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属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金属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2 19: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金属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反应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1
D.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均保持不变
2.下列有关资源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已经制得的纯金属有 90 余种
B.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C.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
D.金和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3.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Fe和Al的混合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Al3+、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2+、Ag+
C.滤渣中一定含有Fe
D.滤渣中一定含有Ag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H2O2溶液和H2O 分别加入MnO2
B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A.A B.B C.C D.D
5.新型材料纳米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工业上可以利用 H2 和 FeCl2 在高温反应器中制备,同时得到 HCl。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备纳米级铁粉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纳米级铁粉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 Fe3O4
C.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D.纳米级铁粉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是因为物质种类不同
6.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微粒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所以物理性质相同
B.能量观:燃料燃烧、盐酸和镁反应都放出大量热
C.元素观: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合金,所以性能相同
D.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7.已调平的托盘天平(高灵敏度)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在左边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同时在右边的烧杯中放入等质量的锌粉,在反应过程中天平指针的偏转情况为( )。
A.先左后右 B.先右后左 C.不偏转 D.无法确定
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分别向等质量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关系
C.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D.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
9.菠菜中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将草酸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上述反应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装置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
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则一定为置换反应
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D.若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0.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用食盐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煤气炉出现黄色火焰,把煤气进气口阀门调大
C.菜刀涂食用油防锈
D.自来水加入明矾降低硬度
11.下列操作及其现象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酚酞溶液中——变红
B.铜片表面滴加盐酸——产生气泡
C.铁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D.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溶液
12.向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不溶物M和滤液则M的组成不可能是
A.只含有Cu B.只含有Fe、Cu
C.只含有Al、Cu D.含有Al、Fe、Cu
二、填空题
13.如图为CO还原的微型实验装置图。则A处V形管内的固体粉末颜色如何变化? ;B处V形管内的溶液变浑浊,化学方程式 。将尾气点燃,化学方程式为 。
14.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H2SO4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是图 (填“甲”或“乙”) ;A表示 (填“铁”或“镁”,下同)的反应情况,B表示 的反应情况。
15.填写下列空格。
(1)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右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请回答:
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金属是重要的资源,对金属性质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利用金属资源。为了验证铁、铜、锌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1)该同学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请说明理由: 。
(2)自选试剂,另外设计一组实验方案,证明以上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17.人类文明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关系十分密切。
(1)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铜[Cu(OH)2CO3])炼铜的工艺。孔雀石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用作装饰的孔雀石又被称为“翡翠蓝宝”和“蓝玉子”。
①将孔雀石加热会发生如下反应: Cu(OH)2CO3CuO + CO2 ↑+ H2O。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之一)。
②将得到的氧化铜,通过以下步骤可进一步得到单质铜:
其中符合“湿法炼铜”原理的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2)合金的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象征。有下列三种合金:①铁合金②铝合金③铜合金,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先后顺序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列应是 (填序号)。
(3)取80gCuSO4溶液于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20%的NaOH溶液,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与所滴入 NaOH 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滴入 NaOH 溶液 20 g 时(即图中 A点),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当滴入 NaOH 溶液80 g时(即图中 B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 g)
三、实验题
18.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下图实验验证锌、铁、铜、银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能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实验现象为 。
(2)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其理由是 。
19.关于气体制取的研究。
