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巫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5-06 14: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重庆市巫溪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得6分,共36分)
1.(6分)(2014秋?巫溪县校级月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的重力一定竖直向下,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B.
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视为质点,很大的物体不能视为质点
 
C.
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一定相同
 
D.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为参考系来描述江水的运动
考点:
位移与路程;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的认识.
分析:
只有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才能可做质点.参考系是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水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故参考系是地球.
解答:
解:A、物体所受的重力一定竖直向下,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足球,故A正确.
B、只有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才能可做质点,故物体能否看做质点与物体的大小无直接的关系,即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做质点,故B错误.
C.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即速度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一定相同,故C正确.
D、“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说水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故参考系是地球.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掌握了参考系和参考系的定义就能解决此类题目,理解质点、重心的概念,掌握运动快慢的含义.
 
2.(6分)(2011?湖南模拟)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的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B.
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成正比?
 
C.
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D.
弹力是动力,摩擦力是阻力
考点:
滑动摩擦力.
专题:
摩擦力专题.
分析: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知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解答:
解:A、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必须接触挤压,所以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故A正确.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故B错误.
C、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还需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故C错误.
D、一个力是动力还是阻力,看该力与运动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是动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以及知道力与运动方向相同,该力为动力,力与运动方向相反,该力为阻力.
 
3.(6分)(2013秋?赣州期末)如图所示,小孩用水平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木箱,但未推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孩未把木箱推动是因为木箱所受摩擦力大于小孩的水平推力
 
B.
小孩未把木箱推动是因为木箱给小孩的反作用推力大于小孩给木箱的推力
 
C.
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与小孩给木箱的水平推力大小相等,方向水平向左
 
D.
木箱所受摩擦力与木箱和地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考点:
滑动摩擦力.
专题:
摩擦力专题.
分析: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将受力平衡;由二力的平衡关系可求得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
解:A、因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故木箱受力平衡,即小孩的推力等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故A错误,C正确;
B、小孩对木箱的作用力与木箱对小孩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错误;
D、小孩受到的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对于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很多同学认为推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静摩擦力; 理解此处要注意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区别.
 
4.(6分)(2014秋?冀州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用力F把铁块压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增大时,关于铁块对墙的压力N,铁块受墙的摩擦力f,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N增大,f不变
B.
N增大,f增大
C.
N变小,f不变
D.
N不变,f不变
考点:
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专题:
摩擦力专题.
分析:
当重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处于静止,摩擦力大小等于外力大小;当重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处于滑动,则摩擦力等于动摩擦力因数与正压力的乘积.
解答:
解:用水平力F压铁块于竖直墙壁上不动,设墙壁对铁块的压力为N,对铁块的摩擦力为f,当F增大时,它的反作用力即墙壁对铁块的压力为N也增大.而铁块的摩擦力是由铁块的重力引起的,所以摩擦力不变.由于铁块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的合力为零.
故选:A.
点评:
学会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且大小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引起它有运动趋势的外力,而滑动摩擦力等于μFN.同时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关系.
 
5.(6分)(2011秋?海安县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放在互成120°的两块光滑平面上保持静止状态OA是水平面,OB是倾斜面,关于球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球受重力、水平面和斜面的弹力
 
B.
球所受各个力的施力物体都是水平面
 
C.
球所受的弹力是由于球的形变而产生的
 
D.
球除了受重力外,只受到水平面的弹力
考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
本题重点在于判断弹力;与小球相接触的面有两个,可以采用假设法进行判断接触面间是否有弹力的作用,注意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而且发生弹性形变,弹力方向与弹性形变方向相反指向被压或者被支持的物体.
解答:
解:A、小球受到重力;小球对水平地面一定有挤压,故一定受平面OA竖直向上的弹力,对斜面BO无挤压作用,因此无弹力,故A错误;
B、小球受两个力作用,一个是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另一个的AO面给其的支持力,实力物体是水平面AO,故B错误;
C、球所受的弹力是由于水平面AO的形变而产生的,故C错误;
D、小球受两个力作用,一个是重力,另一个的AO面给其的支持力,即弹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明确弹力产生的原因,在判断弹力的有无时,可以考虑假设法的应用,同时注意在判断力时首先要分析有几个物体与我们的研究对象接触,然后再逐一分析即可.
 
