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优等生高考生物30天冲刺大闯关: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5-07 09:47:18

文档简介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三年高考
1.种群的特征Ⅰ
2014·四川高考·T4、2013浙江、全国Ⅰ、重庆 2012全国新课标、安徽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014·福建高考·T3、2014·浙江高考·T4、2013江苏、山东 2012山东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014·海南高考·T19、2014·广东高考·T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6、2014·四川高考·T9、2014·海南高考·T28、2013江苏、全国Ⅱ、福建、天津、海南 2012全国新课标、福建、广东 
4.群落的演替Ⅰ
2014·江苏高考·T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2013福建、江苏、四川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只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是II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从考查形式看,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对于这一部分,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
本考点虽为I级要求,但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并不低。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题,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方式出现。
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要注意培养图文分析与转换能力和作图能力,特别要关注图表题和绘图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之一。复习时,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分析、图文结合等方式灵活。掌握生态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应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种群密度及其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等知识点的考查。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具体群落、种群的研究实验。多以表格、曲线为信息载体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和群落的丰富度调查等命题考查,结合具体实例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常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仍会集中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进行命题,群落结构与演替近年来考查趋势加大,应予以重视。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种群的概念、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数量变化的影响。
3.种群数量变化的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S型曲线的K值、K/2值的应用。
4.群落与种群、物种比较,群落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5.种间关系的坐标曲线、环境因素影响。
6.群落演替概念、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自然演替与人工演替的关系。
【析考题·明考向】
1.(2013·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3.(2014·四川高考·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2014·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6.(2014·福建高考·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7.(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来源:]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8.(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www-2-1-cnjy-com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9. (2014·广东高考·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2·1·c·n·j·y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1.(2013·海南高考·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蝌蚪存活率/%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2.(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来源:21cnj*y.co*m】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13.(2013·江苏高考·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14.(2012·广东高考·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16.(2014·四川高考·T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17.(2014·海南高考·T28)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  21*cnjy*com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2013·海南高考·T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19.(8分)(2013·山东高考·T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20.(2012·安徽高考·T30)II.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21教育网
植物
田鼠
鼬21世纪教育网
固定的太阳能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1cnjy.com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1. (2012·山东高考·T2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2.(2012·江苏高考·T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调查结果
2007年
(养殖前)
2010年
(养殖后)
水生高等植物
物种数
13
5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560
20
浮游藻类
物种数
11
20
生物量(干重g/m3)
2
10
鱼类
物种数
1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30
750
虾、贝等小型动物
物种数
2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55
13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    。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贵州省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2.(201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在无人为干扰的某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绒毛蛛猴、红眼树蛙等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绒毛蛛猴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类型Ⅲ(凹形)
B.绒毛蛛猴种群分布型呈随机分布
C.尽管红眼树蛙排出的卵(精子)非常多,但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捕获繁殖季节成蛙等过程,计算获得红眼树蛙的种群密度
3.(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生物试卷)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4.(2015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卷)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5.(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社鼠出生 30 日后即发育成熟。研究者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和性比率,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3―4月未成年个体的高比例,说明2―3月可能是社鼠的繁殖高峰
C.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D.在种群数量处于下降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而处于上升期时则相反
6.(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应分属两个物种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的死亡风险比较高
7.(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综生物试卷)研究人员调查1928一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
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型增长
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8.(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四校高三3月联合考试理综生物试卷)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9.(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右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10.(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3月统一考试(一模)生物试卷)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需要重复实验
11.(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理综生物试卷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版权所有:21教育】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12.(2015届陕西省宝鸡市九校高三3月联合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
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13.(2015届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卷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和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14.(2015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
A.用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B.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C.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D.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15.(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16.(2015届湖北省八市高三年级三月联考理综生物试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17.(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2-1-c-n-j-y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很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18.(2014-2015学年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19.(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1月调研统一测试理综生物试卷)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20.(2014-2015学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IV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21.(201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理综生物试卷)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______型。第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21*cnjy*com
