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鲁教版1.4《蝈蝈与蛐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鲁教版1.4《蝈蝈与蛐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6 16:2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蝈蝈与蛐蛐 浪漫主义诗人 十四行诗 济慈 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让我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美的赞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到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难点  1、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 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1、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课文讲解 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赞美自然。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  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3、《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4、《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5、《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特点?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点明主旨)生机勃勃的盛夏
(动景) 大地的诗歌呀,
从来没有停息
(再次点明主旨)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
(静景)前后呼应夏冬两幅画面叠 印在一起 联想课堂小结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哦,孤独
济慈
  哦,孤独!假若我和你必需同住,可别在这层叠的一片灰色建筑里,让我们爬上山,到大自然的观测台去,从那里——山谷、晶亮的河,锦簇的草坡看来只是一柞;让我守着你。拓展阅读  在枝叶荫蔽下,看跳纵的鹿糜把指顶花蛊里的蜜蜂惊吓。不过,虽然我喜欢和你赏玩 这些景色,我的心灵更乐于和纯洁的心灵(她的言语是优美情思的表象)亲切会谈;因为我相信,人的至高的乐趣是一对心灵避入你的港湾。 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拉起来,
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美丽的姑娘到牧场上会情人。 燃烧在心中的苹果,
闪出矢车菊的光色。我拉起手风琴,
歌唱那双蓝色的眼睛。
闪动在湖中的缕缕波纹不是霞光,
那是山坡后面你那绣花的围巾。
拉起来,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让美丽的姑娘能听出情人的喉音。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