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前因八股机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
A.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对于八股文的积弊已达成共识
C.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D.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2.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
B.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
C.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3.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5.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B.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
C.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6.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7.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共度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8.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9.1860年北京政变后,慈禧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最高的掌权者;1898年,面对瓜分之祸的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推行维新变法。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后党和帝党矛盾尖锐 B.清政府内部机制发生了改变
C.清政府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D.清政府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10.(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大清国籍条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意义。
12.(2018高二下·罗湖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语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诏令下达改八股文为策论,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学士刚毅持反对态度,说明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时代的要求,故A项错误;
B项的“达成共识”错误;
材料只涉及了朝中一些大臣对变法的态度,无法得出中国知识分子只学习传统教育,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大学士刚毅持对考试改革反对态度,说明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2.【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
题干认为戊戌变法的首要问题是“首在裁官”,所以这说明变法触动了相关官员的利益,所以并没有提到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故B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顽固派,也包括清廷冗滥官员,但主要不是这些冗滥官员,而是反对变法的官员,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题干要表达的是“裁官”导致的“被裁者”与“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对变法的抵制,会阻碍变法的进程,故D的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改革过于激进,脱离了群众基础。
3.【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说明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和材料信息无关;
湖南学政江标同意改革学制,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A项只是在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对社会进步影响不能说是最大的;
B项正确,社会新兴力量的出现才是资本主义带给中国最大的影响;
C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阻止外国经济侵略;
D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没有因此延缓。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生了新兴阶级力量。
5.【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提到的是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来宣传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士大夫阶层建立者为多数,所以可以反映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故选A;
B中的“主导”和“商”题干没法体现,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来宣传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士大夫阶层建立者为多数,所以可以反映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明定国是诏》是光绪帝的诏书,内容是筹办京师大学堂,C正确;
A中直接推动错误;B中“共济时艰”是列强瓜分中国;D中社会共识不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就是筹办京师大学堂。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
清华学堂是清华历史的开端而非北京大学的前身,C不符合题意,排除;
黄埔军校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8.【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9.【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慈禧垂帘听政到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在本质上体现了清政府内部机制在发生改变,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后党和帝党矛盾尖锐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A不符合题意,排除;
清政府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也是现象,C不符合题意,排除;
D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光绪皇帝变法主要是要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使国家富强。
10.【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可知戊戌变法将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股文改为经义策论,“以报纸为蓝本”,使士子们纷纷关注和阅读报刊,A项正确。“以报纸为蓝本”的仅是时务策论,经义考试的内容仍以古文经典为主,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改革随即被废止,所产生的影响有限,不足以“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排除C。题干中士子对报刊和经义策论的关注仅仅是科举所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未表明他们对科举改革的认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11.【答案】(1)原因: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西方法律的影响;阻止“排满”革命。
(2)特点:体现血统主义原则;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观念相结合。意义: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得出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由“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得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和西方法律的影响;由“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得出阻止“排满”革命。
(2)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由“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等信息可以看出体现血统主义原则;由此还可以推论出这一《大清国籍条例》体现了将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相结合。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是关于中国人的国籍规定,这首先是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同时对其国籍的法律认可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从法律意识层面还可以说是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晚清政府希望通过社会的变革来重塑人们对其统治的信心。
12.【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可从外来影响,内容特点,发展方向等角度分析其特征,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近代化,有利于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难度中等。
13.【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
(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
(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
(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
(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得出的启示是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
1 / 1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前因八股机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
A.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对于八股文的积弊已达成共识
C.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D.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诏令下达改八股文为策论,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学士刚毅持反对态度,说明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时代的要求,故A项错误;