(2)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 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
22.(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 (1分)处理。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 。
(2)研究人员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 。下列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 。
A 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
B 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
C 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
D 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
E 从三角烧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烧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方取样
(3)实验结论:Cu2+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2+ 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内, ;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u2+ 污染和缺Mg2+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 (3分)。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 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23.(2015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和 。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及 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____________。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 。
24.(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二模))研究人员在一些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下图所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请分析回答:

(1)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 ,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
用于生长发育。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 。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金纹细蛾幼虫
体内有姬小蜂卵
的百分率(%)
蚜虫
(头/枝)
雌成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食蚜盲蝽
(头/枝)
生态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40~60
对照果园
79.1
2.58
0.15
0.26
0.02
3~6
①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②果园中的瓢虫和蚜虫、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分别是 和 。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提高了 的种群密度,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
25.(2015届哈尔滨三中一模理综生物)根据2001-2011年对祁连山北坡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群落演替过程的观察研究,在地貌相对一致、地形平缓的冬春草场,结合草地放牧管理和草地群落学调查,选取了四户牧民的西北针茅草地作为实验样地,分别为未退化草地(I)、轻度退化草地(II)、中度退化草地(III)和重度退化草地(IV),绘制各样地概况和群落特征如下表。供试草地每年6-11月休牧,其余时间正常放牧。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
海拔(m)
狼毒
西北针茅
群落
高度
(cm)
盖度
(%)
密度
(株/m2)
密度
(株/m2)
高度
(cm)
丰富度
优势种
I
2615
16.59±2.31b
18.20±2.12d
4. 3±0.31b
52±2.6a
19.8±0.99a
12±1.00
西北针茅
II
2610
21.22±3.73a
38.41±6.19c
5.3±0.52b
37.5±1.87b
17.1±0.86a
12±1.00
西北针茅
狼毒
III
2632
24.30±3.56a
52.32±9.23b
9.2±1.17a
42±2.1b
11.3±0.57b
14±2.00
狼毒
IV
2627
24.45±3.20a
65.45±10.27a
10.7±2.00a
21±1.1c
10.5±0.53b
16±2.00
狼毒
同一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1。
⑴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 特征和 特征,群落中西北针茅和狼毒的关系为 。
⑵狼毒种群密度随草地退化而 ,种群高度也表现出 的趋势;西北针茅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 (一致/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www.21-cn-jy.com
⑶表格中统计该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是 ,西北针茅草地发生演替的类型为 ;在草原保护中进一步将休牧变为圈养,此措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明确考纲·把握考情】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纲要求
三年高考
1.种群的特征Ⅰ
2014·四川高考·T4、2013浙江、全国Ⅰ、重庆 2012全国新课标、安徽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014·福建高考·T3、2014·浙江高考·T4、2013江苏、山东 2012山东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014·海南高考·T19、2014·广东高考·T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6、2014·四川高考·T9、2014·海南高考·T28、2013江苏、全国Ⅱ、福建、天津、海南 2012全国新课标、福建、广东 
4.群落的演替Ⅰ
2014·江苏高考·T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2013福建、江苏、四川 
【名师综述·把握规律】
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只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是II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从考查形式看,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对于这一部分,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
本考点虽为I级要求,但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并不低。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题,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方式出现。
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要注意培养图文分析与转换能力和作图能力,特别要关注图表题和绘图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之一。复习时,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分析、图文结合等方式灵活。掌握生态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应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种群密度及其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等知识点的考查。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具体群落、种群的研究实验。多以表格、曲线为信息载体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和群落的丰富度调查等命题考查,结合具体实例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常直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仍会集中对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种群密度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进行命题,群落结构与演替近年来考查趋势加大,应予以重视。
【基础知识考查点】
1.种群的概念、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数量变化的影响。
3.种群数量变化的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S型曲线的K值、K/2值的应用。
4.群落与种群、物种比较,群落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5.种间关系的坐标曲线、环境因素影响。
6.群落演替概念、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自然演替与人工演替的关系。
【析考题·明考向】
1.(2013·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结构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影响出生率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而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2)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21*cnjy*com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3.(2014·四川高考·T4)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DNA和RNA的染色剂不同、提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DNA和RNA的染色、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以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4.(2014·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项错误。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环境容纳量”。
(2)关键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
(3)隐含信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
(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
6.(2014·福建高考·T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明确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
(2)图示信息:通过种群数量的多少判断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的高低,通过曲线的下降幅度判断死亡率的高低。
