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面属于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点的是( )
A.有气味 B.会流动 C.能反光
【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体,水是液体,它们是水的不同存在状态,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无色无味透明等。
2.(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列三种物质中,不能被水溶解的是( )
A.石头 B.小苏打 C.味精
【答案】A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小苏打、味精能被水溶解;石头不能被水溶解。
3.(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性质的是( )
A.足球 B.喝牛奶饮料 C.吹肥皂泡泡
【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的作用有很多,比如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
4.(2023三上·临泉期中)水变成水蒸气后,下面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积会变大 B.温度会变低 C.体积会变小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温度不会变低。
5.(2023三上·临泉期中)小科往锅里放食盐,为了让食盐溶解得更快一点,他应选择( )
A.粗盐,搅拌 B.细盐,搅拌 C.粗盐、不搅拌
【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碾碎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小科往锅里放食盐,为了让食盐溶解得更快一点,他应选择细盐、搅拌。
6.(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面哪个不属于蒸发现象 ( )
A.下雨后的马路会干 B.洗过的衣服会干 C.火柴梗慢慢燃烧
【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下雨后的马路会干、洗过的衣服会干属于蒸发现象;火柴梗慢慢燃烧不是蒸发现象,属于燃烧现象。
7.(2023三上·临泉期中)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水从开始结冰到完全结成冰的一段时间里,温度( )
A.持续下降 B.保持在0℃不变 C.大于0℃
【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结成冰。
8.(2023三上·临泉期中)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原因是( )
A.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了
B.乒乓球外壳受热膨胀了
C.乒乓球吸水膨胀了
【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原因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了。
9.(2023三上·临泉期中)游泳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
A.空气比水轻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没有颜色
【答案】A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空气比水轻得多,救生圈充满了空气,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因此,救生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利用的是空气比水轻的性质。
10.(2023三上·临泉期中)要研究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实验时不同的条件是( )
A.水的温度 B.是否搅拌 C.水量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是否搅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1.(2023三上·临泉期中)溶解的快慢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它条件无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所以溶解的快慢不仅与物质本身有关,也与水温高低、是否搅拌等条件有关。
12.(2023三上·临泉期中)沙子和水—样也能流动,但它不是液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虽然沙子和水一样能流动,但是沙子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它属于固体,而不是液体。它的流动性是因为颗粒太小,属于比较宏观的物体移动,而不是流动。
13.(2023三上·临泉期中)空气是一种白色的气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14.我们可以用触摸来准确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解答】我们可以用触摸来大概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感觉有时候是不可靠的,要用温度计才能准确反应物体的冷热程度。
【分析】人的感觉有时候不可靠,要借助相应的测量工具。
15.(2021三上·丰县期末)把海绵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海绵中有空气。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把海绵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海绵中有空气。
16.(2023三上·临泉期中)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数值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它一般用摄氏度作单位,符号是℃。0℃以上的温度数字越小温度越低,0℃以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17.(2023三上·临泉期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如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然后把杯子歪一下,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杯子中冒出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水无法进入杯子,就证明杯子中的空气存在。
18.(2023三上·临泉期中)冰在水中消失不见,是因为冰溶解在水中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冰在水中消失不见,是因为冰融化了,并不是溶解在水中。
19.(2023三上·临泉期中)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流动。(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空气可以流动,可以将病毒带到任何地方。因此,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流动性强。
20.(2023三上·临泉期中)在“蒸发食盐水”实验中,要等水完全蒸发后再熄灭酒精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加热后,不能立即用手拿蒸发皿移放在桌面上,以免烫伤。
三、答一答(26分)
21.(2023三上·临泉期中)把下列分离两种物质的任务与正确方法用线连起来。
分离食盐和沙子 用水溶解后再蒸发
分离木屑和铁屑 用磁铁吸引
分离食盐和水 用筛子筛
绿豆和沙子 用水溶解后再过滤
【答案】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要学会分离混合物。分离食盐和沙子,用水溶解后再过滤;分离木屑和铁屑,用磁铁吸引;分离食盐和水,用水溶解后再蒸发;绿豆和沙子,用筛子筛。
22.(2023三上·临泉期中)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用手工纸做手工,把水冻成冰块,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手工纸
水
【答案】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用橡皮泥可以捏成小汽车、小鱼、小兔子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用手工纸做手工,如折成小兔子、青蛙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水加热,水会变成水蒸气形态发生了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3.(2023三上·临泉期中)有一只小毛驴驮着两袋白糖过河,河水很深,把背上的货物浸湿了,它趟过河上岸后,觉得背上的货物轻了很多,这是为什么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清楚吗