B项的“达成共识”错误;
材料只涉及了朝中一些大臣对变法的态度,无法得出中国知识分子只学习传统教育,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大学士刚毅持对考试改革反对态度,说明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2.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
B.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
C.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错误;
题干认为戊戌变法的首要问题是“首在裁官”,所以这说明变法触动了相关官员的利益,所以并没有提到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故B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顽固派,也包括清廷冗滥官员,但主要不是这些冗滥官员,而是反对变法的官员,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题干要表达的是“裁官”导致的“被裁者”与“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对变法的抵制,会阻碍变法的进程,故D的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改革过于激进,脱离了群众基础。
3.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说明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和材料信息无关;
湖南学政江标同意改革学制,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浏阳许多士子反对把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说明学制改革缺少足够的社会基础。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A项只是在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对社会进步影响不能说是最大的;
B项正确,社会新兴力量的出现才是资本主义带给中国最大的影响;
C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阻止外国经济侵略;
D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没有因此延缓。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生了新兴阶级力量。
5.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B.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
C.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提到的是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来宣传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士大夫阶层建立者为多数,所以可以反映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故选A;
B中的“主导”和“商”题干没法体现,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来宣传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士大夫阶层建立者为多数,所以可以反映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6.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明定国是诏》是光绪帝的诏书,内容是筹办京师大学堂,C正确;
A中直接推动错误;B中“共济时艰”是列强瓜分中国;D中社会共识不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就是筹办京师大学堂。
7.201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共度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
清华学堂是清华历史的开端而非北京大学的前身,C不符合题意,排除;
黄埔军校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8.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9.1860年北京政变后,慈禧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最高的掌权者;1898年,面对瓜分之祸的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推行维新变法。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后党和帝党矛盾尖锐 B.清政府内部机制发生了改变
C.清政府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 D.清政府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慈禧垂帘听政到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在本质上体现了清政府内部机制在发生改变,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后党和帝党矛盾尖锐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A不符合题意,排除;
清政府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也是现象,C不符合题意,排除;
D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光绪皇帝变法主要是要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使国家富强。
10.(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可知戊戌变法将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八股文改为经义策论,“以报纸为蓝本”,使士子们纷纷关注和阅读报刊,A项正确。“以报纸为蓝本”的仅是时务策论,经义考试的内容仍以古文经典为主,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改革随即被废止,所产生的影响有限,不足以“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排除C。题干中士子对报刊和经义策论的关注仅仅是科举所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并未表明他们对科举改革的认同,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中国只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规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清政府别无选择,如果不迅速制定国籍法,不仅通过各种努力所形成的华侨的中国认同会出现危机,而且国内也可能为此丧失对清政府的信心。同时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
——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籍条例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大清国籍条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意义。
【答案】(1)原因: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西方法律的影响;阻止“排满”革命。
(2)特点:体现血统主义原则;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观念相结合。意义: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在大一统国家近代转型中,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得出国人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由“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制定《荷兰新订爪哇殖民籍新律》,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国籍法”得出海外华人的强烈要求和西方法律的影响;由“更令清政府担心的是,这可能给‘排满’的‘汉族’民族主义者以借口,最终危及清政府在大一统国家转型中的合法地位”得出阻止“排满”革命。
(2)特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由“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等信息可以看出体现血统主义原则;由此还可以推论出这一《大清国籍条例》体现了将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相结合。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是关于中国人的国籍规定,这首先是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同时对其国籍的法律认可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从法律意识层面还可以说是强化了国人近代国籍观念和法律意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晚清政府希望通过社会的变革来重塑人们对其统治的信心。
12.(2018高二下·罗湖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深受西方影响;教科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现中国近代化特征。
(2)意义: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可从外来影响,内容特点,发展方向等角度分析其特征,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近代化,有利于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难度中等。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语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1)信息: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对百姓有益(或得到百姓支持);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变法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和抵制。
(2)原因: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
(3)启示: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知变法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遭到以文彦博为代表的贵族集团的反对;根据“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支持变法;变法还得到百姓支持。
(2)依据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以致他们怨声载道”材料三“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损害了较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反对面过大;依据所学可知反对派顽固势力强大。
(3)启示可以从领导核心、改革策略、用人、措施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得出的启示是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要注重策略;用人要得当;措施要合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