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5-07 09:31:58

文档简介

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014·海南高考·T15、2014·安徽高考·T6、2014·广东高考·T27、2014·浙江高考·T31、2014·四川高考·T8、2013福建 2012全国新课标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2014·江苏高考·T11、2014·重庆高考·T6、2014·重庆高考·T7、2013全国大纲、四川、安徽 2012山东、浙江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2013福建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014·海南高考·T12、2014·海南高考·T14、2014·安徽高考·T3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1、2012海南、安徽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2012江苏、天津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稳态与调节是高考四大命题点之一,命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下丘脑—垂体—相关内分泌腺”的负反馈调节。(2)血糖、水、体温的调节。(3)反射弧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综合分析。(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其关系。(5)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相关实验分析。试题大多以实验数据、图表、曲线为命题背景,结合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实际等新情境进行考查。21·世纪*教育网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知识点虽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考点集中在:动物生理方面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及迁移能力。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是考查重点。从考查形式看,多为综合设计题型,如针对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兴奋传递的方向等问题。动物激素调节从考查形式看该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会与神经调节等内容结合以简答形式进行考查,或以生活中的病例相联系,考查对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的理解。从命题趋势上看,本知识点容易以实验题形式出现,以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本专题在考纲中要求较高。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每个调节过程的脉络,搞清楚每部分内容的联系。该部分内容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应特别注意加强记忆,避免在做题或考试中“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丢分。动物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每年都考,也是容易失分的知识点,复习中要特别给与关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教材中虽没有,但却是二级考点,要特别注意。复习时,首先要掌握理论基础,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理清调节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构建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递过程模型,直观理解考点;图解法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列表比较法理解各种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作用;构建模型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结合实验或实例分析激素的功能。
1.从考查内容上看,对反射与反射弧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考查最为突出,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激素的生理作用是命题高频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常联系具体反射活动,以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为落脚点,对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进行命题,也会以实验分析与探究形式进行考查;通过激素调节多结合人体健康及相关病例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验探究形式考查激素生理作用及应用。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仍会对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考查经常与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相联系,以实验分析与探究的形式出现,极可能将其与人脑高级功能相联系进行综合命题考查;会趋向以图表曲线为知识载体考查血糖平衡、水平衡调节,以实验探究形式对激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命题考查。
【基础知识考查点】
1.反射弧的概念、完整性的相关实验。
2.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特点、形式、相关实验设计;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形式、特点、方向、相关实验设计。
3.动物激素调节概念、激素种类、作用、相关的实验设计。
4.激素间的作用,激素分泌量的关系(激素分泌的调节),甲状腺等一些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式。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区分。
6.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相关症状,以调节为基础的相关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
7.下丘脑在神经、神经体液调节中的作用。
8.人的高级神经调节与低级神经调节的关系。
【析考题·明考向】
1.(2014·海南高考·T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2.(2014·江苏高考·T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2013?四川高考?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4.(2013·浙江高考·T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
(mmol·L-1)
细胞外浓度
(mmol·L-1)
K+
Na+
140.0
18.0
3.0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5.(2014·安徽高考·T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6. (2014·海南高考·T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7.(2012·天津高考·T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8.(2013·江苏高考·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9.(2014·广东高考·T27)(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图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D[来源:]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 024
3
3.6
17
20.2
>1 024
3
3.6
61
72.6
合计
84
100
84
100
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
10.(2014·浙江高考·T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21教育网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10.(2014·四川高考·T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2-1-c-n-j-y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11. (2014·重庆高考·T7)
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
类型
刺激
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
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强度

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12. (2013?福建高考?T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
液浓度
/g·L-1
脑组织
铅含量
/g·gprot-1
AChE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
水域时间
/s

0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1
0.57
1.08
26.9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www.21-cn-jy.com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13.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14.(2014·安徽高考·T3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下面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2·1·c·n·j·y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
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15. (9分)(2013·江苏高考·T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16. (2012·福建高考·T26)回答下列Ⅱ题。
Ⅱ.双酚A是一种化工原料,对动物生殖机能有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双酚A对中国林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的影响”实验。主要过程是:将性成熟雄蛙分组,实验组置于含双酚A的水体饲养,同时作空白对照。一定时间后检测雄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并对精巢进行制片镜检。结果显示,实验组芳香化酶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且精子发育异常。请回答:
(1)已知芳香化酶能促进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性激素。据此推测双酚A进入雄蛙体内后,使其体内雌性激素水平    ,从而导致精子发育异常。为比较双酚A和雌性激素对精巢机能的影响,可另设置一水体中含    的实验组。
(2)对精巢镜检时,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   的形态和数目,以区分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并统计精子发育异常比例。21世纪教育网
(3)林蛙体内雌性激素分泌后经    运输到靶细胞,与靶细胞的    结合产生调节作用。
