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6: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
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节选自阿累《一面》
您怒发冲冠,反映着对这现实的不满;你双目炯然,窥视着这社会的黑暗;你唇舌紧闭,控诉着这人间的淡漠。你的眉总是那么地浓黑,凝聚着你内心的热血。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你期望用你的热血洒出希望,拯救民族兴亡。双颊之间的消瘦是你瘦骨嶙峋的体现,我能看出你对这个社会的忧虑与控诉。你总是冷眼地看这个世界,你的目光有时像一把利剑,尖锐地刺痛黑暗的心脏,让世人既敬仰又畏惧。你总是一袭长袍,乍一看,似乎是对封建的留恋,其实是你对现实的另一种批判。你就是这样的,独特而鲜明。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记” 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念” 思念,怀念,悼念。
指出本文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 旧时对人的尊称,不分男女
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南昌人。出身贫民,好学上进。就读的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被大家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杨荫榆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刘和珍组织学生奋力彻夜护校。 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的大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三·一八惨案
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
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
全国学联挽联
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
周作人挽刘和珍
杨德群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
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
手法。
学习目标
3、第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2、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
交代写作缘起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结构
(1—2):
介绍写作缘由
(为什么写)
(3—5):
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
(记念主体)
(6—7):
总结教训,指明意义
介绍写作缘由
交代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
概写遇难经过
叙述遇难细节
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节,找出相关语句说明作者
为什么要写这篇纪念文章?
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
——悲痛悼念,纪念死者
记念的缘由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①所住的并非人间
②长歌当哭,痛定之后
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的人间
警告反动派,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来偿。
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愧疚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
对敌人:无比愤怒 对烈士:无限崇敬
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节,找出相关语句说明作者
为什么要写这篇纪念文章?
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
——悲痛悼念,纪念死者
记念的缘由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揭露罪行,改变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痛斥反动,颂扬猛士
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警醒庸人
问题:在作者的写作缘由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他们对
烈士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记念的缘由
程君等人
真的猛士
所谓的
学者文人
反动势力
庸人
仅使留下淡
红的血色和
微漠的悲哀
悼念、悲痛、怀念
阴险、诬蔑
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愤批庸人麻木
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问题:作者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刘和珍是一
个怎样的人?
记念的主体
预定《莽原》
“风潮”领袖
虑及母校
府门喋血
难中救助
追求进步(毅然)
敢于反抗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从容善良
★刘和珍: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事 迹
详写府门喋血:
请愿
中弹
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
记念的主体
问题:作者是如何反驳“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
暴徒”!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的?
欣然前往
从背部入
张杨救助,被击
死掉
详写府门喋血: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
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
救助的精神。
驳“受人利用”一说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驳“暴徒”一说
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温和”: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1、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品格
2、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
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
4、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记念的主体
记念的主体
赏析语句: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的统治者。
作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
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然而”一
转,指出段政府这一次坏到连作者都怀疑
了,可见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程度,真是阴
险狠毒之极。
记念的主体
赏析语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概括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已使”“尤使”,层层递进,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记念的主体
赏析语句: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前文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上文“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赏析语句: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屠刀+钳口术,实行高压统治)
反复、对偶。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识和殷切期望
记念的主体
赏析语句: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
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
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
血痕抹杀了。”
记念的主体
“从容地转辗”:写她们临难不惧。
“文明人”:反语,指帝国主义者,揭露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进行野蛮、残酷的屠杀。
“伟大”:“赞颂”说/“反语”说
“伟绩”“武功”:反语,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抹杀”:高度赞颂她们敢于斗争的精神,强烈谴责反动派的残暴。
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控诉反动政府的卑劣凶残,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教训和意义
问题: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运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喻体:煤的形成 本体:人类历史
大量的木材(条件) 付出巨大的代价
只是一小块(结果) 历史只前进一小步
比喻
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
问题:找出课文中与陶潜诗呼应的句子,并指出作者引用该诗的用意?
教训和意义
①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够了”
②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遁,
托体同山阿。
烈士的革命精神通青山永存,“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既然有了血痕……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问题: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这一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教训和意义
问题: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开头一部分中哪一句话相呼应?“此”指什么?
教训和意义
——“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此”的内容包括:
对进步青年的崇敬;
对执政府的愤怒;
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对社会未来的希望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总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