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我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21:0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看》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解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字词,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朗读课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作中对人的生命的感悟,理解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诵读,领会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诵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无数仁人志士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他们用激越振奋的演讲,用荡气回肠的故事,用凝重深刻的诗歌发出一份份深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二、认识作者,明确背景
1.走进作者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穆旦的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思辨色彩,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英国雪莱的《云雀》等。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2月,以翻译之长,从西南联大应召入伍,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2.资料链接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诵读提升,初步感知
(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
1.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
2.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1~2 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 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二)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示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
四、深读鉴赏,明确内涵
(一)赏析第一节
1.初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 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实写——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虚写——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
(二)赏析第二节
1.初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 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 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吸入”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红晕”“沉醉”将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美丽动人,令人沉醉。
(三)赏析第三节
初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什么?在作者笔下“大自然”和“万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的“你”——大自然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中的“你”——充满生机的万物
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万物的丰润。
(四)赏析第四节
1.初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2.思考:“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五)赏析第五节
1.初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机,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五、合作探究,分析特色
1.提问:从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前两节与后三节主要写了什么?
前两节——所看,后三节——所思。
2、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你知道诗人在看什么?在思考什么?
看----大自然的美景,思 ----人生的意义。
3.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看到的自然美景,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睛空等。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③“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七、拓展延伸,深入悟读
1.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2.理解穆旦的爱国意识
穆旦的爱国意识非常浓烈。当时,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母亲若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甚至会把它倒掉。“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就是穆旦最喜欢的名言。1942年原本在校任教的
穆旦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他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最终才侥幸逃出野人山。
八、课堂小结
年轻人往往为赋新诗强说愁。把个人的欢乐忧伤看得天大无比。20岁的诗人穆旦却已经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生的意义需要重新思考。激情与理性的融合,正是他的诗保持一生的底色。
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不久,他参加远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来临时,他写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
九、作业布置:选择本单元认识的五位诗人中最喜欢的一位,找到他/她的另一首诗,自主进行批注和赏读( 200 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