17. (2012·江苏高考·T29)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    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    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    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       ,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18.(2012·山东高考·T25)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免疫。
19.(2012·广东高考·T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      ,促使其分泌      ,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   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人体完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兴奋传到b上某一点时此处膜电位会变成外正内负
B.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穿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C.兴奋在结构b和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一定相同
D.当膝跳反射进行时兴奋在d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21*cnjy*com
A.a点时,K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3.(2015届河北省衡水市高三下学期三月点睛金榜大联考(六)生物试卷)下图为神经细胞在恢复静息状态过程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过程,据图回答不正确的是
A.根据图示可确定上方为细胞外,下方为细胞内
B.图示Na+和K+出进细胞为主动运输过程
C.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D.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Na+ 外流
4.(2015届四川省广安市高三二诊生物试卷)下图为某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其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DC细胞摄取抗原物质属于胞吞作用,吸收Ca2+等离子属于主动运输
B.T细胞其膜上的受体与DC细胞分泌的特定物质结合后,才能出现免疫效应
C.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必然导致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体外增殖再输入该患者体内,可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5.(2015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来源:21cnj*y.co*m】
A.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血浆和淋巴
B.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内流
C.B处膜电位无变化,不能确定Gly属于抑制性递质
D.Gly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内流
6.(201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苦皮藤素IV和苦皮藤素V均对昆虫的突触有影响,能抑制并阻断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其中苦皮藤素IV通过增大细胞膜的膜电位,使细胞更不易兴奋,从而抑制肌肉收缩。研究人员将果蝇幼虫神经-肌肉标本分别置于图中所示A~F组不同溶液中,电剌激神经并在肌肉细胞处测定电位变化,记录数据并整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所用的生理溶液中必须应加入Na+、K+等无机盐离子
B.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苦皮藤素IV和V不同比例混用对EJPs的影响
C.依据图中实验结果可知苦皮藤素V可使苦皮藤素IV的作用效果减弱
D.苦皮藤素IV能抑制肌肉收缩的原因是它能抑制突触后膜Na+通道的开放
7.(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21cnjy.com
A.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胰岛B细胞受损
8.(2015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理综生物试卷)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 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B.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a和激素b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9.(2015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3月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科研人员研究重组胰高血糖样肽-l(rhGLP-l )对大鼠血糖浓度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前大鼠均饥饿12小时),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rhGLP -1具有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
B.rhGLP-1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浓度
C.从图甲可知,0-20minrhGLP-l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小于葡萄糖的促进作用
D.从图乙可知,0-20min时间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最高的为A组
10. (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机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11.([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浙江卷)生物)近年来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和分泌淋巴因子,在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性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调节性T细胞又可以分为CD4+、CD25+、Foxp3+等多种类型。下列对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直接产生多种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
B.调节性T细胞与T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C.给自身免疫病患者注射相应种类的调节性T细胞,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D.正常机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
12.(2014-2015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三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下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
②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④”过程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
④细胞a只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⑤其中“①”和“⑤”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⑥“②”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⑤⑥
13.(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3月统一考试(一模)生物试卷)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 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结果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14.(2015届山西省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图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面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图中+RNA有三方面功能
B.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假定肠道病毒基因+RNA含有10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60%。以病毒基因 +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共800个21·cn·jy·com
15.([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江苏卷)生物)最近某公司“问题”乙肝疫苗已紧急叫停并定点封存。该疫苗是将乙肝病毒的30个adw2HBsAg基因整合于酿酒酵母染色体中,重组后的酵母菌经逐级扩增后接种于发酵罐中,以甘油、甲醇为原料进行发酵,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最终获得乙肝病毒的衣壳蛋白,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肝病毒的30个adw2HBsAg基因成功表达后形成了完整的乙肝病毒
B.肝脏细胞是乙肝病毒特异性侵染的宿主细胞,所以借助细胞免疫即可彻底消灭入侵的乙肝病毒
C.注射乙肝疫苗后,当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代谢增强,分裂周期变短
D.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永久免疫
16.(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DNA疫苗是直接将控制合成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通过体外与质粒重组,再直接注射进入人体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疫苗。如图是某病毒DNA疫苗获取及预防传染病的机制示意图(A、B、C表示物质,甲、乙、丙表示细胞,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B.物质A通过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基质需穿过2层膜
C.图中注射重组质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B物质
D.丙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17.(201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3月一模生物试卷)为检验某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下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溶血素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
18.(2015届浙江省六校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卷)下列图解最合理的是
A.
