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2 23:0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做雪凌霜的意趣。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我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里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①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古人有时以象和境对举,很能见出它们的区别,如王昌龄说:“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刘禹锡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显而易见,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春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幽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陆游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寂寂人定初”的夜晚,人类主要是在太阳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赋予太阳与月亮不同的含义。太阳意味着真实与运动,而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太阳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停歇之后,艺术的创造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寞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出尘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谓:“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初升的明月升起于松间,带来丝丝夜凉,凉爽的夜风送来阵阵悠扬的泉声,整个时空充满着天籁般的乐音和遗世独立的静谧。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说破了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即使是茫茫尘世,只要望一望月亮,看一看月光,也可以澡雪精神,洗尽尘烦,带来审美的愉悦温馨。月亮展示给人们的还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从《陈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觉飞”,月亮始终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刘禹锡这样写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偷然是玉京。”(《八月十五日夜玩月》)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②在月光的映照下,世界被改造了、被移动了、被诗化了。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正是表现着月的洁净品格。
(摘编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意象和意境,材料一主要是从二者关系角度谈,材料二则主要谈了意境,意象很少涉及。
B.材料一认为,所有的物象都有形状和颜色,在被写进诗句中融入诗人情趣、理想时,它们就变成了韵味独特的意象。
C.材料一认为,小楼、深巷、春雨和杏花四个意象相互作用,共同营造了《临安春雨初霁》喜悦、感喟、静谧共融的意境。
D.材料二认为,《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中的“月亮”不仅创设虚静的审美底蕴,还创设了洁净的审美意蕴。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要在太阳下进行,所以艺术创造活动只能月下开展。
B.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想到月亮原型是因月亮阴柔的文化内涵。
C.《竹里馆》《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的“月”艺术关照相同,可见创设意境亦同。
D.月亮能展示出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这从《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能看出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物象和意象间的相互转换,然后举例为证。
B.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后从“虚静”“洁净”分别展开论述。
C.材料一围绕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运用引证法、举例法加以论证,有理有据。
D.材料二末段举《诗经》《春江花月夜》、刘禹锡例子论证月亮创设澄净意境。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标注序号的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及其论证效果。(4分)
5.下列诗句都包含由“月”构成的意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意境。(6分)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勿勿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厮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 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对陈公弼“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的辩解,尽显其涉世未深、锋芒毕露。
B.“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突出了陈公的冷面严厉。
C.陈公弼对苏轼讥讽自己的《凌虚台记》居然一字不改,刻石立碑,可见其胸襟气度。
D.苏轼最终虽明白了陈公弼的良苦用心,但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的他也只能低声敷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与陈公弼对苏轼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时苏轼内心的委屈,为后文写他给韩琦写信埋下伏笔。
B.本文改编自苏轼《陈公弼传》,与原文比,本文通过想象虚构了苏轼与陈公弼之间的众多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也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C.本文和铁凝《哦,香雪》都擅长描写人物心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多直接描写无环境烘托,《哦,香雪》多环境烘托而无直接描写。
D.本文和茹志鹃《百合花》都运用了插叙手法,本文插叙了苏轼离京前宰相对他的交代,《百合花》插叙了“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
8.误会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常用方法,这篇小说也用了误会法,小说中写了苏轼对陈公弼的哪些误会 (4分)
9.本篇是历史小说,但人物、主题、语言等方面却极具现代性,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 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选自曹操《求贤令》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与A战B军C败D为流矢所E中F长G子昂H遇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业,文中指德行功业,操行学业,今天主要指职业的类别,亦泛指职业。
B.牧即州牧,古官职名,又称太守,是州郡的最高长官,掌行政、军事大权。
C.归,指归附、投靠,与《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归”意思相同。
D.偏短,指缺陷、不足,其中的“短”与《春望》“白头搔更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绣等人出尔反尔,投降后又反叛,最终被曹操彻底打败,曹操总结初战失利的原因时,认为是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
B.魏种的孝廉是曹操举荐的,曹操自认为魏种不会背叛自己,可魏种还是背叛了他,后来活捉了魏种,曹操不但为其松绑还加以任用。
C.在曹操看来,齐桓公能称霸当世,是因为人才;陈平行为不敦厚,苏秦没有诚信,但他们有才,都在当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D.曹操两次下达求贤令,表达自己求贤若渴之情,两次分别恳请诸位和官府官员去发现并举荐有才德的人来辅助自己治理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4分)
(2)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4分)
14.曹操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一的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声声慢·嘲红木犀①
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依。翠华③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④。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①木犀、金粟:皆为桂花别名。下文“江南草木”亦指桂花。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③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亦指皇帝。该句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④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 ’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借唐喻宋,追忆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高大的桂树,桂影重重,芬芳香浓。
B.词人用“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之香;用“一枝金粟”写红木犀的耀眼出众。
C.词人认为桂花虽有彻骨的浓香,但因开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也难免受到世人冷落。
D.词人处处写花,却只出现一次本体“桂”字,表现出词人的丰富学识和表现技巧。
16.词人表面在写红木犀,实则是另有深意,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志在归隐,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 , ”总结了自己归隐的主观原因。
(2)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直接以酒为意象表现凄凉晚年的凄凉心境,这两句是:“ , ”。
(3)音乐会上,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一会儿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低低交谈,小刚不禁想起了白居易“ , ”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①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②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吸引着人们,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中国乡土文化不但没亡,反而新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主角。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肉,因此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新鲜粽子买回家后_①,否则要及时放进冰箱保存。如果是自己包粽子,现煮现吃口味最好。注意冷藏不超过3天,冷冻不超过7天。再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反复冰冻。
粽子因为什么不能凉着吃,而要彻底加热呢 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粽子黏性大,同时较为油腻, ②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粽子黏性大,性温滞气,同时还含有大量脂肪,煮熟的粽子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肠胃负担,老年人以及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最好少吃或别吃。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水,来③ 。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粽子因为什么不能凉着吃”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饿了,想吃点儿什么。
B.这是什么地方 好像来过似的。
C.什么 都九点了,他还没来。
D.什么桃啊,杏啊,梨啊,他都喜欢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6分)
22.同学小明在做家乡粽子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发现奶奶喜欢包粽子更喜欢吃粽子。你读了上述材料后,请给小明的奶奶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召开,组委会在全国范围之内招募志愿者,让志愿者面向来参加亚运会的外国友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美食等方面的家乡文化和旅游资源。
假如你是志愿者黎明,请你写一封欢迎信,邀请外国友人前往你的家乡旅游。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