(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下同),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②用B装置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实验室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2)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比较铁丝和铁粉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快慢。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倾斜锥形瓶,使10mL稀盐酸与固体充分接触,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m=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图中d点溶液中溶质为 (填化学式)。
④对比a、c点,能说明铁粉比铁丝反应更快理由是 。
四、计算题
20.某兴趣小组用10g镁条与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表(假设镁条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镁外,没有其它杂质)。
加入稀硫酸质量/g 20 40 60 80
产生气体质量/g 0 0.2 0.4 0.5
(1)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当稀硫酸的质量为20g时,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 。
(2)计算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在图中画出产生气体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的关系图。标出有关物质的量。
(4)该镁条氧化前后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的质量关系是___________。
A.氧化前>氧化后 B.氧化前=氧化后 C.氧化前<氧化后 D.无法确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试题分析:A、中只含一种原子,即该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化合物。此项不正确;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此项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 O + C高温 CO+ H 2;反应物中水分子和碳原子的个数比为1:1,此项不正确;D该反应为化学反应,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不变,但分子改变,错误。
考点:微观粒子图、质量守恒定律
2.D
【详解】A.目前人们已制得纯金属90余种,故选项A说法正确;
B.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有防止金属腐蚀、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等,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的统称,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故选项C说法正确
D.金和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也存在含金和含银的化合物,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D。
3.D
【详解】试题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的活动性Al>Fe>Ag,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Fe和Al的混合粉末,铝首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铝反应完成时,铁与硝酸银反应.由于溶液显浅绿色,说明了铝全部反应,铁也参加了反应.但是硝酸银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确定,由此可知: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Al(NO3)3,可能含有AgNO3.所以A、B错误.因为银的活动性最弱,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Ag,但是铁是否完全反应不能断定,所以可能含有Fe.所以C错误;故选D。
4.A
【详解】A、加入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无明显现象的是水,可以鉴别,方案正确;
B、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强于氢,所以会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反而会除去原物质,违反除杂原则,方案错误;
C、氢气和甲烷完全燃烧后均生成水,所以干冷烧杯中均会有水生成,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方案错误;
D、一氧化碳不与紫色石蕊试液发生反应,无法除去一氧化碳,同时二氧化碳会与水发生反应,除去部分原物质,违反除杂原则,方案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制备纳米级铁粉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正确;B. 纳米级铁粉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 Fe3O4,正确;C. 反应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氮气,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被氧化,正确;D. 纳米级铁粉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是因为物质颗粒大小不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不同,错误。故选D。
6.B
【详解】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选项错误;
B、燃料燃烧、盐酸和镁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都会放出大量热,故选项正确;
C、生铁和钢都是铁和碳合金,但是两者的含碳量不同,因此性能不同,故选项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水的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但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分子,反应后共有3个分子,所以分子数目增加了,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A
【详解】开始时由于锌的活泼性比铁强,反应快,所以右边产生氢气多,质量减小得快,故反应进行中,天平指针先向左偏转,最终由于56份铁产生2份氢气、65份锌产生2份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铁与锌中铁产生的氢气多,左边质量减少量大于右边,最终指针向右偏转,故天平指针偏转先左后右。
故选A。
8.A
【详解】A、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结束氢气质量不再增大,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不会生成氢气,选项错误;
B、由2H2O2H2↑+O2↑知,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选项正确;
C、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碳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D、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红磷燃烧放热,压强增大,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反应消耗氧气,压强减少,最终小于初始压强,选项正确。
故选A。
9.D
【详解】A、碳的氧化物有两种,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乙装置是吸收尽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验证实验的干扰,不能去除乙装置,故A错误;
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
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生成物无一氧化碳,即碳的氧化物只有二氧化碳,故C错误;
D、若甲试管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丁试管内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食盐不能与水垢的成分反应,不能用食盐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选项说法错误;
B、煤气炉出现黄色火焰是因为空气不足造成的,应把煤气进气口阀门调小或空气进气口阀门调大,选项说法错误;
C、铁在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食用油能隔绝氧气和水,所以菜刀涂食用油防锈,选项说法正确;
D、明矾溶于水后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选项错误;
B、铜的金属活动性位于H后,不能与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金属活动性铁>铜,铁片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所以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故选项正确;
D、植物油不能溶于水,将植物油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C。
12.C