B.
C.
D.
19.(2015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下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www-2-1-cnjy-com
A.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依次为A、C、B、D、E
B.图甲中B处,兴奋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
D.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20.(2015届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B.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C.该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D.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的受体是Na+通道蛋白
21.(201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三中高三下学期第5次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需要依赖的理论支持是______________。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
(3)请在右图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与_____离子的___________(填“外流”/“内流”)相关
(4)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
22.(2015届四川省广元市高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它还能传导兴奋,它的一些细胞分泌 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血糖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以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21*cnjy*com
①葡萄糖感受器接受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后,所产生的兴奋通过下丘脑及有关神经传到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时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受体接受到的信号分子是 。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叫做 调节。
③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④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着抗体1、抗体2等异常抗体,这些抗体是由 细胞合成分泌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抗体1、抗体2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⑤由图可知,仅仅由于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 ,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3.(2015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卷)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野马,中国是它的故乡。但在上世纪初,野马种群在中国绝迹。偷猎出国的野马,仅德国1890年偷猎的野马中,有三雄七雌共10匹野马成功繁衍。至今,全球圈养的一千多匹普氏野马基本上都是这10匹野马的后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为实施“野马还乡”计划,先后从多国引进多匹野马,在新疆等地繁育、野化、放归。
(1)目前新疆卡山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已发展到127匹。该准确数据是根据下列何种方法获得的( )
A、标志重捕法 B、普查法
C、样方法 D、以上方法均不行
(2)请在右图中,绘制出从1890年的10匹野马,到现在全球一千多匹普氏野马的繁衍过程中,其性别比例(雌/雄)的变化趋势。
(3)当牧草被啃食时,其根/茎叶比值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会提高,牧草的防卫反应也会加强,这表明生态系统有 功能;与此同时,食草动物也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普氏野马能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这表明牧草于食草动物发生了 。适当增加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
(4)普氏野马每天都要吃数十公斤的草料。下图表示其体内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请回答:
①幽门黏膜细胞分泌的胃泌素须先扩散到 后,再经血液的运输等才能到达作用部位,故①→②的传导速度比③的传导速度 。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为 调节。
②若幽门黏膜细胞发生病变,机体可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将其清除。
(5)普氏野马有66条染色体,比家马多2条,但普氏野马可以与家马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据此可判断,普氏野马与家马 (属于/不属于)同一物种。【版权所有:21教育】
24.(201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理综生物试卷)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图甲中肾素是肾小球某些细胞分泌的一种酶,能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刺激肾上腺合成并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通过图甲分析,临床上若病人大量失血导致血压下降,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含量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原因是 ,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 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
(2)正常人体内有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多肽类激素(瘦素),可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使体重减轻。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导致体重 ,此时血浆中瘦素含量最可能 (偏高/偏低/正常)。实验表明瘦素还能作用于下丘脑的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其作用过程如图乙。图中共有 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内外膜电位是 。
(3)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研究表明环境激素可沿着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有的环境激素可使精子DNA分子发生断裂和DNA片段丢失,使精子出现 (填变异类型),造成精子畸形率升高。
25.(2015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GnRH、LH、FSH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睾丸酮的含量在小于正常范围时GnRH的分泌量 。
(2)由图乙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a、b分别表示 信号分子。若该免疫细胞为T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 。
(3)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平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lu/mL)
FSH(mlu/mL)
睾丸酮(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0年
0 g/d
4.66
6.6
6.69
从表中说明吸食毒品最可能影响图甲中 (器官),使其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睾丸也受损,可将其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 ,则说明吸毒者的睾丸受损。
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两年高考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014·海南高考·T15、2014·安徽高考·T6、2014·广东高考·T27、2014·浙江高考·T31、2014·四川高考·T8、2013福建 2012全国新课标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2014·江苏高考·T11、2014·重庆高考·T6、2014·重庆高考·T7、2013全国大纲、四川、安徽 2012山东、浙江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2013福建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014·海南高考·T12、2014·海南高考·T14、2014·安徽高考·T3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1、2012海南、安徽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Ⅱ