【答案】白糖易溶于水,部分白糖溶解在河水中了,质量减小。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白糖易溶于水,部分白糖溶解在河水中了,质量减小。
四、实验探究(24分)
24.(2023三上·临泉期中)小力和同学们为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谁溶解得多”,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向水中加食盐的方法比较合理的是( )。
A.先2克2克地加,然后5克5克地加,再10克10克地加
B.把一大包食盐一次性倒入杯中
C.每次都加2克
(2)相同温度的一桶水比一杯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 )。
A.食盐在一桶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B.食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C.食盐在两种容器里的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但水越多,溶解的量就越多
(3)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发现有食盐不能溶解时,应该( )。
A.加水,直至食盐都溶解
B.继续加食盐,测量最终剩下多少食盐
C.停止实验,测量最终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4)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 )。
A.溶解速度和溶解的量
B.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
C.哪种物质的溶解速度快
(5)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同样多的水做实验
B.等前面放入的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往水中放食盐
C.实验过程中,倒掉了一些溶解了小苏打的水,没关系,继续实验
(6)最终得出结论( )。
A.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B.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
C.食盐的溶解能力与小苏打相同
【答案】(1)C
(2)C
(3)C
(4)B
(5)C
(6)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1)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向水中加食盐的方法比较合理的是每次都加2克,溶解完一份再加一份,这样可以比较准确的计算出物质的溶解量,从而比较溶解能力大小。
(2)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相同温度的一桶水比一杯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食盐在两种容器里的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但水越多,溶解的量就越多
(3)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发现有食盐不能溶解时,应该停止实验,测量最终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4)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
(5)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用同样多的水做实验,等前面放入的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往水中放食盐;实验过程中,倒掉了一些溶解了小苏打的水,没关系,继续实验,说法错误,实验结果不准确。
(6)通过实验可知,在20℃时,50毫升的水能溶解18克食盐,4.8克小苏打,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5.(2023三上·临泉期中)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时,小敏同学完成了以下三组实验,把纸团用胶带贴在杯底,倒扣入装满水的水槽中。请仔细观察图片,回忆实验,完成各题。
(1)在这三个实验中,杯子都需要( )。
A.斜着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B.竖直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C.放入水中即可,不需要全部浸没
(2)在这三组实验中,杯子中纸团会湿吗
纸团会湿吗
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
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
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
(3)在实验乙中,杯底打了个洞以后,我们发现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水 B.空气 C.纸团
(4)在实验丙中,我们用打气筒打一会儿气后,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空气 B.水 C.纸团
(5)如果在实验甲中,将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
【答案】(1)B
(2)
纸团会湿吗
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 不会湿
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 会湿
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 不会湿
(3)A
(4)A
(5)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空气被水挤压出去,水能够占满杯子空间,杯底的纸团会湿,实验就不成功了。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杯子都需要竖直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2)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杯子里面的空气占据一定空间,杯子底部的纸团不会湿;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杯子里面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能够占满杯子,杯子底部的纸团会湿;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空气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杯子底部的纸团不会湿。
(3)在实验乙中,杯底打了个洞以后,随着水的进入,挤压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我们发现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水。
(4)在实验丙中,我们用打气筒打一会儿气后,空气占据空间,把部分水挤出去,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空气。
(5)用塑料杯倒扣入水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塑料杯一定要竖直向下倒扣入水中,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空气被水挤压出去,水能够占满杯子空间,杯底的纸团会湿,实验就不成功了。
五、综合题(10分)
26.(2023三上·临泉期中)找空气
一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回家找空气。回家后,小红向爸爸求助。爸爸说:“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想办法叫它现原形!”爸爸先拿着扇子对着小红扇了扇。接着,小红拿来一个空塑料袋,往空中一套,然后扎紧袋口,用手捏一捏“空袋子”。最后,小红还端来一盆水,往水里投入了几块砖和泥土。小红找到空气了吗
(1)爸爸扇扇子时小红能感受到空气,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 )的特征。
A.很轻 B.会流动 C.无固定形状
(2)“空袋子”里其实装的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红能感受到的是( )。.
