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碱金属元素、卤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一、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2.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随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3.与水反应:
碱金属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逐渐增强。
自主探究:
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部门,对时间的要求就高得多。它们要求时间要准到千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为了适应这些高精度的要求,人们制造出了一系列精密的计时器具,铯钟就是其中的一种。铯钟又叫“铯原子钟”。
铯属于第6周期的碱金属元素,推测金属铯与水反应的现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判断CsOH的碱性强弱。
二、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 。
2.卤素的存在: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 个电子,自然界中不存在 态的卤素单质。
3.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用途:
在牙膏中添加 可降低患蛀牙的概率,具有强氧化性的氯气可用于自来水和泳池 ,碘酒在医疗中用于伤口的消毒等。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将氯水加入NaBr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 ;
(2)将氯水加入KI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 ;
(3)将溴水加入KI溶液中,反应方程式为 。
则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
自主探究: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科学家科森得到了砹。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
(2)与H2化合能力:At2________I2
(3)预测砹单质的氧化性比碘单质的氧化性______(填“弱”或“强”)。
(4)砹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____个电子。
【合作探究】
一、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表示碱金属元素)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
②与O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更加复杂,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Na与O2反应还可以生成 Na2O2,而K与O2反应能够生成KO2等。
③与H2O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与H2O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与Cs遇水发生剧烈爆炸。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即碱性:LiOH探究思考:
1.碱金属钫(Fr)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重要的元素。试推测Fr的原子半径比铯大还是小?FrOH是强碱还是弱碱?钫能否与水反应?
2.烟花的颜色是由于不同金属灼烧,发生焰色反应颜色不同造成的。 碱金属灼烧时火焰呈现特殊颜色。
(1)Li在空气中加热时的产物是什么?
(2)碳酸铯受热能分解吗?
(3)根据钠、钾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测氯化铯和碳酸铯能溶于水吗?
典型例题:
【典例】下列各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Na可以从Li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锂
C.熔、沸点:Li>Na>K
D.碱性:LiOH<NaOH<KOH
【母题追问】(1)锂、钠、钾、铷、铯各1 g分别与足量的水反应,其中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______。
(2)锂、钠、钾、铷、铯各1 g分别与足量的水反应,相同条件下,放出氢气的体积最大的是______。
二、卤族元素
卤素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X代表卤族元素):
单质X2
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除氟外)都为强酸。
(2)递变性(X表示卤族元素)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卤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①
②与H2反应越来越难,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即:稳定性:HF>HCl>HBr>HI;还原性:HF<HCl<HBr<HI。
③卤素单质与变价金属(如Fe)反应时,F2、Cl2、Br2生成高价卤化物(如FeX3),而I2只能生成低价卤化物(如FeI2)。
④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即酸性:HClO4>HBrO4>HIO4,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酸。
探究思考:
1.试比较F、Cl、Br、I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据此,能否判断F、Cl、Br、I非金属性的强弱?
2.氯气能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F2比Cl2活泼,F2能否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
3.1826年,法国的一位青年波拉德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里通氯气,这时,就得到紫黑色的固体——碘晶体。他发现在提取后的母液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详细地进行研究后证明,这深褐色的液体,是一种人们还未发现的新元素。
(1)写出波拉德获得溴、碘单质的离子方程式。
(2)比较Cl-、Br-、I-的还原性强弱,并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典型例题:
【典例】下列对卤素的说法不符合递变规律的是( )
A.F2、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C.F-、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D.卤素单质按F2、Cl2、Br2、I2的顺序颜色变浅,密度增大
深化思考:
(1)按HF、HCl、HBr、HI的酸性如何变化?
(2)碘单质有什么特殊性质?