2012江苏、天津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稳态与调节是高考四大命题点之一,命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下丘脑—垂体—相关内分泌腺”的负反馈调节。(2)血糖、水、体温的调节。(3)反射弧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综合分析。(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其关系。(5)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相关实验分析。试题大多以实验数据、图表、曲线为命题背景,结合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实际等新情境进行考查。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通过神经系统调节知识点虽所占篇幅不大,但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考点集中在:动物生理方面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及迁移能力。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是考查重点。从考查形式看,多为综合设计题型,如针对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进行实验设计,探究兴奋传递的方向等问题。动物激素调节从考查形式看该部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会与神经调节等内容结合以简答形式进行考查,或以生活中的病例相联系,考查对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的理解。从命题趋势上看,本知识点容易以实验题形式出现,以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本专题在考纲中要求较高。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每个调节过程的脉络,搞清楚每部分内容的联系。该部分内容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应特别注意加强记忆,避免在做题或考试中“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丢分。动物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每年都考,也是容易失分的知识点,复习中要特别给与关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教材中虽没有,但却是二级考点,要特别注意。复习时,首先要掌握理论基础,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理清调节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构建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递过程模型,直观理解考点;图解法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列表比较法理解各种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作用;构建模型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结合实验或实例分析激素的功能。
1.从考查内容上看,对反射与反射弧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考查最为突出,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激素的生理作用是命题高频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常联系具体反射活动,以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为落脚点,对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进行命题,也会以实验分析与探究形式进行考查;通过激素调节多结合人体健康及相关病例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验探究形式考查激素生理作用及应用。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仍会对兴奋的产生与传递考查经常与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及异常分析相联系,以实验分析与探究的形式出现,极可能将其与人脑高级功能相联系进行综合命题考查;会趋向以图表曲线为知识载体考查血糖平衡、水平衡调节,以实验探究形式对激素的生理作用进行命题考查。
【基础知识考查点】
1.反射弧的概念、完整性的相关实验。
2.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特点、形式、相关实验设计;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形式、特点、方向、相关实验设计。
3.动物激素调节概念、激素种类、作用、相关的实验设计。
4.激素间的作用,激素分泌量的关系(激素分泌的调节),甲状腺等一些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式。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区分。
6.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相关症状,以调节为基础的相关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
7.下丘脑在神经、神经体液调节中的作用。
8.人的高级神经调节与低级神经调节的关系。
【析考题·明考向】
1.(2014·海南高考·T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21世纪教育网
(2)图示信息:骨骼肌活动的反射过程、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2.(2014·江苏高考·T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神经元上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特点。
3.(2013?四川高考?T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www.21-cn-jy.com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2)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4.(2013·浙江高考·T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
细胞内浓度
(mmol·L-1)
细胞外浓度
(mmol·L-1)
K+
Na+
140.0
18.0
3.0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两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转运、扩散和易化扩散。
(2)每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
5.(2014·安徽高考·T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A项中是“铃声”,B项中是“味觉”,C项中是“新”,D项中是“铃声”和“食物”。
(2)关键知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反射弧的结构以及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
6. (2014·海南高考·T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A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隐含知识:分泌蛋白的合成。
7.(2012·天津高考·T3)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将该过程与更为熟悉的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联系在一起。
(2)明确M是一种激素,作用于某一器官促进该器官的激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8.(2013·江苏高考·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激素在发挥作用之前,需要和受体结合。
(2)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传导和神经递质形式传递,神经细胞上只能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9.(2014·广东高考·T27)(1)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所示。图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和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初次免疫[21世纪教育网][来源:]
再次免疫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 024
3
3.6
17
20.2
>1 024
3
3.6
61
72.6
合计
84
100
84
100
注:D为儿童血清经倍比稀释后检出抗体的最大稀释倍数。
【答案】
(1)c1、c2 神经递质 躯体感觉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2)98.8%
差异: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人体内抗体浓度显著提高。
原因:再次免疫时,抗原可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进而分泌更多的抗体。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反射过程、再次免疫特点及原因。
(2)图示信息:①题图呈现一个抬手动作完成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知识;②明确表格中的对照信息。
