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人文主题是“走进秋天”。这一组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迷人的秋景,既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还有散文,风格清新,形式多样,文笔优美,带领学生充分感受金秋的美好,领略秋天的魅力。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记录了作者在一场秋雨后,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梧桐树叶铺满水泥道的迷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对美丽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本组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的训练目标位于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链条的初段,是第一学段过渡到第二学段的重要拐点,为后面训练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本册教材看,本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语文要素是在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课前链接语、语文园地等多出予以持续提示,着力引导尝试发现、梳理、总结、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句段篇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能在语境中写“铺、晶”等生字,认读“熨帖、排列、规则、凌乱”等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重点)
3.围绕上学路上观察到的水泥道美在哪捕捉信息,学习课文精美的语言表达。能说明白你在放学路上看到什么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或用上比喻的手法。(难点)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上学路上看风景
1.师简介自己沿途看到的风景(出示途中拍摄的图片),我是坐高铁,看看我坐在车上,一路欣赏着美景,美吗?你们每天是怎么到学校的?
2.生说说自己来学校的方式,交流自己在路上看到的美景。
二、斟酌字词,促思维延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课题特别长,不太好读,谁来读一读?
(2)“铺满”读得好,仿佛让我看到到处满满的,(奖励提前准备好的枫叶,接下来各个环节随机奖励)我们来看“铺”字,谁来说说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并组词。
(3)我们来观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右边框里两短横左右都不连。师范写,生书空。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2.“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课文讲什么了呢?答案就在文中,咱们先来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3.“金色巴掌”指的是(梧桐树叶)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作者在背着书包上学时看到这样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4.(出示提前准备的一些梧桐树叶)看,这就是梧桐树叶,都有什么颜色?
(1)黄色、绿色、半青半黄,可是课题上却说是——(金色的)。师:金色是怎样的颜色,你能描绘一下吗?
(2)学生描述: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光闪闪的、耀眼的。
5.老师带了这么多的梧桐树叶,都没有金色的,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看到的是金色的梧桐叶?(学生陷入沉思)
师:(出示:阳光下的梧桐叶)看,这片梧桐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知道什么原因吗?
师:金色的梧桐树叶,课文中还有一种原因,谁发现了?(因为前一天下雨,第二天阳光的反射)
6.“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联系生活我们明白了“金色”的梧桐叶是因为有了阳光和阳光的折射。(板贴:联系生活实际)
7.老师反反复复读了课文,没有看到“阳光”二字,你们读到了哪些句子,断定有阳光,而且阳光很好?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找这些句子。找到阳光了吗?谁找到了?(师根据反馈出示)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8.哪个词让你觉得阳光很好?“明朗”是个有新鲜感的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那些办法能帮助我们理解“明朗”
(1)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字,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偏旁相同),“明”是日字旁加“月”,“朗”是月字旁,都有光。阳光充足。
(师板贴:看偏旁)
(2)同学们,你们再看,字典上“明是亮”,朗,也是明亮的意思,那我们就知道(所以“明朗”合起来也是阳光特别充足,特别明亮的意思,)这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借助熟字猜词义”方法。(板贴:借助熟字猜词义)
(3)“明朗”里有太阳,我们再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字词里有“太阳”?
(4)根据学生交流(出示:晴、明、晶、映),老师随机指导:
①“晶”由三个太阳组成,很亮!
②晴天有太阳。
③有太阳、有光才能映。
9.师小结:我们联系上下文,(贴:联系上下文)竟然发现前前后后有这么多的“太阳”,还有小水洼折射的光,真的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这就是明朗。
10.理解词语,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
生:(齐读板书)联系生活、看偏旁、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
11.指导朗读。“明朗”让我们门前的水泥道显得那么美。谁来读一读?
出示: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你觉得哪儿美?(小小的蓝天)映着一角的小小的蓝天,是吧?那你把它读出来?读出来了吗?读出来了,怎么读出来的?他把重音放在了“小小的蓝天”,原来朗读是有方法的,你们把很美的地方重音读出来,就显得这个地方真美呀。
(2)重音还可以放在哪儿?谁愿意来试试?听出来了吗?这次读出了“亮晶晶的小水洼”,我想再欣赏一遍,一起读。
(3)总结:朗读是有方法的,你们把很美的地方重音读出来,就显得这个地方真美呀。真棒!
