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北京的春节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近《北京的春节》,看一看当地的人民是如何过春节的?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作者简介
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难点)
学习目标
我会写
醋
饺
拌
擦
眨
宵
燃
戚
贩
摊
轿
骆
驼
旦
浒
字词学习
大蒜 陈醋 饺子 摆摊 拌菜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 驼 恰好
suàn
cù
jiǎo
tān
bàn
zhǎ
xiāo
rán
fàn
bǐ
hè
jiào
luò tuo
qià
铺
pū (铺路)
pù (店铺)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
读一读:姥姥店铺( pù )门前正在铺( pū )路,我们只能绕路前往。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多音字
第一部分(1-7):介绍北京春节前的准备和景象。
第二部分(8):描绘除夕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9-11):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人们过年的活动。
第四部分(12-13):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第五部分(14):写正月十五春节结束,人们投入新的生活,新的工作。
课文写了些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老规矩”说明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
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腊月初旬
腊八
除夕
小年
元旦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时间 风俗 详略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们:买杂拌儿、爆
竹以及各种玩意儿.
大人们:预备过年吃
的、喝的、用的
腊月初九到二十二
春节的“彩排”(鞭炮响
起来,吃糖)
扫房、备年货
详
略
详
略
春节
详细描写
除夕
初一
小年
元宵节
腊八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热闹、繁忙
街上、胡同里是怎样的光景?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孩子们
零七八碎儿
文中具体指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小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详略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风俗
除夕
全城休息、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贩摆摊
详
悬灯结彩、燃放花炮、吃元宵
店铺开张
详
详
略
略
春节结束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喜庆热闹
团圆氛围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① 光景:在文中指初一的情景。
② 截然不同: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元旦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地各做各的事。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元
宵
“又”说明元宵节之前已经有了高潮:除夕、正月初一。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
排比句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有什么特点?
除夕:喜庆、团圆。
初一:悠闲、快乐。
十五:红火、美丽。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残灯
末庙
春节结束了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庙会的最后一天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板书设计
开始:忙碌
高潮:热闹
结束:留恋
除夕:喜庆、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惬意
元宵:红火、欢乐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