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8课《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8课《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6: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狼》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殊死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小说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故事精彩。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读出故事脉络的张弛有致。
2. 通过活动,品析狼与屠户的形象特征。
3. 通过品悟,体会富有启发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品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寓意,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七嘴八舌说成语。
说说有关“狼”字的成语(让学生说)
例如: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 狼烟四起……
这些词语都表现的是狼什么品性?
表现狼的凶残、狡猾。
蒲松龄的《狼》中,狼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言小说。
二、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读故事
一读:读准字音断句。
1.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缀 苫 倚 薪 暇 黠
朗读指导:有这样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读音的问题。一个地方是第二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请在下面打一个小叉做记号。另外,把“骨已尽矣”这个“矣”字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这个地方不能够停下来。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是jìng去,不是jìn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后面打一个斜线,这儿要停一下,不是“其一犬”,不是一只狗,是“其一”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第三个读音,“意暇甚shèn”,不是“意暇shèng”,“甚”,没有后鼻音。还有一个地方,“狼亦黠矣,而顷qīng刻两毙”,应是“qǐng刻两毙”,第三声。
2.标出下列各句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二读:读出故事情境。
这是一篇小说,你在读的时候,你就是屠户,你就是狼,要把那种情境读出来。老师读一段你们听。
(师范读)屠惧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指导朗读:
第一段,读出环境遭遇的险恶。
第二段:读出两狼紧逼的危机。
第三段:读出人狼对峙的紧张。
第四段:读出屠户杀狼的勇敢。
第五段:读出人对狼的嘲笑。
三读:读懂故事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读懂这篇小说的意思。
译读课文。学生自读自译。
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学生再大声读课文。
三、讲述故事:条理清晰理情节
1.请一位同学绘声绘色来给大家讲一讲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到位。
(学生讲故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
2. 梳理故事情节。
第一段:故事开端——遇狼。
第二段:故事发展——惧狼。
第三段:再次发展——御狼。
第四段:高潮结局——杀狼。
第五段:议论评价——笑狼。
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一个妙笔。光写故事不写寓意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深度。没有记叙,这个故事的议论就没有基础。
建议大家要读出一种深思感叹的语气,因为这个故事里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读出沉思的语气。“狼亦黠矣”,———读———感叹的意味还要浓一点。
3. 再次朗读课文。
四、配图品论:自选角度话形象。
1. 请同学们根据故事情节,为这篇小说配上一组插画,并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小组合作,创作插画。课堂展示,说明理由。)
2.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品评小说中的形象,体会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学生讨论交流)
狼:贪婪、狡诈、凶残
屠户:机智、勇敢、果断、机警
用意:嘲笑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狡诈,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3. 这个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恶势力终会自取灭亡。
五、背读扩展:《狼》的故事我改编。
1.要求学生背诵故事的高潮部分:第四段。
2.将本文改写成课本剧。
3.扩展阅读:《狼》三则之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