10.(2014·浙江高考·T31)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2·1·c·n·j·y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答案】
(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思路
预测
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


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思维流程:实验材料为捣毁脑的蛙,通过四组实验来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2014·四川高考·T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www-2-1-cnjy-com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2-1-c-n-j-y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该图表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其中a为传入神经,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c点为神经中枢中的突触。
(2)关键知识:兴奋的传导和突触传递、神经-体液调节、水平衡、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
11. (2014·重庆高考·T7)
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
类型
刺激
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
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强度

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1*cnjy*com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答案】
Ⅱ.(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解题指南】(1)图表信息:Ⅱ.不同刺激产生不同感觉;同种刺激的强度不同,导致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
(2)关键知识:Ⅱ.静息电位的产生及兴奋的传导。
12. (2013?福建高考?T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
液浓度
/g·L-1
脑组织
铅含量
/g·gprot-1
AChE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
水域时间
/s

0
0.18
1.56
22.7

0.05
0.29
1.37
23.1

1
0.57
1.08
26.9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3)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脑组织铅的含量越高,AChE活性越低,ACh水解速度越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越弱。
(4)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通过重复训练以强化神经元突触之间的联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抓住以下几点:
(1)结合题干及表格数据,提取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因变量的判定指标。
(2)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作用途径:突触前膜释放—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接收—发挥作用—酶解。
13.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渗透压”“正常小鼠”“排出体外”。
(2)关键知识:影响血浆渗透压平衡及细胞外液pH变化的因素。
14.(2014·安徽高考·T3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下面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
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21教育网
【答案】
(1)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如图所示:
(4)抗原 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感受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自身免疫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
(1)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根据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原则之一——等量原则,且动物细胞要维持其正常的形态结构,故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为了突出实验结果,应该在血糖浓度稍低时进行实验。21·cn·jy·com
(3)绘图时要注意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相应的数值,血糖浓度的变化描点连线,再依据血糖浓度的变化绘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趋势。
(4)由于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抗原,所以会被当作攻击对象。由于基因表达载体要导入大肠杆菌细胞,用Ca2+处理细胞,得到容易导入的感受态大肠杆菌。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验证实验的对照:实验组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对照组一定是等量生理盐水。
(2)关键知识: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参与,其中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抗体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并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使血糖浓度升高,引起Ⅰ型糖尿病。【来源:21cnj*y.co*m】
15. (9分)(2013·江苏高考·T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答案】
(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2)高糖早餐 大量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④
(5)之后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使血糖浓度降低之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②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正常的血糖浓度是机体维持稳态的必要条件之一,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机体不适。
(2)明确血糖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体液调节中起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6. (2012·福建高考·T26)回答下列Ⅱ题。
Ⅱ.双酚A是一种化工原料,对动物生殖机能有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双酚A对中国林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的影响”实验。主要过程是:将性成熟雄蛙分组,实验组置于含双酚A的水体饲养,同时作空白对照。一定时间后检测雄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并对精巢进行制片镜检。结果显示,实验组芳香化酶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且精子发育异常。请回答:
(1)已知芳香化酶能促进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性激素。据此推测双酚A进入雄蛙体内后,使其体内雌性激素水平    ,从而导致精子发育异常。为比较双酚A和雌性激素对精巢机能的影响,可另设置一水体中含    的实验组。
(2)对精巢镜检时,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   的形态和数目,以区分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细胞,并统计精子发育异常比例。21世纪教育网
(3)林蛙体内雌性激素分泌后经    运输到靶细胞,与靶细胞的    结合产生调节作用。
【答案】Ⅱ.(1)升高 雌性激素 (2)染色体 (3)体液 受体
【解题指南】解答Ⅱ题的关键是:(1)推测出双酚A能提高芳香化酶的水平。 (2)明确激素是内分泌物,需经体液运输。
17. (2012·江苏高考·T29)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    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    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    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       ,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答案】(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髓  (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
