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图:必修上册第六、七单元,第三单元7、8课。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
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
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
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苹
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草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
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苹命
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
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
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
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
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
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
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苹命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
【高一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909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