A.袋子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
B.袋子里的空气是无色的
C.袋子里的空气有气味
(3)把砖块和泥土投入水中,下列现象能说明砖块、泥土里也有空气的是( )。
A.水变色了 B.水变浑浊了 C.有气泡冒出
(4)下列不属于空气的特征的是( )。
A.没有颜色 B.没有味道 C.有固定的形状
(5)下列可以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
A.被吹鼓起来的气球
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
C.晴天时,天空是蓝色的
【答案】(1)C
(2)A
(3)C
(4)C
(5)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1)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无固定形状的特点。
(2)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用手触摸时空袋子,会有很软的感觉。
(3)把砖块和泥土投入水中,我们会看到有气泡从砖块和泥土中冒出,这说明砖块、泥土中含有空气。
(4)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C有固定形状
不是空气的特征。
(5)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被吹鼓起来的气球,表明气球里面充满空气。
1 / 1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面属于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点的是( )
A.有气味 B.会流动 C.能反光
2.(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列三种物质中,不能被水溶解的是( )
A.石头 B.小苏打 C.味精
3.(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列物品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性质的是( )
A.足球 B.喝牛奶饮料 C.吹肥皂泡泡
4.(2023三上·临泉期中)水变成水蒸气后,下面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积会变大 B.温度会变低 C.体积会变小
5.(2023三上·临泉期中)小科往锅里放食盐,为了让食盐溶解得更快一点,他应选择( )
A.粗盐,搅拌 B.细盐,搅拌 C.粗盐、不搅拌
6.(2023三上·临泉期中)下面哪个不属于蒸发现象 ( )
A.下雨后的马路会干 B.洗过的衣服会干 C.火柴梗慢慢燃烧
7.(2023三上·临泉期中)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水从开始结冰到完全结成冰的一段时间里,温度( )
A.持续下降 B.保持在0℃不变 C.大于0℃
8.(2023三上·临泉期中)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原因是( )
A.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了
B.乒乓球外壳受热膨胀了
C.乒乓球吸水膨胀了
9.(2023三上·临泉期中)游泳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
A.空气比水轻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没有颜色
10.(2023三上·临泉期中)要研究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实验时不同的条件是( )
A.水的温度 B.是否搅拌 C.水量不同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20分)
11.(2023三上·临泉期中)溶解的快慢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它条件无关。( )
12.(2023三上·临泉期中)沙子和水—样也能流动,但它不是液体。( )
13.(2023三上·临泉期中)空气是一种白色的气体。( )
14.我们可以用触摸来准确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15.(2021三上·丰县期末)把海绵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海绵中有空气。
16.(2023三上·临泉期中)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数值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
17.(2023三上·临泉期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
18.(2023三上·临泉期中)冰在水中消失不见,是因为冰溶解在水中了。( )
19.(2023三上·临泉期中)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流动。( )
20.(2023三上·临泉期中)在“蒸发食盐水”实验中,要等水完全蒸发后再熄灭酒精灯。( )
三、答一答(26分)
21.(2023三上·临泉期中)把下列分离两种物质的任务与正确方法用线连起来。
分离食盐和沙子 用水溶解后再蒸发
分离木屑和铁屑 用磁铁吸引
分离食盐和水 用筛子筛
绿豆和沙子 用水溶解后再过滤
22.(2023三上·临泉期中)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用手工纸做手工,把水冻成冰块,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手工纸
水
23.(2023三上·临泉期中)有一只小毛驴驮着两袋白糖过河,河水很深,把背上的货物浸湿了,它趟过河上岸后,觉得背上的货物轻了很多,这是为什么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清楚吗
四、实验探究(24分)
24.(2023三上·临泉期中)小力和同学们为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谁溶解得多”,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向水中加食盐的方法比较合理的是( )。
A.先2克2克地加,然后5克5克地加,再10克10克地加
B.把一大包食盐一次性倒入杯中
C.每次都加2克
(2)相同温度的一桶水比一杯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 )。
A.食盐在一桶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B.食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C.食盐在两种容器里的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但水越多,溶解的量就越多
(3)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发现有食盐不能溶解时,应该( )。
A.加水,直至食盐都溶解