(2)图形的信息。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4)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8.(2012·山东高考·T25)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版权所有:21教育】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特点、电位变化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
(2)明确组织水肿的原因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9.(2012·广东高考·T27)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      ,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      ,促使其分泌      ,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   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高等动物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种群数量增长方式及影响因素。
(3)明确生物富集作用及其积累过程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人体完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兴奋传到b上某一点时此处膜电位会变成外正内负
B.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穿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C.兴奋在结构b和结构c处的传递速度一定相同
D.当膝跳反射进行时兴奋在d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时,K离子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b→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答案】D
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C正确。b点时的电位差为0,膜两侧的电位相等,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兴奋产生的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015届河北省衡水市高三下学期三月点睛金榜大联考(六)生物试卷)下图为神经细胞在恢复静息状态过程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过程,据图回答不正确的是
A.根据图示可确定上方为细胞外,下方为细胞内
B.图示Na+和K+出进细胞为主动运输过程
C.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D.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内Na+ 外流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4.(2015届四川省广安市高三二诊生物试卷)下图为某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其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DC细胞摄取抗原物质属于胞吞作用,吸收Ca2+等离子属于主动运输
B.T细胞其膜上的受体与DC细胞分泌的特定物质结合后,才能出现免疫效应
C.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必然导致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体外增殖再输入该患者体内,可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5.(2015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血浆和淋巴
B.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内流
C.B处膜电位无变化,不能确定Gly属于抑制性递质
D.Gly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内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故A错误。a→b段电位差减少,是因为兴奋时Na+内流,故B正确。B处膜电位无变化,可以确定突触2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Gly属于抑制性递质,故C错误。由图可知Gly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了阳离子内流,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6.(201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苦皮藤素IV和苦皮藤素V均对昆虫的突触有影响,能抑制并阻断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EJPs),其中苦皮藤素IV通过增大细胞膜的膜电位,使细胞更不易兴奋,从而抑制肌肉收缩。研究人员将果蝇幼虫神经-肌肉标本分别置于图中所示A~F组不同溶液中,电剌激神经并在肌肉细胞处测定电位变化,记录数据并整理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所用的生理溶液中必须应加入Na+、K+等无机盐离子
B.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苦皮藤素IV和V不同比例混用对EJPs的影响
C.依据图中实验结果可知苦皮藤素V可使苦皮藤素IV的作用效果减弱
D.苦皮藤素IV能抑制肌肉收缩的原因是它能抑制突触后膜Na+通道的开放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苦皮藤素IV和V不同比例混用对EJPs的影响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7.(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胰岛B细胞受损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cnjy*com
8.(2015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理综生物试卷)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 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下丘脑
B.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a和激素b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2015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3月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科研人员研究重组胰高血糖样肽-l(rhGLP-l )对大鼠血糖浓度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前大鼠均饥饿12小时),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rhGLP -1具有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
B.rhGLP-1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浓度
C.从图甲可知,0-20minrhGLP-l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小于葡萄糖的促进作用
D.从图乙可知,0-20min时间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最高的为A组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0. (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机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1.([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浙江卷)生物)近年来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可以抑制T细胞增殖和分泌淋巴因子,在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性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调节性T细胞又可以分为CD4+、CD25+、Foxp3+等多种类型。下列对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直接产生多种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
B.调节性T细胞与T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C.给自身免疫病患者注射相应种类的调节性T细胞,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D.正常机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
【答案】C
12.(2014-2015学年福建泉州一中高三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下图是有关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示过程的发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
②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属于图中“④”过程
③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是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A吸附到某些细胞的表面
