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二单元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二单元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12 14: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规律,概括出一般结论,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应用这一结论。教材在编写上也深刻体现出了让学生探究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它的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通过让学生直观操作,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来认识和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进行猜想—验证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教学中,为解决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知的矛盾,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想像等活动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活动让学生全面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o”的过程。
2.会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o”这一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3.在动手实验、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o。
教学难点:利用拼折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直尺、量角器。 学具准备:每组
1个学袋具(内装三角形若干),量角器、直尺、剪刀、表格、胶棒、
展板。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
课件显示数学家——帕斯卡的图片。
师:孩子们,认识他吗?这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帕斯卡。他可是一位数学奇人,从小就痴迷于数学,他的父亲也是位数学家,但是因为他从小体弱多病,他的父亲不支持他学数学,于是常常背着父亲偷偷地学习,在12岁那年,他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数学问题,从此以后,父亲不但支持他学数学而且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使他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2、揭示课题。
师:究竟是什么发现让父亲的态度发生了1800的大转弯呢,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揭示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数学家生动的励志故事导入新课,从情绪上深深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数学文化的引出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内角”,了解“内角和”的意义。
师:提到三角形,谁来说说你都认识哪些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三角形上标出∠1、∠2、∠3, 然后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把内角标注出来。
师:内角和又是什么意思呢?(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2、探索三角“内角和”。 (1)实验研究。
师:你有办法知道这些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生:只要用量角器量出3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就行了。 师:那我们就来量出三角形内角和怎么样?
出示学习卡:
老师为每个组都准备了一张表格,这张表格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盒里,在你们的学具盒里,还准备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现在就请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动手量出三角形内角和。
先听清要求:组长发给每个同学一个三角形,每生量出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并把量得度数标在角的上面,交给组长,由组长和记录员汇总、记录。
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①请各组记录员把表格送上来。
看一下每小组测量的结果(依次展示每组的测量结果),观察到这些数据,你发现什么?
②我们能不能有个大胆的猜测呢?
(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180o)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想,能确定一定是180o吗?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继续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呢? (各小组讨论一下)
3、验证(拼、折)
师提示:可以拿出三角形,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
如果想出来后,可以把你的结果展现在展板上。
(3)汇报交流展示。 分组汇报,比如:
①第一组汇报:这是第一组5个同学共同劳动的成果。
你们看得见三角形吗?三角形哪里去了?(请生介绍是怎样做的) 生:
师:你们的小脑袋瓜真聪明
师:你们组得出的结果是---(180o)
②其他小组也说是,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有同样方法的请举起展板给大家看看。 ③生:我还有一种方法,不舍得把可爱的三个角大卸8块了(拿上来给大家看一下)。 师:我们看他们这组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和第一组一样。看这个三个形,他把3个角折在了一起也组成一个平角,看到平角了吗?说明这种方法也是很好的。有没有小朋友想到这个方法的(举给大家看一下) 。 师:第一小组想到拼的方法,其他小组不仅有拼,还有折的方法。(非常好)
④还有其他方法吗?刚才我看有一组有与众不同的方法,我们来看一看(展示)→请生上台讲解→这样拼说明意见?怎么只有2个角了?
生:我们把直角三角形的这两个锐角折在一起,发现与直角完全重合,说明这两个锐角一共90o,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o
(4)看大屏幕,一起回顾一下折、拼的方法。
(5)我们探索了三角形内角和,回想起猜测的三角形内角和,现在你想跟老师说什么? 板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
设计意图: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既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因此,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将探究的方法置于同一时空内,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多种方法全面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以体现探索方法的多样化。在多种方法的观察与比较中统一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o
”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归纳、质疑
师:你举起小手来,想说什么?
生:为什么我们量得三角形内角和有的不是180o呢? 好一个敢于质疑的孩子,谁来解释。
5、看书:P27-28 6、数学文化介绍:
你们想知道12岁的帕斯卡是使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先画出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每个角都是90o,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4个角的和是360o;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o,接下来,他就想,其他三角和的内角和是不是180o呢?于是,他任意画了一个三角形,并作高,∠1+∠2+∠3+∠4=180o由于∠1+∠3是这个任意三角形的一个内角。∠2、∠4是另外2个,所以这个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师:请大家看,∠1+∠2=? ∠3+∠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o,由此说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o,你们觉得帕斯卡的方法怎么样?(巧妙)是的,他的方法太巧妙了,他首先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然后将任意三角形转化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由此说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o,帕斯卡的方法感动了父亲,他发
现原来儿子在数学上这么有天赋,所以才激动得热泪盈眶。今天,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也研究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老师相信你们的父亲也会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我们就运用三角形这个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帕斯卡的证明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家的崇敬之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逻辑论证之美,进而产生了对数学的热爱。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层次清晰,针对性强,让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评价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o,并能初步运用这个结论简单的进行计算,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三角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这个问题,最早研究的是谁,你知道吗(另有其人)?如果大家感兴趣,课后可以去查一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和提升。同时,将数学文化自然延伸到课外,使数学文化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一开始从帕斯卡小时候的故事引入,从而揭示课题,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呢?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但得不到统一的结果,再引导学生用撕、拼、折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角进行验证。这时,有部分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里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练习设计也具有许多优点,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习题的设计受课本资源的限制,没有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