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史铁生(1951年—2010年)。
北京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等。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02
知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瘫痪( ) 捶打( ) 沉寂( )
整宿( ) 憔悴( ) 絮叨( )
仿膳( ) 央求( ) 暴怒( )
shì弄( ) jué别( ) 烂màn( )
翻来fù去( ) wān豆( ) 高jié( )
qiáo cuì
xù dāo
tān huàn
xiǔ
shàn
诀
侍
豌
漫
覆
chuí
chén
yāng
bào
洁
03
夯基础
(2)词语解释
自主学习
侍弄:
憔悴:
诀别: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经营照管。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04
识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
第一部分(1-2):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3-6):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因病去世。
第三部分(7):妹妹带着“我”去看菊花,“我”终于明白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04
识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身患重病的母亲强忍着一颗破碎的心,宽慰因双腿瘫痪而暴躁绝望的儿子。(第1段)
(2)在病危那天,母亲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花。(第3段)
(3)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第6段)
2.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
母亲/妹妹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1)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4)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3.(第3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这句话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 。母亲“挡”在窗前,是为了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4.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6.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1)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2)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3)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对比
对比
作者:
母亲的体贴
母亲的坚强
坚强、无私、伟大
愧疚、怀念、热爱
“我”的暴怒
“我”对生活的绝望
7.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母亲: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文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2.将“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句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合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