④细胞a只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⑤其中“①”和“⑤”过程的发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⑥“②”过程的完成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⑤⑥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免疫调节,意在考察考生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3.(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3月统一考试(一模)生物试卷)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 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结果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显示的是巨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过程,该过程有淋巴细胞参与,属于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①病原体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巨噬细胞的, 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项错误;巨噬细胞摄取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对病原体进行处理,使其抗原暴露出来,该过程无特异性,C项正确;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2015届山西省四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图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面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图中+RNA有三方面功能
B.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假定肠道病毒基因+RNA含有10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60%。以病毒基因 +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共800个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5.([学易大联考]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考(江苏卷)生物)最近某公司“问题”乙肝疫苗已紧急叫停并定点封存。该疫苗是将乙肝病毒的30个adw2HBsAg基因整合于酿酒酵母染色体中,重组后的酵母菌经逐级扩增后接种于发酵罐中,以甘油、甲醇为原料进行发酵,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最终获得乙肝病毒的衣壳蛋白,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肝病毒的30个adw2HBsAg基因成功表达后形成了完整的乙肝病毒
B.肝脏细胞是乙肝病毒特异性侵染的宿主细胞,所以借助细胞免疫即可彻底消灭入侵的乙肝病毒
C.注射乙肝疫苗后,当乙肝病毒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代谢增强,分裂周期变短
D.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永久免疫
【答案】C
16.(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二诊”考试生物试卷)DNA疫苗是直接将控制合成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通过体外与质粒重组,再直接注射进入人体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一种疫苗。如图是某病毒DNA疫苗获取及预防传染病的机制示意图(A、B、C表示物质,甲、乙、丙表示细胞,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过程①②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B.物质A通过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基质需穿过2层膜
C.图中注射重组质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B物质
D.丙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过程①是转录过程,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A错。A物质是转录产生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因此通过0层膜,B错。 图中注射重组质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B物质——抗原,C正确。甲表示B细胞,乙和丙分别表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物质表示产生的抗体。记忆细胞能记住抗原特征,特异性再次识别相同抗原,但浆细胞只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D错。
考点: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201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3月一模生物试卷)为检验某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下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溶血素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察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8.(2015届浙江省六校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卷)下列图解最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2015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下图甲和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结构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的兴奋传导方向依次为A、C、B、D、E
B.图甲中B处,兴奋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图乙中三大系统产生的信号分子进入内环境后只被本系统细胞、器官识别
D.免疫系统释放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泌系统由内分泌腺构成,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被本系统之外细胞、器官识别,例如,几乎全身的细胞都能识别甲状腺激素,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2015届浙江省龙游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B.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C.该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D.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的受体是Na+通道蛋白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201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三中高三下学期第5次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需要依赖的理论支持是______________。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
(3)请在右图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与_____离子的___________(填“外流”/“内流”)相关
(4)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 的建立有关。
【答案】(1)神经递质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表达(转录和翻译)
(3)见右图 Na(或“钠”) 内流 (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减少 (5)(新)突触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2015届四川省广元市高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它还能传导兴奋,它的一些细胞分泌 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血糖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以及胰岛素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①葡萄糖感受器接受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后,所产生的兴奋通过下丘脑及有关神经传到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时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受体接受到的信号分子是 。
②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叫做 调节。