【详解】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铝>铁>铜,由于铜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铝首先和硫酸铜反应得到金属铜,然后再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金属铁,因此在不溶物中首先一定含有铜,再就是可能含有铁,如果加入的铝过量,不溶物中还有铝,故选C。
13. 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详解】A处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到V形管出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故填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B处的反应是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出的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H)2+CO2=CaCO3↓+H2O;
尾气中含有残留的一氧化碳气体,将尾气点燃,一氧化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CO+O22CO2。
14. 乙 铁 镁
【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金属的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度越快,在坐标中表现曲线越陡,相同质量的铁和镁分别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与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小,故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故B表示镁的反应情况,A表示铁的反应情况,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是乙,故填:乙、铁、镁。
15.(1)
(2) 试管内液面上升 试管内溶液变红
【详解】(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是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且由于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则可观察到试管内的液面上升,且溶液变红色。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无法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答案不唯一)
(2)将锌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锌的表面覆着一层黑色固体,溶液有浅绿色逐渐变成无色,因此可以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答案不唯一)
【详解】(1)甲试管中,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锌>铜;乙试管中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了金属活动性铁>铜;无法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故填:无法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
(2)通过上述实验可知锌>铜、铁>铜,若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可将锌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锌的表面覆着一层黑色固体,溶液有浅绿色逐渐变成无色,因此可以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填:将锌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锌的表面覆着一层黑色固体,溶液有浅绿色逐渐变成无色,因此可以得出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
17. 分解 Fe+CuSO4=FeSO4+Cu ③①② Na2SO4和CuSO4 150.2g
【详解】(1) ①由反应①Cu2(OH)2CO32CuO+H2O+CO2↑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则属于分解反应;
②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为:Fe+CuSO4=FeSO4+Cu;
(2) 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因此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先后顺序按年代由远及近排列应是③①②;
(3) ①当滴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由图示数据可知,至图中A点时,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故此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CuSO4;
②80g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是:80g×10%=8g;设反应中生成Cu(OH)2的质量为x,
x=9.8g,
所得溶液的质量=80g+80g-9.8g=150.2g。
18.(1)②中产生气泡,③中无明显现象
(2)
(3)无法得到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
【详解】(1)②中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③中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能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2)④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该反应方程式为:;
(3)①中锌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通过②中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③中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④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综上,不能得出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所以上述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9. AD或AE 催化作用 CaCO3+2HCl=CaCl2+CO2↑+H2O b 2 Fe+2HCl=FeCl2 +H2↑ FeCl2、HCl 其它条件相同时,产生等体积的氢气,铁粉比铁丝所需时间短
【详解】(1)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生成物是氯化钾和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AD或AE,其中二氧化锰的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物是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③实验室用E装置收集氢气,属于排空气法,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应从b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空气从长导管a逸出;
(2) ①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比较铁丝和铁粉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快慢,变量是铁丝和铁粉,加入稀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必须相等,加入铁丝和铁粉的质量也必须相等,所以m=2;
②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 +H2↑;
③图中d点之后压强继续增大,说明d点铁和稀盐酸没有反应完全,稀盐酸有剩余,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图中d点溶液中溶质为FeCl2、HCl;
④对比a、c点对应的压强相等,即生成相同体积的气体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所需时间短,说明铁粉比铁丝反应更快理由是:其它条件相同时,产生等体积的氢气,铁粉比铁丝所需时间短。
20.(1)MgO+H2SO4=MgSO4+H2O
(2)解:设金属镁的质量为x


x=6g
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100%=60%
答: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60% 。
(3)
(4)B
【解析】(1)
因为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附着在镁的表面,因此和稀硫酸接触时,氧化镁先和稀硫酸反应,不产生氢气的原因是:氧化镁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SO4=MgSO4+H2O;
(2)
详解见答案;
(3)
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表分析看出,加入20g稀硫酸时没有氢气生成,再加入稀硫酸有氢气生成,每加入20g稀硫酸就有0.2g氢气生成,加入到7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5g氢气,故可画出如下的关系图:
(4)
氧化前和氧化后的镁条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由于镁元素质量守恒,生成硫酸镁的质量关系是前者=后者,故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