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2 17: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与弊端,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国外
国内
联合起来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对苏俄的战争,为了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
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
当战争胜利后,这种政策依旧在持续······
根据材料,分析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
苏俄粮食产量
苏俄粮食征购量
材料三: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材料四: 1921年,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喊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①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离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实际
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俄,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农业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2.内容:
①用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
强制性计划经济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④实行按劳取酬
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实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比喻:用脚代表生产力;用鞋子代表生产关系。
分析:苏俄落后的生产力
决定了其无法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
生产力,才能逐步完成向
社会主义的过渡。
小脚
大鞋子
如何发展生产力?
允许企业私有;实行自由贸易
有限的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确立与生产力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
问题思考: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里?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退一步: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体系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它们来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影响: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欣慰的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柱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解说
①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②标志着找到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③对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定政策从国情出发;注重市场机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调动人们的建设的积极性。
4.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列宁逝世
列宁与斯大林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
材料一:此时的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材料三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苏联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
问题思考:斯大林接手的苏联,面临哪些问题?
1.背景
相关史事: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建设的举措:
3.成果
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后,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PPSH -41冲锋枪
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T-34型坦克,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莫斯科地铁站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特点、评价?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材料一:
材料二: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点: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评价: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目标导学三·农业集体化
2.背景
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1.含义
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类似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3.目的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4.实质
实质:农民的土地及生产资料由私有变公有(生产关系调整)
5.措施
①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②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苏联消灭富农运动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全盘集体化”决议,为了完成运动指标,各地都出现了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苏联集体农庄建设》
1.积极: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为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消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6.影响
材料三: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苏联民间笑话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这笑话说明什么
苏联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土地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消灭了剥削阶级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1.确立
目标导学四·苏联模式
根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有何特征?
2.特征
我命令你们今天每人造12个螺丝!
厂长:斯大林
材料一: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自《相关史事》
工人们
Yes! Sir!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在世界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 ——《大国崛起》
苏联模式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经济上: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3.评价
材料一: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器。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评价(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之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3)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弊端: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调节,农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权利集中,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民主监督。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人数
30-50年代 1937-1938年 占比
因政治犯罪被判刑 约380万 130-150万 约35%
被处死的政治犯 78.6万 69.1万 约88%
1934年1月1日至1947年12月31日死于集中营的犯人总共96.21万人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苏俄(联)经济建设探索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政治方面:①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方面:①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要协调均衡发展;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④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⑤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
4.启示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A
2.英国作家威尔斯在与斯大林谈话中说:“列宁当年曾说过要学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列宁所主张的“向资本家学习”的方式是( )
A.扩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生产活力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的特殊政策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