③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④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着抗体1、抗体2等异常抗体,这些抗体是由 细胞合成分泌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抗体1、抗体2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 病。
⑤由图可知,仅仅由于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 ,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1)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2)① 神经递质
②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2分,其他答案不给分) 增加 反馈
③ 细胞间信息交流
④ 浆 自身免疫
⑤ 该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2015届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生物试卷)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野马,中国是它的故乡。但在上世纪初,野马种群在中国绝迹。偷猎出国的野马,仅德国1890年偷猎的野马中,有三雄七雌共10匹野马成功繁衍。至今,全球圈养的一千多匹普氏野马基本上都是这10匹野马的后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为实施“野马还乡”计划,先后从多国引进多匹野马,在新疆等地繁育、野化、放归。
(1)目前新疆卡山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已发展到127匹。该准确数据是根据下列何种方法获得的( )
A、标志重捕法 B、普查法
C、样方法 D、以上方法均不行
(2)请在右图中,绘制出从1890年的10匹野马,到现在全球一千多匹普氏野马的繁衍过程中,其性别比例(雌/雄)的变化趋势。
(3)当牧草被啃食时,其根/茎叶比值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会提高,牧草的防卫反应也会加强,这表明生态系统有 功能;与此同时,食草动物也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普氏野马能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这表明牧草于食草动物发生了 。适当增加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可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
(4)普氏野马每天都要吃数十公斤的草料。下图表示其体内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请回答:
①幽门黏膜细胞分泌的胃泌素须先扩散到 后,再经血液的运输等才能到达作用部位,故①→②的传导速度比③的传导速度 。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为 调节。
②若幽门黏膜细胞发生病变,机体可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将其清除。
(5)普氏野马有66条染色体,比家马多2条,但普氏野马可以与家马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据此可判断,普氏野马与家马 (属于/不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1)B
(2)如右图
(3) 信息传递 共同进化 物种多样性
(4)①组织液 快 神经-体液 ②细胞
(5)属于
(5)普氏野马可以与家马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据此可判断,普氏野马与家马属于同一物种。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4.(201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理综生物试卷)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图甲中肾素是肾小球某些细胞分泌的一种酶,能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刺激肾上腺合成并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通过图甲分析,临床上若病人大量失血导致血压下降,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含量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原因是 ,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 含量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
(2)正常人体内有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多肽类激素(瘦素),可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使体重减轻。瘦素受体基因突变导致体重 ,此时血浆中瘦素含量最可能 (偏高/偏低/正常)。实验表明瘦素还能作用于下丘脑的相关神经元调节摄食行为,其作用过程如图乙。图中共有 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内外膜电位是 。
(3)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研究表明环境激素可沿着 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接受后干扰精子生成,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降低。有的环境激素可使精子DNA分子发生断裂和DNA片段丢失,使精子出现 (填变异类型),造成精子畸形率升高。
【答案】(1)增多 血浆中Na+含量增加 抗利尿激素
(2)增大 偏高 0 内负外正
(3)食物链(食物网)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缺失)
(2)瘦素可以使体重减轻,如果瘦素受体基因突变,会导致瘦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因此瘦素不能发挥作用,体重增大;由于体重增大,通过机体的调节,使瘦素分泌增多,因此瘦素含量偏高;图乙中没有感受器和效应器,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因此反射弧条数为0;由于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因此突触后膜仍然是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
(3)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最后进入人体;有的环境激素可以造成DNA片段的丢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5.(2015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理综生物试卷)下图是相关人体稳态部分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GnRH、LH、FSH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睾丸酮的含量在小于正常范围时GnRH的分泌量 。
(2)由图乙可知,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图中免疫细胞接受的a、b分别表示 信号分子。若该免疫细胞为T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 。
(3)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平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lu/mL)
FSH(mlu/mL)
睾丸酮(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0年
0 g/d
4.66
6.6
6.69
从表中说明吸食毒品最可能影响图甲中 (器官),使其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睾丸也受损,可将其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若一段时间后, ,则说明吸毒者的睾丸受损。21cnjy.com
【答案】(12分)
(1)增加
(2)神经-体液-免疫 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顺序不能颠倒、答出一个给1分)
T细胞受损,分泌的淋巴因子减少,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减少
(3)垂体 (其体内的)睾丸酮含量比健康人低(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分析可知睾丸酮的分泌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如果睾丸酮的分泌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下丘脑分泌的GnRH含量增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由图2可知内环境稳态是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的,免疫细胞接受的a是经过血液运输的信号分子应是激素。接受的b是通过神经细胞释放出来的,应是神经递质。如果该免疫细胞为T细胞,当其受损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因为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使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会减少。
(3)由表可知吸毒者LH和FSH量分泌减少,睾丸酮含量也减少,最可能是分泌LH和FSH的垂体受到损伤,导致它们的含量都下降。如果要验证睾丸酮分泌量减少是睾丸也受到了损伤,可以将LH和FSH补充到正常人水平,如果睾丸酮含量仍然分泌量较少,说明睾丸也受到了损伤。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