯处。
③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④天际:天边。
⑤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⑥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弯弯汉水转弯处,远望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飘荡
迷失道路问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流淌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
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逐句赏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首联写秋冬之交时令特征,是写实。紧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但也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颔联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
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写欲归不得之郁积。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早寒江上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中考模拟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A.首联用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既兴且比,隐喻诗人羁旅他乡,沉沦不遇,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B.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诗中称“楚云端”,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C、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尾联“迷津欲有问”,借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作者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迫切感情。补充: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迷津欲有问” 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