7.(2014·江苏高考·T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来源:]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8.(2014·海南高考·T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A项中,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中,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故B项正确。C项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项正确。D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项错。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隐含知识:该池塘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9. (2014·广东高考·T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21世纪教育网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答案】B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
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11.(2013·海南高考·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蝌蚪存活率/%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12.(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
13.(2013·江苏高考·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A项中,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故错误。B项中,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故正确。C项中,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故错误。D项中,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故错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
(2)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
14.(2012·广东高考·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
(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T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www.21-cn-jy.com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2·1·c·n·j·y
(3)变快 发生改变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版权所有:21教育】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6.(2014·四川高考·T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21*cnjy*com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5)在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随着引入的福寿螺的增多,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水稻为负增长),而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说明除狐尾草外其他三者均被福寿螺捕食,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
(2)关键知识: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17.(2014·海南高考·T28)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
(3)调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和年幼的个体,疯狂摇摆的害虫A属于病弱个体,小鸟对其的捕食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隐含知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8.(2013·海南高考·T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
(2)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19.(8分)(2013·山东高考·T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3)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21cnjy.com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时,要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注意充分利用曲线图中的关键信息“成本或价值”,把该信息与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防治成本联系起来。
20.(2012·安徽高考·T30)II.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植物
田鼠
鼬21世纪教育网
固定的太阳能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Ⅱ.(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下几点:
①弄清能量流动中,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关系,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②会分析标志重捕法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的差异。
21. (2012·山东高考·T2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的分析、判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过程,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及种间关系。
22.(2012·江苏高考·T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调查结果
2007年
(养殖前)
2010年
(养殖后)
水生高等植物
物种数
13
5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560
20
浮游藻类
物种数
11
20
生物量(干重g/m3)
2
10
鱼类
物种数
1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30
750
虾、贝等小型动物
物种数
25
8
生物量(湿重kg/1 000m2)
55
13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2-1-c-n-j-y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    。
【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对增加,所以植食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多,数量增加。(5)水生高等植物和浮游藻类是竞争关系,会与浮游藻类争夺营养物质和光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表格中四类生物类群在养殖前后数量的变化。
(2)思考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名题集训·决胜高考】
1.(2015届贵州省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201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在无人为干扰的某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绒毛蛛猴、红眼树蛙等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绒毛蛛猴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类型Ⅲ(凹形)
B.绒毛蛛猴种群分布型呈随机分布
C.尽管红眼树蛙排出的卵(精子)非常多,但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捕获繁殖季节成蛙等过程,计算获得红眼树蛙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生物试卷)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察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2015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卷)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数据分析能力。
5.(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理综生物试卷)社鼠出生 30 日后即发育成熟。研究者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和性比率,结果如下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3―4月未成年个体的高比例,说明2―3月可能是社鼠的繁殖高峰
C.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D.在种群数量处于下降期时雌性多于雄性,而处于上升期时则相反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6.(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应分属两个物种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的死亡风险比较高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7.(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综生物试卷)研究人员调查1928一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
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型增长
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
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8.(2015届四川省德阳市四校高三3月联合考试理综生物试卷)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9.(201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右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2015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3月统一考试(一模)生物试卷)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需要重复实验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1.(2015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理综生物试卷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2015届陕西省宝鸡市九校高三3月联合检测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
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出处:21教育名师】
13.(2015届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理综生物试卷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和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2015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理综生物试卷)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
A.用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B.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C.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D.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芥子油苷诱杀雌性菜粉蝶从而破坏性别比例,可以降低出生率,故A正确;由于芥子油苷对大多数昆虫是有毒的,但菜青虫能够以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物,可以推知,菜青虫能够消除芥子油苷的毒性,故B正确;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粉蝶产卵,但不一定能够吸引菜青虫的天敌,故C错误;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故D正确。www-2-1-cnjy-com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2015届河南省陕州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2015届湖北省八市高三年级三月联考理综生物试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
