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鲁教版6.8《登金陵凤凰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下鲁教版6.8《登金陵凤凰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09: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
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
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
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 、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 270 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2 、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
3、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幼年移家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主要经历:
1、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笃信道家神仙之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
2、第一次漫游时期,东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定居湖北安陆十年。

3、第一次入长安,看到官场黑暗,心中愤懑不平。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古风》其二十四》)4、第二次漫游时期,从梁、宋故地游览洛阳、襄阳,迁居山东任城。受玄宗召见,李白再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遭受谗毁,李白自感政治理想破灭,离开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鞠歌行》)
5、第三次漫游,沿黄河东下,来到洛阳,结识杜甫,结下深厚友谊。两人同游梁、宋,又遇高适,纵酒漫游。在齐州入天师道。之后南下吴越,北上蓟门,思想悲愤不平。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6、安史之乱发生,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慷慨从军。但唐肃宗讨伐李璘,李白因反叛罪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半路遇赦放回,流寓南方,最后病死在安徽当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发白帝城》)
李白诗歌的主要思想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古风》(其二十四)表现了他对宦官和无赖作威作福的愤懑忧虑。
安史乱起,他入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
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写得真挚动人。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长干行》)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前人评价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夸张的手法
生动的比喻
丰富的想象
自由解放的体裁
流畅优美的语言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2、李白诗中的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3、[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
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
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黄鹤楼》,不
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
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
“无作而去”。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李白后来到了古代名城金陵,游览当地名景凤凰台,突然诗兴大发,便步崔颢《黄鹤楼》原韵,也写了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比崔颢的高。
两首诗都有名,李白谦虚的美德和他自己的诗更为后人传颂。 4、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漫游金
陵所作。
另说: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
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流放夜郎。白
心雄万夫,欲大有作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
陵夷,感慨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
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二、关于题目
1、金陵即南京。
2、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城南。凤凰台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年间。据载,刘宋元嘉十四年,有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悅耳,状如孔雀的大鸟三只,飞到秣陵(今南京市)永昌里,栖李树而鸣。群鸟随之,比翼而飞,人以为凤凰。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乃改永昌里为凤凰里,并于附近保宁寺后山筑台建楼纪之,台为凤凰台,山名凤台山,保宁寺为凤游寺,街名来凤街。
三、研读诗歌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独自东流不停。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
(1)诗歌忌重复,本诗却连用三个凤字,是否不好?
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2)“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封建时代凤凰代表祥瑞,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凤凰来游象征当年王朝兴盛。凤去台空,点明了六朝繁华一去不返。李白乃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颔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注释:
吴宫:三国时东吴所建的宫苑。
晋代衣冠: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指当时名门世族。
古丘:古墓。
翻译:
三国时华丽的吴国宫殿,如今已长满野花杂草,埋没了幽僻的小路;晋代的士大夫们,如今已经变成了座座古墓。颔联:怀古
(1)作者凭吊了哪些古人古事?
东吴和晋都建都于金陵。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颔联就“凤去台空” 进一步发挥。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感慨六朝繁华和风流人物已经一去不返。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3)写法: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丘:凄凉景致
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注释: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因有三峰相连而得名。
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若隐若现,看不大清楚。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即今江心洲,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翻译:
远处的三山半隐半现地落在遥远的青天之外,白鹭洲从中分开了一条长江。 颈联:写景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诗人由历史的凭吊,转向大自然的描写,将目光投向那不尽的江水。写出了大自然的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翻译:
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看不见京城长安使人忧愁。尾联:抒怀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浮云蔽日:喻奸臣遮蔽贤臣。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围,自己报国无门。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4)、尾联表达的情感:
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 杨国忠、李林甫等,荒废朝政。 
→意在思君、忧国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伤时、自伤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 [回味颈联]
联系尾联表达的内容来思考:颈联仅仅是写山水景色吗?有没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
→写云雾笼罩着三山,彷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一水中分白鹭洲
→写白鹭洲所中分的长江水,暗喻本为一体的君臣被奸邪所离间,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一水,而极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四、总结

前四句:传说——感叹
凭吊历史,感叹六朝繁华、
风流人物,已一去不返。
后四句:眼前美景——现实遭遇
触景生情,抒发报国无门情怀。(吊古)(伤今)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