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6.6《相见欢》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6.6《相见欢》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0: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相见欢李煜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的国主,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辱负重过了三年,被宋太宗赐死。李煜不是一位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李煜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描写奢侈豪华的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后期的词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感人至深。《相见欢》就是后期代表作中的一篇。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 南唐李后主词中帝 亡国君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意思,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诵读诗词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释义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一、这首词中选择了那些意象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一座空荡荡的、孤独冷清的楼。,一处派遣忧伤或遥望故乡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月亮一样。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都会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小结下阕小结词的下片词人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对愁的深刻体验。
二、上下阙写愁的最大不同在哪?
上片借助意象来写愁。深秋的冷清和如勾的新月增添了词人心中的凄凉之感。
下片直接写愁。 “无言独上西楼”
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诗歌赏析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抬头望月,月如钩,在伤心人眼里,这残月不也象征着人事的缺憾吗?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关锁着冷冷的清秋,多么清冷的环境啊!(此处明为写景,你认为仅是写景吗?“寂寞”一词该如何理解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
用梧桐深院锁住了深秋,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被锁者,并非仅“清秋”,亦人也。失去自由,生不如死。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上片所绘之景? 在一个悲凉、忧伤的夜晚,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他的步履是那样滞缓,神情是那样黯然,悄然无语,独自登上空荡荡的西楼之上;清冷的夜空中残月如钩,这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令人顿生凄寒寂寞之感。 这句词用了比喻的修辞,双关的写作手法,把抽象的离愁当作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缕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面对如此寂寞凄清之景,词人直抒胸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李后主的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其心中的滋味应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句中“别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白描的手法,道出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通过描写了亡国后的凄凉寂寞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心中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主题探究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剪不断,( ),是离愁。( )。
2、诗中描写男主人公在月残之夜,孑然一身的斯人独憔悴的身影,渲染一种悲凉凄苦的句子: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4、点破题旨直抒离愁的句子:
练一练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课堂练习
1、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的修辞, 的手法,把 比作 ,表达了作者 。
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 。
2、怎么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字?
字面上是写清秋,其实是被锁者,是深院中的人,写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悲愁无尽。
3、怎么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用白描的手法,道出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比喻双关纷繁的离愁难理的麻丝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的感情?
表达了词人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上阕:囚禁生活 环境烘托
下阕:愁绪深重 比喻抒怀亡国之思开拓延伸说出你所积累的写愁的古诗词名句,看谁说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词意,能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离愁本是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的很形象,此处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使人仿佛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着人,而无法摆脱。本词中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对“离愁”的描写。你认为本词的描写妙在何处?下片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词人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
情感加以具体化。人们常常形容
心中的愁绪如一团乱麻,也还可
以快刀斩断,但李煜的离愁却是
“剪不断,理还乱”的。这纷繁复
杂的愁情读者在这个形象的比喻
中感同深受。上片所写之景与下片所抒之情有何关系?
上片写景渲染萧条悲凉凄
凉、凄切悲伤、寂寞的氛围,
为下文抒情定下基调,下片
直抒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