三、朗读赏析,学习美的表达
1.“小小的蓝天”“亮晶晶的水洼”都是“明朗”这个带有新鲜感的词语带来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有新鲜感的词语。
任务一:默读课文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试着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并和同学交流。解决不了的,在词语旁边打上“?”。
2.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有理解了哪个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哪儿不懂也找到了吗?(交流不懂的问题)整理问题:“熨帖”“凌乱”等词语不理解。
4.我发现大家不理解的词语都集中在这一段。出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熨帖”一个,“凌乱”一个,对,三个问题在这里。这是课文中生字多、句子长的一段话,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这些红色的画线的词谁来读一读。注意“凌”是后鼻音,请跟我读“凌乱”。生:凌乱。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句中再读。
(3)再来看大家不理解的词语,首先看“熨帖”,请你看看,三片叶子,哪一片叶子是熨帖在地面上?为什么呀?贴的怎么样?贴得非常紧,就像熨斗烫过的衣服一样,平平整整的贴在地面,这就叫什么呀?粘得紧紧的、平平整整的贴在地面就是“熨帖”一起读
熨帖
这时采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联系生活)这个“熨帖”的“熨”还是多音字。
(4)其实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它的意思,谁的小眼睛亮?火眼金睛呀!出示: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5)梧桐树叶为什么紧紧地、平整地粘在水泥道上?(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7)你们刚才还有一个词不理解,是“凌乱” 师:看看哪儿能帮助你理解这个词语呢?
(学生回答:不规则)
师:“凌乱”就是排列得并不规则,意思是说排得乱七八糟。
师:我们联系上文就很快理解了“凌乱”
师:是啊,“凌乱”就是排得乱七八糟,可文中的作者却说“这增添了水泥道的美”,这是怎么回事啊?(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5.太好了,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看上去没有秩序,但是姿态各异,合在一起产生了凌乱之美。这都是谁的功劳?(学生:大自然、“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6.是大自然,是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功劳。瞧 ,这场秋风秋雨把梧桐树叶吹到了我们中间来了,我想请你们这些秋风秋雨(得到枫叶奖励的同学),把梧桐树叶铺满这水泥道上。
7.谢谢你们装饰了这冷冷清清的水泥道。大自然太神奇了,凌乱之美还有很多很多。师出示课件,师生合作解说。
师:在清澈的池塘边,有——生齐说:凌乱的芦苇。随风摇曳
师:在辽阔的大海边,有——生齐说:凌乱的海鸥。自由飞翔
师:在美丽的小路上,有——生齐说:凌乱的鹅卵石。姿态万千
师:在蔚蓝的天空中,有——生齐说:凌乱的云朵。千变万化
师:在水泥道上,有——生齐说:凌乱的法国梧桐叶。形态各异课件出示,师生齐读: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8.指导朗读。
(1)“熨帖”联系生活,“凌乱”联系上下文,“增添”采用对比,都理解了吗?理解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是不是觉得水泥道更美了?谁来读一读?刚才老师教的方法哪最美就把哪声音放大些,谁来试试?最美的地方声音可以放大,你来
(2)你们听出来了吗?(金色的小巴掌)小巴掌在哪里,伸出你们的手掌,朗读课文有方法,读出眼前的画面,老师要表扬她,谁再来试试?有的地方读得重一些,有的地方好像眼前看到了画面,这样就能读好这个句子了再次指名读。如果说作者是个摄影师,那你们就是一个朗诵家。谁再来?推荐一位,眼前有画面感的。
四、练笔仿写,寻连贯表达的奥秘
1.作者是个摄影师,老师也想自夸一下我也一个摄影师,不信你们看,这是老师上次出差的时候拍的,美吗?出差的路上,我觉得那里的天格外明朗,于是我拍拍拍,你们看这些图中共同的主角是:白云,你们看像什么?我也想像作者一样说一说,于是我写了很多。(出示老师写的)
2.接下来,请大家拿起笔像作者一样,像老师那样写一写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出示任务二:照这样子学表达,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五、推荐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1.推荐张秋生《小巴掌童话》。
2.摘抄本课有新鲜感的词句。
3.完成小练笔。