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综合复习题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综合复习题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2 17:5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15上·广东深圳·七年级阶段练习)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2.(2021上·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结果
孙刘联军—曹操 5万—20万(号称80万) 曹操战败,退回北方
A.导致了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B.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2022上·广东阳江·七年级统考期末)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2023上·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期末)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下列与此有关的组合是( )
A.望梅止渴——曹操 B.三顾茅庐——诸葛亮
C.中流击楫——祖逖 D.东山再起——谢安
5.(2022·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6.(2021上·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哪一项?( )
史实 推论
A 光武中兴 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王与马共天下 反映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
C 八王之乱 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
D 黄巾起义 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瓦解
A.A B.B C.C D.D
7.(2016·云南曲靖·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8.(2023上·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期末)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垓下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2023上·山东泰安·六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古代有众多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之处是( )
A.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发生在东汉末年
C.曹操为统一全国发动 D.都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10.(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1.(2020上·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 B.外交频繁 C.经济繁荣 D.社会动荡
12.(2019·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孝文帝改革
13.(2023上·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期末)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以下属于他的成就的是( )
A.发明了地动仪 B.发明和推广了活字印刷术
C.改进了造纸术 D.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14.(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15.(2022·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16.(2019·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17.(2023上·贵州铜仁·七年级校考期末)洛阳白马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密切关系( )
A.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B.佛教的传播 C.基督教的传播 D.伊斯兰教的传播
二、综合题
18.(2023下·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商鞅)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魏书记载:皇帝(孝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他的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事件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9.(2023上·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二写出商鞅变法的两条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20.(2022上·宁夏石嘴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发展篇)
材料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的措施?(至少写出三点)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材料三中“皇帝”指谁?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他改革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21.(2020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变往、交融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 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七年级历史上册69页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七年级历史上册91页
材料三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95页
(1)材料一横线上是哪位历史人物?他所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北方人民迁到南方对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
(3)材料三中“他”是哪位皇帝?除了学习汉语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材料三中的改革措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2.(2023上·宁夏吴忠·七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迁都后,用王肃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迁都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在吴国称帝,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选D。
2.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C正确;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结果导致了州牧割据,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奠定基础,排除B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而西晋完成全国统一是指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D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一次大战,通过此战,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其抗衡的赵国,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祖逖流亡江南,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令其自行招募军队,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100多家,于313年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这就是“中流击楫”这一典故的由来,C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B项;谢安是东晋中期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东晋初年的历史人物。且“东山再起”这一典故说的是谢安结束隐居生活,去朝廷里担任大官,与北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D项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得西晋走向衰落,C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详解】根据题干的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获得开发”“最主要原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B项说法正确,A项也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和D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8.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项羽与秦军之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垓下之战发生在项羽与刘邦之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排除B项;淝水之战不是曹操为统一全国发动的,排除C项;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快速统一南方的设想,转而专心经营北方,促进了北方的恢复与发展,对于南方而言,此战为南方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文明,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不是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边疆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很广泛,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D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他迁都洛阳,实行改革,采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联系课本,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3.D
【详解】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还擅长机械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D项正确;A项是张衡,排除A项;B项是毕昇,排除B项;C项是蔡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表明范围广泛,各方面的内容都有,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B符合题意;《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详解】河南名胜古迹洛阳白马寺的形成与佛教的传播有关。东汉明帝时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东汉明帝时在河南洛阳修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修建也与佛教相关,B项正确;道教与“云冈石窟”等无关,排除A项;基督教的传播与“云冈石窟”等无关,排除C项;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云冈石窟”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说汉语(说汉话)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汉姓或改鲜卑姓为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北魏强大起来。
【详解】(1)事件:据材料一“商君(商鞅)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建立县制、编定户口,实行连坐等措施。
作用:据材料二“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据材料二“皇帝(孝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他的命令,免去他的官职”和改汉姓的表格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3)影响: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北魏强大起来。
19.(1)生产工具:铁制工具;生产方式:牛耕。
(2)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作用: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主要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4)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总结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积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
【详解】(1)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一“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工具:铁制工具;
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一“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牛耕。
(2)措施:根据材料二“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可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统一度量衡;根据材料三“废井田阡陌”可得出措施:废除井田制;根据材料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可得出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材料三“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可得出措施: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原因:根据材料三“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得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的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等。
(4)因素:根据材料一反映的铁制工具和牛耕、材料二反映的商鞅变法、材料三反映的江南经济开放,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总结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积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
20.(1)铁器牛耕。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等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作用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的“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皇帝”指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根据材料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以归纳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也是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综合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社会环境等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1.(1)张骞,长安
(2)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北魏)孝文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4)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丝绸之路的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张骞所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民迁到南方,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材料中“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改革除了学习汉语外,其他措施包括下令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隋唐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22.(1)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迁都后,用王肃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迁都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2)根据所学知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