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安溪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泉州安溪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1: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年春季高一年期中考语文试卷
qfys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27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豺狼(chái)  崤(xiáo)函  跬(kuǐ)步  喧豗(huī)
B.嘲哳(zhōu)  膏腴(yú)  呜咽(yè)  银钿(diàn)
C.青冢(zhǒnɡ) 荻花(dí) 猿猱(náo) 笑靥(yàn)
D.虾蟆(xiā)  曳(yè)兵  鸡豚(tún) 鱼凫(f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寒暄 少不更事 雕粱画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嫡亲 锲而不舍 走投无路 吾尝跂而望矣
C. 谬种 不肖无双 百无聊赖 执敲扑而鞭苔天下
D. 殉葬 华冠丽服 沸反盈天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兵器、兵器)刃既接 王无罪(归咎、归罪)岁
B.逡巡(有所顾虑徘徊而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河内凶(荒年)
C.不爱(爱护)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假(借助)舆马者
D.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4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B.赢粮而景从
C.是使民养身丧死无憾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
D.做《师说》以贻之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为天下笑者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7、(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选择
B.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散:分发
C.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D.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劝:劝说
8、(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圣愈圣,愚愈愚 B.吾从而师之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天下云集响应
9、(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B.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C.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D.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第Ⅱ卷(共123分)
10、翻译(6分)
(1)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4分)
                                    
                                    
(2)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2分)
                                    
11.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 诗人是如何描写三四两句中的“烟”的?(2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2.默写(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5)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6)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1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C.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三国演义》)
D.“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陪审员们在对玛丝洛娃写的定罪意见中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被判罪了。庭长急于办私事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复活》)
E.《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关羽。(《三国演义》)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2分)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分)
                                    
                                    
15.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1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完,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我国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各个特殊群体渴望认同自身的过程。正是随着全球化过程的进行,这些群体产生了要在全球——人类环境的关系中认同自身的愿望。每一个群体都必须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其认同感。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以明确的方向,它充其量提供无方向的方向——追逐眼前利益。正因为未来没有预定的方向,我们才迫不得已从自己的过去中寻找给自己未来定位的坐标。
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固子渗进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提供了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舍失去生命。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固素更新了儒掌。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选自张汝伦《国学与当代世界》,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其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放学、文学等。
B,人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摆脱现代性危机,是“国学”重新得到关注的内在原因之一。 ‘
C.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现代性并未给予人类明确的发展方向,反而将毁灭的价值因子渗透进人类的生活。
D.人类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种种问题,古人对问题的思考逻辑,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另一种智慧和思想。
17.研究国学有哪些意义,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3分)
                                    
                                    
18,简要谈谈你对“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这句话含意的理解。(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14分)
19. (3分)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蝉曳残声过别枝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水面风回聚落花
20. (3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③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21. (3分) 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上老者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在喝完可乐之后,顺手把空瓶子扔在了地上,旁边的乘客纷纷摇起了头。这时候,一位女售票员走了过来,义正辞严地说:“你这个人怎么把空瓶扔在车厢内,这么没有公德心啊。”顺手把瓶子拣了起来,众人给予了肯定的眼神。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售票员顺手打开车窗,把瓶子扔到了窗外。这时候,一个老者开口了:
“                                    
                                   ”
听完老者说的话,售票员脸红得低下了头,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22. (5分) 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I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1)           (2)             
(3)           (4)               
(5)                  
六、作文(7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个理论是无可辩驳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有一个理论是可以推翻的:人生只有一次。想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大约需要七年,假设你能活到88岁,那么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在某个领域拔得头筹。
2015年春季高一年期中考语文答题卡
最后两位考号□□
第Ⅱ卷(共123分)
10、(1)(4分)

(2)(2分)

11. (1).(2分)

(2).(4分)



12.(6分)(1) (2)
(3) (4)
(5) (6)
13. (6分)(  )(  )
14. ①(2分)

② (3分)

15. (1分)
16. (3分)( )
17. (3分)答:


18 (3分) 答:


19. (3分)(   )
20. (3分)
21. (3分)

22. (5分)(1)
(2)
(3)
(4)
(5)
六、作文(7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个理论是无可辩驳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有一个理论是可以推翻的:人生只有一次。想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大约需要七年,假设你能活到88岁,那么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在某个领域拔得头筹。
2015年春季高一年期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A(B 嘲哳zhāoC笑靥 ?yè D.虾蟆há )
2.B A粱 ---梁 C苔---笞 D谗---谄
3.C.爱:吝惜
4. C (A.不 ---否 B. 景---影 D. 生----性)
5. C ( C.也 都是句中的语气词 A.而 递进关系/ 修饰关系B.焉 兼词/语气助词 D.以 连词来/介词用)
6、B 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A.是被动句 C.定语后置 D.宾语前置
7.D ( 勉励)
8.B 意动用法 A形容词作名词; C使动用法,使……朝拜 D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9.C “直到退休后办事都毫无私心”说法错误,正确的是“退朝后不私下议论朝政。”
10.(1)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凭借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判断句1分;以—凭借1分;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夸大1分;表达流畅1分)
(2)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疾—非常痛恨1分;表达流畅1分)
参考译文
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
11. (1)诗人用比喻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1分)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1分)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2分)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12.参考答案:以手抚膺坐长叹 万里悲秋常作客 千呼万唤始出来
只是当时已惘然 谨庠序之教 金就砺则利
13. AE  A.应是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E项错在是赵云,不是关羽
14. 答:⑴ ①(2分)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状语后置句1分 “博”1分)
②(3分)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立”“达”判断句各1分)
15. (1分)“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6 A (对“国学”概念的理解有误,将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国学”与我国的“国学”混淆了。 ) (3分)
17.传承传统思想和智慧,使我们能有不同于现代的另一种思维逻辑,在全球化时代找到具有自己文化特性的坐标和发展方向.让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立于天地之间。(3分)
18.答案示例:提倡和研究国学,决不是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而是在保持本国文化特性的同时,借鉴外来文化、学术,更新和发展国学。(3分)
19.D【解析】按照“对仗”的规则[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对“水面”和“楼上”,(定中短语相对)“雨细”对“风回”,(主谓短语相对)“墙头雨细”和“水面风回”相对:即可选D项了。
20. ③⑤④⑥①②【解析】 题目提供的句子,明显是一个总领句。剩下的六个句子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③葫芦是果实;⑤葫芦的形状;④成熟后可做容器;⑥使用这种容器的历史久;①引用典籍印证这种说法;②是一个总结句。
21. 例如:年轻人,公德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你这小小的公交车里,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啊。在批评别人的同时,首先做好自己吧。
22.答案: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 (每改出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均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克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涉及用词错误、衔接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语言不得体。①“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②“先生”一般不用来称呼自己,应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才能与后面的“除了……之外”意思相符。④“因为”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因为”应改为“不过”。⑤“况且”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递进关系,应改“况且”为“而且”。
23. 关于作文理解: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前两句是不同观点的组合,由“但”连接,意思侧重在“但”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其实是用例子论证第二句的观点,这样自然可以得出该材料的核心立意:人生有若干次创造业绩(辉煌)的机会;从头再来,拼搏努力也能创造辉煌。放宽要求,如果考生将立意定为“人生可以有许多次机会”“人生处处有精彩”“失败不可怕,可以从头再来”“只要不放弃,终会成功”等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