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4.22《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4.22《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3: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犹太人,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给下列红色的字词注音。 金属铱 yī
潮汐 xī
硅 guī
趋势 qū
衍射 yǎn
追溯 sù《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斯石英的成因与性质的解说来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陨石的撞击。本文主旨: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验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 出来吗?撞击说火山说观点撞击说火山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作者赞成哪种观点?有论据验证的理论: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3)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
有事实依据:
(1)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2)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斯石英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无说服力,赞成撞击说么?
阅读短文第二段,其中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可能”、“也许”都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不可能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答:这句话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是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阅读7-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语言品味1.即非常纯的沙子。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2.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第13自然段中的“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是一种猜测、揣度的语气,“肯定”是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内容等方面比较)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顺序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说明方法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说明角度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说明语言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说明内容(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
(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