6.(6分)(2014秋?巫溪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为某一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B.
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
0~4s内该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
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
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
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x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运动方向看正负.
解答:
解:A、由面积法求0﹣1s的位移s=1m,时间t=1s因而=1m/s,故A错误;
B、由面积法知:0﹣2s的位移s=3m,故B正确;
C、0~4s内该质点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0﹣1s、2﹣4s两个时间段内速度均为正,表明速度都为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关键要明确速度时间图线中斜率、截距、面积等的物理意义,同时要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
7.(9分)(2014秋?巫溪县校级月考)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计算纸带上以下计数点速度,计数点4和计数点6时纸带的速度v4= 1.20 m/s,v6= 1.60 m/s,
(2)加速度为a= 1.98 m/s2.
考点: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某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解答:
解: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4==1.20m/s
设0到1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x4、x5、x6,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
a=(a1+a2+a3)==1.98m/s2.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v6=v4+a?2T=1.20+1.98×0.2=1.60m/s
故答案为:(1)1.20,1.60;(2)1.98
点评:
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8.(9分)(2014秋?湛江期末)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下面的表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弹簧弹力大小F/N
0
0.49
0.98
1.47
1.96
2.45
弹簧总长x/cm
6
7.16
8.34
9.48
10.85
11.75
(1)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纸上已描出了前四次测量的弹簧所受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点,请把第5、6次测量的数据对应的点描出来,并作出F﹣x图线.
(2)图线跟x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是 弹簧原长 .
(3)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43N/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考点: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采用描点法作图得到F﹣x图象,根据胡克定律,F﹣x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纵轴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
解答:
解:(1)采用描点法作图得到F﹣x图象,如图所示:
(2)F﹣x图象中x为原长,根据胡克定律公式F=k?△x,有:
F=k(x﹣x0)
图象中图线跟x坐标轴交点的坐标为6cm,此时弹力为零,故表示弹簧原长;
(3)根据胡克定律得:
k=≈0.43N/cm=43N/m.
故答案为:
(1)如图所示;
(2)弹簧原长;
(3)43.
点评:
对于该实验要注意:
1、每次增减砝码测量有关长度时,均要保证弹簧及砝码应处于静止状态.
2、测量有关长度时,要注意区分弹簧的原长l0,实际长度l和伸长量x,并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3、坐标系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中,不要过大或过小.
4、描线时要将尽可能多的点画在直线上,少数的点尽可能平均的分布于直线两侧.
 
三、计算题(共35分)(本题共4小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且只能在规定的方框内答题)
9.(10分)(2010秋?桂林期末)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匀变速经2s速度变为6m/s,求:
(1)刹车后2s内前进的距离及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
(2)刹车后8s内前进的距离.
考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
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再根据x=求出刹车后的位移.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的加速度.
(2)求出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因为汽车速度为零后不再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刹车后的位移.
解答:
解:(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得,.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v=v0+at得,
a=
故刹车后2s内前进的距离为16m,加速度为﹣2m/s2.
(2)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
所以汽车在8s内的位移等于在5s内的位移.

故刹车后8s内前进的距离为25m.
点评:
求解刹车2s内的位移的方法有许多,可以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解,也可以求出加速度,利用位移时间公式或速度位移公式求解,关键在灵活运用.
 
10.(2013秋?惠山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一重为4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三个力即Fl,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l=13N,F2=6N.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当只将F1撒去,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若撒去的力不是F1而是F2,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考点: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专题:
摩擦力专题.
分析:
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从而即可求解.
解答:
解:(1)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在F1和F2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且有向右滑动的趋势,故地面给物体有向左的静摩擦力:
竖直方向:FN=mg
水平方向:F1﹣F2﹣Ff=0
得:Ff=F1﹣F2=13N﹣6N=7N
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2)当撤去F1,时,物体在F2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地面给物体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对物体受力分析有:
竖直方向:FN=mg=40N
水平方向:Ff=F2=6N
摩擦力的方向向右.
(3)当撤去时,物体在F1的作用下将向右加速运动,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受力分析,有:
竖直方向:FN=mg=40N
滑动摩擦力为:Ff=μFN=0.2×40N=8N
方向为水平向左.
答:(1)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7N和方向向左.
(2)当只将F1撒去,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6N和方向向右.
(3)若撒去的力不是F1而是F2,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8N和方向向左.
点评:
考查学会对物体受力分析,掌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的处理方法,注意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是解题本题的关键.
 
11.(2014秋?巫溪县校级月考)某人从一竖直枯井的井口处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s听到石头落底声.不计空气阻力及声音传播的时间,重力加速度g=10m/m2.求:
(1)枯井的深度H;
(2)石头落底前瞬间的速度v;
(3)石头在落底前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h.
考点:
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
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
(1)石头下落后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h=即可求解下落的距离,
(2)根据v=gt求解石头落底前瞬间的速度;
(3)最后1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下落位移之差.
解答:
解:(1)根据自由落体位移时间公式得:H=gt2==20m
(2)根据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公式得:v=gt=10×2=20m/s
(3)前1s 内石头下落的高度为:H1==m=5m
最后1s内石头下落的高度为:h=H﹣H1=20﹣5=15(m)
答:(1)枯井的深度为20m;
(2)石头落底前瞬间的速度为20m/s;
(3)石头在落底前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为15m.
点评:
本题关键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基础题.
 
12.(2012秋?红岗区校级期末)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
考点:
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
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
绳子断裂后,重物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求出重物落地的时间和落地的速度.
解答:
解: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a=10m/s2,v0=﹣10m/s,h=175m
根据:h=
代入数据得:t=7s.
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v=v0+at=﹣10+10×7m/s=60m/s.
答:(1)重物经过7s后落地;
(2)落地的速度为60m/s.
点评:
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本题可以全过程求解,也可以分段求解,即将竖直上抛运动分成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