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复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0: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1小石潭记柳宗元2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汇。
2、能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3、能背诵课文。4、理解文章内容。
5、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6、掌握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34“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5课文理解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原文) “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6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73、第二段写潭中景物用了什么写法?
潭水有什么特点?动静结合 侧面描写

突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的特点84、潭上的气氛是怎样的?带给人怎
样的感受? 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孤凄悲凉9二、生字词篁( )洌( )坻( )
屿( )嵁( )佁( )
俶( )翕( )邃( )
龚( )参差( )( )
差互( )悄怆( )( )huánglièchíyǔkānyǐchùxīsuìgōngcēncīcīqiǎochuàng10三、重点实词隔篁竹
如鸣佩环
伐竹取道
水尤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青树翠蔓 竹林
发出声音
这里指开辟
特别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茎蔓11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覆盖、缠绕、摇动、连结
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照映
呆呆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
曲折12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或现或隐
相互交错
能;源头
空虚,寂静
悲伤;深
凄清
留,停留
离开
随从 13四、重点虚词之
心乐之 (它,指上文“如鸣佩环”的水声)
乃记之而去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其岸势犬牙差互 (指示代词,那)
以其境过清 (指示代词,那种)
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指溪水的)14以
全石以为底 以(为):把……(作为)
卷石底以出 以:相当“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记之而去 (表顺承,不译。)
隶而从者 (表并列,不译。)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不译。) 15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
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
清楚。 二、翻译下列句子。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16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
悄的没有人迹。 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极了,幽
深极了。 由于这地方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17五、古今异义词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
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
隶而从者(古义:随从 今义:奴隶,隶属) 181、以: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2、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一词多义:(介词,把)(承接,而)(介词,因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192一词多义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不可知其源
4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5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7环 四面竹树环合
如鸣珮环(副词,大约)(可以,能够)(可以,能够)(由,自)(跟随)(清澈) (凄清)(以……为乐)(逗乐,嬉戏)(环绕)(玉环,玉质装饰品)20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皆若空游无所依3词类活用5、日光下澈
6、斗折蛇行
7、其岸势犬牙差互
8、凄神寒骨向西。名作状以……为乐在下面在空中向下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像狗牙那样使……凄凉
使……寒冷21九、特殊句式1、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2、全石以为底
(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3、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倒 装 句 22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23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 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的,即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透明。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43、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55、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6、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
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
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答: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267、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时,角度多变,手
法灵活。请你探究:
(一)关于写景的角度:
(1)绘声:如“ ”是
比喻绘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2)绘色:如“ ”,用近义色彩的词语
直接着色,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3)绘形:如“ ”是绘石
形,表现其多姿多态。又如“ ”
是绘木形,突出其变化万千;“ ”是绘
水形;“ ”是绘岸形。
(4)绘神:如“ ”,绘出了游鱼自
由闲适的神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全石以为底……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似与游者相乐27 (二)关于手法的灵活:
(1)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写潭:“ ”是远,“下见小
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 。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写水,“ ”是
正面描写,而第二段文字表面上是写 ,实质
是写 ,完全是侧面描写。
(4)动静结合。如写鱼:“ ”
是静态,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是动态。
(5)虚实结合。如写水,第二段文字表面纯粹是
写鱼,其实也是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
透明,鱼为 ,水为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
成趣。全石以为底 水尤清冽鱼水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闻水声远实虚28本文的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句: 
(1)闻水声,如鸣珮环。将小石潭水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比作佩环撞击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水流动时声音的清脆悦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形象逼真写出潭水岸势的姿态,“不可知其源”则给了读者一种迷惘的感觉。
拟人句: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形象地写出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情景,写出了作者内心看到小石潭美景后内心的喜悦之情。29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意在表现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中考题演练30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