B.继续加食盐,测量最终剩下多少食盐
C.停止实验,测量最终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4)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 )。
A.溶解速度和溶解的量
B.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
C.哪种物质的溶解速度快
(5)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同样多的水做实验
B.等前面放入的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往水中放食盐
C.实验过程中,倒掉了一些溶解了小苏打的水,没关系,继续实验
(6)最终得出结论( )。
A.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B.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
C.食盐的溶解能力与小苏打相同
25.(2023三上·临泉期中)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时,小敏同学完成了以下三组实验,把纸团用胶带贴在杯底,倒扣入装满水的水槽中。请仔细观察图片,回忆实验,完成各题。
(1)在这三个实验中,杯子都需要( )。
A.斜着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B.竖直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C.放入水中即可,不需要全部浸没
(2)在这三组实验中,杯子中纸团会湿吗
纸团会湿吗
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
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
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
(3)在实验乙中,杯底打了个洞以后,我们发现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水 B.空气 C.纸团
(4)在实验丙中,我们用打气筒打一会儿气后,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空气 B.水 C.纸团
(5)如果在实验甲中,将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
五、综合题(10分)
26.(2023三上·临泉期中)找空气
一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回家找空气。回家后,小红向爸爸求助。爸爸说:“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想办法叫它现原形!”爸爸先拿着扇子对着小红扇了扇。接着,小红拿来一个空塑料袋,往空中一套,然后扎紧袋口,用手捏一捏“空袋子”。最后,小红还端来一盆水,往水里投入了几块砖和泥土。小红找到空气了吗
(1)爸爸扇扇子时小红能感受到空气,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 )的特征。
A.很轻 B.会流动 C.无固定形状
(2)“空袋子”里其实装的是空气,用手触摸时,小红能感受到的是( )。.
A.袋子鼓鼓的,摸起来有点软
B.袋子里的空气是无色的
C.袋子里的空气有气味
(3)把砖块和泥土投入水中,下列现象能说明砖块、泥土里也有空气的是( )。
A.水变色了 B.水变浑浊了 C.有气泡冒出
(4)下列不属于空气的特征的是( )。
A.没有颜色 B.没有味道 C.有固定的形状
(5)下列可以证明空气存在的是( )。
A.被吹鼓起来的气球
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
C.晴天时,天空是蓝色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气体,水是液体,它们是水的不同存在状态,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无色无味透明等。
2.【答案】A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小苏打、味精能被水溶解;石头不能被水溶解。
3.【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的作用有很多,比如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
4.【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温度不会变低。
5.【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碾碎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小科往锅里放食盐,为了让食盐溶解得更快一点,他应选择细盐、搅拌。
6.【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下雨后的马路会干、洗过的衣服会干属于蒸发现象;火柴梗慢慢燃烧不是蒸发现象,属于燃烧现象。
7.【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结成冰。
8.【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将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乒乓球会鼓起来,原因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了。
9.【答案】A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相同体积的情况下,空气比水轻得多,救生圈充满了空气,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因此,救生圈可以使不会游泳的人浮在水面上,利用的是空气比水轻的性质。
10.【答案】B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是否搅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所以溶解的快慢不仅与物质本身有关,也与水温高低、是否搅拌等条件有关。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虽然沙子和水一样能流动,但是沙子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它属于固体,而不是液体。它的流动性是因为颗粒太小,属于比较宏观的物体移动,而不是流动。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解答】我们可以用触摸来大概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感觉有时候是不可靠的,要用温度计才能准确反应物体的冷热程度。