【课堂测评】
1.可能存在的第119号未知元素,属于第ⅠA族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相似性,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
A.“类钫”原子半径大于铯
B.“类钫”与O2加热反应只能生成一种氧化物
C.“类钫”在化合物中显+1价
D.“类钫”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剧烈
2.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酸性:HFO4>HClO4 B.最外层电子数:Br>I
C.密度:Cl2>Br2 D.热稳定性:HBr>HI
3.如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4.已知钡的金属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则下列变化中可能实现的是( )
A.钡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B.钡可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
C.钡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D.在溶液中Ba2+可氧化金属锌,生成Zn2+
5.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检验钠和钾:分别取小粒投入含酚酞的水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检验氯化钠、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分别滴加溴水,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颜色
C.除去氯化钾中的少量碘化钾:溶于水,并通入足量氯气,加热蒸干
D.证明钾比钠活泼:向氯化钠水溶液中加入一小粒钾,观察现象
6.(1)卤素(除砹外)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2)下列两个元素族,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碱金属 B.卤素
(3)下列反应中,更剧烈的是______(填序号)。
A.钠与水反应 B.钾与水反应
(4)在稳定存在的碱金属元素(除钫外)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出此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下列溶液分装两试管,再分别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少量四氯化碳,用力振荡、静置后,四氯化碳层显紫红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溴化钠溶液 B.碘化钾溶液
(6)卤族元素中,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写出向KI溶液中通入Cl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碱金属元素
1.银白色 较小 增大 降低
2.(1)1 (2)增多 增大
3.金属性
自主探究:提示:金属铯与水能剧烈反应,甚至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的方程式为2Cs+2H2O===2CsOH+H2↑,CsOH属于强碱。
二、卤族元素
1.氟(F)、氯(Cl)、溴(Br)、碘(I)、砹(At)
2.1 游离
3.氟化钠 杀菌消毒
4.(1) Cl2+2NaBr===2NaCl+Br2
(2) Cl2+2KI===2KCl+I2
(3) Br2+2KI===2KBr+I2 Cl2>Br2>I2
自主探究:提示:(1)第七周期ⅦA族 (2)< (3)弱 (4)7
【合作探究】
一、碱金属元素
探究思考:
1.提示:Fr的原子半径比铯大;FrOH是强碱;钫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反应剧烈而发生爆炸。
2.(1)提示:Li2O。
(2)提示:碱金属的碳酸盐很稳定,受热难分解。
(3)提示:能。碱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相似性,依据NaCl(KCl)、Na2CO3(K2CO3)易溶于水推测CsCl、Cs2CO3也是易溶于水的。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选B。锂的活泼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A正确;Na不能置换出LiCl溶液中的Li,而是先与H2O反应,B错误;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熔、沸点逐渐降低,C正确;碱性:LiOH<NaOH<KOH,D正确。
【母题追问】(1)提示:铯。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金属性依次增强,故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Cs。
(2)提示:锂。等质量的碱金属与足量的水反应,摩尔质量越小与水反应放出H2越多,锂放出H2最多。
二、卤族元素
探究思考:
1.提示:能。稳定性HF>HCl>HBr>HI;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即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F>Cl>Br>I。
2.提示:不能;F2能与NaBr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F和O2,不能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
3.(1)提示:Cl2+2Br-===Br2+2Cl-,Cl2+2I-===I2+2Cl-。
(2)提示:Cl-、Br-、I-的还原性:Cl-<Br-<I-。按Cl-、Br-、I-顺序,离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故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典型例题:
【典例】【解析】选D。从F→I,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按F2、Cl2、Br2、I2的顺序颜色变深,密度也增大。
深化思考:(1)提示:按HF、HCl、HBr、HI的酸性逐渐增强。
(2)提示:淀粉遇碘变蓝。
【课堂测评】
1.【解析】选B。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A正确;“类钫”与O2反应的产物比O2与钠反应的产物更加复杂,B错误;“类钫”位于第ⅠA 族,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1价,C正确;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和水反应的激烈程度增加,D正确。
2.【解析】选D。氟元素无正价,无最高价含氧酸,A错误;卤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B错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卤族元素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错误,D正确。
3.【解析】选C。由图可知,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的性质呈增大趋势,而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4.【解析】选B。由于钡可以与水反应,所以钡和钠一样并不能置换出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5.【解析】选C。钠、钾与水反应都生成强碱,使溶液呈红色,A错误;NaCl、KBr与溴水均不反应,故无法区别,B错误;钾与NaCl溶液中的H2O反应,而不可能置换出钠,D错误。
6.【解析】(1)卤素中碘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弱,氢化物最不稳定的是HI;
(2)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降低,卤素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3)钾比钠活泼,与水反应更剧烈;
(4)在稳定存在的碱金属元素中,碱性最强的是CsOH,Cs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s+2H2O===2OH-+2Cs++H2↑;
(5)氯水与NaBr、KI溶液分别生成Br2、I2,而二者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为橙色、紫红色;
(6)卤族元素中,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的是HF,Cl2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
2I-===I2+2Cl-。
答案:(1)HI (2)B (3)B (4)CsOH 2Cs+2H2O===2OH-+2Cs++H2↑ (5)B
(6)HF Cl2+2I-===2Cl-+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