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16: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文言虚词概述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如“不、无”)。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了解并识记重要虚词的基本用法(词性和功能)。
根据语境,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译 / 不译
判断、被动、省略、固定、倒装
主谓、宾前、定后、状后
翻译题:采分点之一
断句题:断句的标志词
词语题:课内推断课外
主观题
选择题
1.分清虚实(实词虚化/借用→虚词)
3.注意特殊(兼词、复音虚词、虚词连用)
4.重视语境(根据语境确定用法)
2.归纳积累(18个虚词的重点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兼词
人称 / 指示 / 疑问
程度 / 范围 / 时间 / 语气 / 频率 / 谦敬
引主动者 / 被动 / 引出具、方、象、因、时、所
并、递、选、承、转、因、假、修
结构 / 语气 / 音节
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诸、焉、盍
副词
程度 / 范围 / 时间 / 语气 / 频率 / 谦敬
1. 程度: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很,非常,特别)
2. 范围:举世皆浊我独清(全,都,共)
3. 时间: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以前)
4. 语气: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没有)
5. 频率: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 谦敬: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私下)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对象 替,给
② 表示原因,目的 因为,为了,因此
③ 表示被动 (常和“所”搭配) 被
虚词“为”
虚词“而”
虚词的7大推断技法
虚词推断技法
1. 标志识别法
2. 代入检验法
3. 句意分析法
4. 对称分析法
5. 句位分析法
6. 语法切入法
7. 词性界定法
1. 标志识别法: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3.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
5. 句位分析法:句中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2. 代入检验法:熟悉代入陌生
4. 对称分析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
6. 语法切入法:句子成分→词语词性用法
7. 词性界定法:语境→实词 or 虚词
1. 标志识别法: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判断 “者”“也”“乃”“为”
被动 “见”“于”“为(为…所)”
宾前 “之”“是”
1. 标志识别法: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判断 “者”“也”“乃”“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蔺》
1. 标志识别法: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被动 “见”“于”“为(为…所)”
相如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君幸于赵王《廉蔺》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茅屋为秋风所破
1. 标志识别法: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宾前 “之”“是”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2. 代入检验法:熟悉代入陌生
“不与市中儿嬉敖”《詹鼎传》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3.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于此”= 在这里
4. 对称分析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因 = 乘 = 趁着;利 = 便 = 有利的形势
5. 句位分析法:句中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其 句首 代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反问/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句中 动+其(代) 秦王恐其破璧《廉蔺》
名/代+其(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6. 语法切入法:句子成分→词语词性用法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为(动词)=是,为(语气助词)
6. 语法切入法:句子成分→词语词性用法
(定)+主+[状]+谓+〈补〉+(定)+宾
(神通广大的)佛祖[用戒尺]打了〈三下〉(孙悟空的)头。





动形




动形
7. 词性界定法:语境→实词 or 虚词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①何?”
子曰:“君子居之②,何陋之③有?”《论语》
②代词,那里;①③助词,不译。
推断技法
1. 标志识别法
2. 代入检验法
3. 句意分析法
4. 对称分析法
5. 句位分析法
6. 语法切入法
7. 词性界定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