【分析】人的感觉有时候不可靠,要借助相应的测量工具。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把海绵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海绵中有空气。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它一般用摄氏度作单位,符号是℃。0℃以上的温度数字越小温度越低,0℃以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如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然后把杯子歪一下,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杯子中冒出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水无法进入杯子,就证明杯子中的空气存在。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冰在水中消失不见,是因为冰融化了,并不是溶解在水中。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空气可以流动,可以将病毒带到任何地方。因此,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流动性强。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加热后,不能立即用手拿蒸发皿移放在桌面上,以免烫伤。
21.【答案】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要学会分离混合物。分离食盐和沙子,用水溶解后再过滤;分离木屑和铁屑,用磁铁吸引;分离食盐和水,用水溶解后再蒸发;绿豆和沙子,用筛子筛。
22.【答案】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用橡皮泥可以捏成小汽车、小鱼、小兔子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用手工纸做手工,如折成小兔子、青蛙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水加热,水会变成水蒸气形态发生了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3.【答案】白糖易溶于水,部分白糖溶解在河水中了,质量减小。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白糖易溶于水,部分白糖溶解在河水中了,质量减小。
24.【答案】(1)C
(2)C
(3)C
(4)B
(5)C
(6)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1)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向水中加食盐的方法比较合理的是每次都加2克,溶解完一份再加一份,这样可以比较准确的计算出物质的溶解量,从而比较溶解能力大小。
(2)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相同温度的一桶水比一杯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食盐在两种容器里的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但水越多,溶解的量就越多
(3)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发现有食盐不能溶解时,应该停止实验,测量最终溶解了多少克食盐。
(4)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强就是比较在等量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多。
(5)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用同样多的水做实验,等前面放入的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往水中放食盐;实验过程中,倒掉了一些溶解了小苏打的水,没关系,继续实验,说法错误,实验结果不准确。
(6)通过实验可知,在20℃时,50毫升的水能溶解18克食盐,4.8克小苏打,说明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5.【答案】(1)B
(2)
纸团会湿吗
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 不会湿
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 会湿
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 不会湿
(3)A
(4)A
(5)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空气被水挤压出去,水能够占满杯子空间,杯底的纸团会湿,实验就不成功了。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杯子都需要竖直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2)实验甲直接倒扣水杯,杯子里面的空气占据一定空间,杯子底部的纸团不会湿;实验乙在杯底扎孔后再放入水中,杯子里面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能够占满杯子,杯子底部的纸团会湿;实验丙用打气筒向杯子中打满空气,空气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杯子底部的纸团不会湿。
(3)在实验乙中,杯底打了个洞以后,随着水的进入,挤压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我们发现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水。
(4)在实验丙中,我们用打气筒打一会儿气后,空气占据空间,把部分水挤出去,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空气。
(5)用塑料杯倒扣入水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塑料杯一定要竖直向下倒扣入水中,杯子倾斜倒扣入水中,空气被水挤压出去,水能够占满杯子空间,杯底的纸团会湿,实验就不成功了。
26.【答案】(1)C
(2)A
(3)C
(4)C
(5)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1)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扇扇子时能感受到空气,这主要说明了空气具有无固定形状的特点。
(2)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用手触摸时空袋子,会有很软的感觉。
(3)把砖块和泥土投入水中,我们会看到有气泡从砖块和泥土中冒出,这说明砖块、泥土中含有空气。
(4)空气直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C有固定形状
不是空气的特征。
(5)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但是具有一定的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被吹鼓起来的气球,表明气球里面充满空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