17.(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综生物试卷)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很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蚯蚓是分解者,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B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根据取样地点,溪边、山地,根据时间可知本实验是探究水分、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来源:21cnj*y.co*m】
考点:本题考查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8.(2014-2015学年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了解学生对此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检验学生的实验技能。
19.(2015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1月调研统一测试理综生物试卷)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动物群落及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表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1·cn·jy·com
20.(2014-2015学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IV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根据实验条件和结果分析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201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理综生物试卷)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______型。第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 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7分)
(1)基本不变 衰退(2分) 10
(2)J 食物充足;竞争者减少;捕食者减少等(2分。写出任意两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2015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 (1分)处理。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 。
(2)研究人员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 。下列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 。
A 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
B 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
C 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
D 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
E 从三角烧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烧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方取样
(3)实验结论:Cu2+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2+ 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内, ;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u2+ 污染和缺Mg2+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 (3分)。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 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答案】(1)灭菌 216 (2)5.0×105 ABD
(3)含Cu2+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u2+培养液的小 培养液中的Cu2+浓度越大,塔胞藻密度越小
(4)添加Cu2+ 的完全培养液、缺Mg2+培养液、添加Cu2+ 的缺Mg2+培养液 光合作用生理状况
【解析】
试题分析:(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根据题意,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共6个不同浓度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共4种不同时间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所以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6x3x4x3=216。
(4)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4组实验,即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添加Cu2+ 的完全培养液、缺Mg2+培养液、添加Cu2+ 的缺Mg2+培养液。由于细胞生长和增值需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及金属污染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及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并分析实验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3.(2015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 和 。
(2)动物种群密度主要受到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及 的影响。
(3)若甲、乙、丙都是植物种群,则最适应当前环境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后,人口状况趋势相似的种群是____________;若甲、乙、丙是同一地域具有捕食关系三个动物种群,甲为初级消费者,则乙、丙的关系可能有____________。
(4)持续数年调查田鼠,其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在一年内田鼠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
(5)人为因素导致了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 。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迁出 (3)甲 丙 竞争、捕食(2分)
(4)食物的多少 (5)栖息地丧失
(4)依题意,田鼠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即为稳定型,则在一年内田鼠的数量随季节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食物的多少。
(5)依题意,人类活动导致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栖息地丧失,是某些大型肉食动物(如虎)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种间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二模))研究人员在一些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下图所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请分析回答:
(1)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 ,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
用于生长发育。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 。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金纹细蛾幼虫
体内有姬小蜂卵
的百分率(%)
蚜虫
(头/枝)
雌成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食蚜盲蝽
(头/枝)
生态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40~60
对照果园
79.1
2.58
0.15
0.26
0.02
3~6
①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②果园中的瓢虫和蚜虫、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分别是 和 。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提高了 的种群密度,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21教育网
【答案】(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1分)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 (2分) 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无机物(无机盐)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2分)
(2)①样方法 ②捕食 寄生
(3)害虫天敌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注重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2015届哈尔滨三中一模理综生物)根据2001-2011年对祁连山北坡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群落演替过程的观察研究,在地貌相对一致、地形平缓的冬春草场,结合草地放牧管理和草地群落学调查,选取了四户牧民的西北针茅草地作为实验样地,分别为未退化草地(I)、轻度退化草地(II)、中度退化草地(III)和重度退化草地(IV),绘制各样地概况和群落特征如下表。供试草地每年6-11月休牧,其余时间正常放牧。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
海拔(m)
狼毒
西北针茅
群落
高度
(cm)
盖度
(%)
密度
(株/m2)
密度
(株/m2)
高度
(cm)
丰富度
优势种
I
2615
16.59±2.31b
18.20±2.12d
4. 3±0.31b
52±2.6a
19.8±0.99a
12±1.00
西北针茅
II
2610
21.22±3.73a
38.41±6.19c
5.3±0.52b
37.5±1.87b
17.1±0.86a
12±1.00
西北针茅
狼毒
III
2632
24.30±3.56a
52.32±9.23b
9.2±1.17a
42±2.1b
11.3±0.57b
14±2.00
狼毒
IV
2627
24.45±3.20a
65.45±10.27a
10.7±2.00a
21±1.1c
10.5±0.53b
16±2.00
狼毒
同一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1。
⑴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 特征和 特征,群落中西北针茅和狼毒的关系为 。
⑵狼毒种群密度随草地退化而 ,种群高度也表现出 的趋势;西北针茅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 (一致/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21·世纪*教育网
⑶表格中统计该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是 ,西北针茅草地发生演替的类型为 ;在草原保护中进一步将休牧变为圈养,此措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⑴数量 空间 ,竞争
⑵增加,(逐渐)增大,不一致
⑶记名计算法;次生演替,间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群落中西北针茅和狼毒的关系为竞争;(2)狼毒种群密度随草地退化而增加,种群高度也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西北针茅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3)表格中统计该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西北针茅草地发生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在草原保护中进一步将休牧变为圈养,此措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